本报记者 徐澜2006-2-17 05:03 ■今起本报打开思索主题:浙江能为“自主创新中国”贡献哪些元素? ■开出三个子栏目——【创新之声】【平民先锋】【民间奇思妙想】 ■欢迎你推荐身边科技创新事件、人物典型和民间奇思妙想,发送短信到13600538418,致电85311299,邮件qbkj@zjnews.com.cn 本报讯 国务院9日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今后15年,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通讯员 陈胜伟 陈萍 本报记者 劳国强 “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应积极地实践,向身边的优秀典型人物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1993年,作为中科院生物学部第一个下海的院士,刘新垣创建了上海华新生物高技术有限公司。
文化渗透,最高水准的竞合记录三:晚上九时,打电话给一位叫张义超的设计师。
临近高考,我省各大高校的最新招生政策和招生计划陆续敲定,其中浙江大学等部分高校的招生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
昨天,本报报道的《父爱其实是如此刻骨铭心》终于迎来一个完美结局,浙江理工大学贫困学子杨怀德,在众多热心人的帮助下,凑齐了一笔医疗费,将在老家新昌的父亲接到浙江省肿瘤医院,继续进行治疗。
昨天,杨怀德和浙江理工大学的老师同学一起回新昌老家,劝父亲来杭州继续接受治疗。
本报杭州4月1日讯 (记者 张冬素) “书房门前一枝梅,树上鸟儿对打对……”今天晚上,浙江理工大学学生活动中心剧场传出阵阵婉转、悠扬的越剧唱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