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纺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20余人,全日制本科生和博士、硕士研究生近1800人;五年来,学院获国家特色专业2个,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拥有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2个;建成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建设教育部工程中心1个。学院党委被列为浙江省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示范单位,获浙江省先进基层党组织3次,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次,浙江省高校“三育人”先进集体1次,校先进集体11次。材料与纺织学院全院师生团结向上,亲如一家,继承和谐融洽的发展环境和求真务实的优良传统,不断开拓创新,稳步向前,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
以基层组织建设为抓手,搭建强劲有力战斗堡垒
五年来,材纺学院党委坚持党建龙头地位,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及历次会议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学习型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重点,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着力构建条件保障有力、整体氛围和谐、服务功能完善、工作成效显著的高校基层党组织,为学院科学发展搭建强劲有力的战斗堡垒。
以思想建设为基础,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学院党总支每年拟订两级中心组理论学习计划,组织中心组成员参加各项学习培训活动。通过党校分校、团校、党支部等平台,组织师生学习科学发展观等党的创新理论和吴大观、李林森等党员先进事迹,时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学院党委重视宣传阵地建设,创建了材纺学院“党员之家”网络博客、材纺学院创先争优专题网。为团结广大青年学生,学院在人人网创建了“材纺党建”和“材纺团”,成为广大青年学生学习理论、交流思想的有利平台。
以组织建设为保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学院党委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严格按照《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开展组织体系建设和基层党建工作。深入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设立青年教师科研基金,举办青年教师座谈会、学术沙龙活动,帮扶青年教师发展成长。重视入党积极分子考察培养和党员再教育工作,党员发展有计划严要求。积极开展党建创新项目研究,获校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3项。学院党委建设条件保障有力,基层党务干部配备到位,每月给教工支部书记发放工作津贴,党员活动经费有保障,支部建设创新项目有资助。为密切联系群众,学院党委建立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制度,班子党员领导联系相应系(室)教工党支部,为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及时为教职员工排忧解难搭建平台。
以作风建设为抓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学院党委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党政联席会议制、党代会制、教代会制,健全和完善党务院务公开制度。积极开展单位及个人廉政风险点排查工作,拟订中层干部、专任教师、专职辅导员、班主任、办公室等岗位廉政风险点,既有效规范工作,又具警示教育作用。学院党委基层党建工作规范有序,2011年被确立为浙江省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
以教书育人为根本,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优秀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材纺学院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促教学,扎实推进学科建设与改革,实施名师建设工程、院系教研活动、学生选课导师制、优秀生培养计划、学生科研兴趣小组等制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提炼教育教学成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五年来,学院获“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1 个,获国家特色专业2个、省重点建设专业1个;省部级教学成果奖8项;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项;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4门;主编或参编出版国家级、省部委级规划教材22部;学院建成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建设教育部工程中心1个,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区域科技创新中心10个。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有正高职称33人,新增正高职称15人、副高职称32人,引进博士及以上各类人才32人;入选国家“国家级人才”1人,新增“浙江省特级专家”1人、浙江省特聘教授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获“何梁何利青年奖”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员15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8人,博士生导师15人,浙江省教学团队1个、教学名师1人。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科研、考研全程化指导服务等学风建设工作,积极为学生发展成才创设优良环境。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形成了日趋成熟、富有专业特色的“艺工结合”、“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学术和工程相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学院组织科研骨干教师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在竞赛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素质;支持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专业特色类学科竞赛,牢固学生专业思想,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科研能力;倡导低年级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跟随导师开展科研项目和课题研究工作;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为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创设校外见习、实习、挂职锻炼、科学研究等教学实践基地,为学生了解企业,熟悉就业环境和岗位提供方便,有效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
在教学相长的良好教育氛围中,学院人才培养成效明显。五年来,学院学生一次就业率基本都在98%左右,学生考研录取率从7.19%稳步发展至16.48%,学院连续多年被评为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在学生科研竞赛上,学生团队获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国家二等奖3项;省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9项,多次获得“理工挑战杯”和优秀组织奖。学生在全国性纺织类专业竞赛中,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7项,最具商业价值奖1项,最佳组织单位奖2次;在包装类专业竞赛中,获国际包装设计“入围证书”奖1项,全国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等。
以科学研究为动力,助推科技创新大发展
科学研究是高校的四大功能之一。推进科学研究、服务科技创新是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课题。五年来,材纺学院依托传统优势学科,与国家纺织行业发展实际紧密结合,坚持实施“科研兴院”战略,积极倡导教师“人人有方向,个个进课题”,充分发挥科研工作在提高学术水平、稳定师资队伍、加强交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学院影响力,学院科研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五年来,学院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487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973前期预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创新团队等国家级项目46项。出版专著(教材)12部,发表学术论文980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367篇。获各类科研奖励58项,其中国家级奖项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学院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5项、二等奖17项、三等奖12项;作为第二、第三完成单位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5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4项。
在大力推进教师科学研究工作的同时,学院重视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学院联合共建省级科技服务创新平台3个:浙江省现代纺织技术及装备创新服务平台、浙江省桑蚕茧丝绸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嘉兴毛衫产业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联合共建杭州市科技创新平台1个:杭州市丝绸及其制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与省内企业共建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3个:诸暨袜业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义乌无缝服装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和嘉兴针织毛衫业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学院联合有关地市科研机构申报成功了“萧山化纤纺织产业联盟”、“海宁产业用纺织品产业联盟”。有2位教师作为首席专家派驻萧山化纤纺织、绍兴纺织两个块状经济,多位教师作为常驻专家派驻萧山化纤纺织、余杭家纺、宁波服装、嵊州领带等块状经济。学院还与荣盛化纤集团、达利(中国)有限公司、浙江越红控股集团、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汉帛(中国)有限公司、浪莎集团、嘉兴奥特纺织服装有限公司、宏达经编股份有限公司等10多家纺织产业的龙头企业共建研发中心10多个。
以科技服务为主导,发挥服务社会大功能
材纺学院在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中,重视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在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服务社会的强大功能方面,主要从服务师生、服务企业、服务社会三个层面展开。
在服务师生方面,学院设立并10余年坚持实施“园丁爱心基金”和“学生爱心基金”制度,及时为有困难的师生送去温暖和关爱。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学院建立学生党员结对学习困难生制度,实施党员先锋岗,充分发挥学生党员服务群众的作用。坚持“育人为本、因材施教”教育理念,开展“关爱学生,助推发展”行动计划,通过教工党支部结对若干困难生、实施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制度、结合产学研合作搭建学生实习实践基地等,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全员育人氛围。学院建立了与老教授、老领导紧密联系的长效工作机制,过年过节及时慰问,大事要事主动倾听意见和建议。广大师生党员通过交纳特殊党费等方式,为学院患病学生筹集昂贵医疗费用,为灾区人民募捐爱心善款。
在服务企业方面,学院积极响应浙江省“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战略号召,积极开展党员服务企业实践创新活动。学院广大专业教师依托学科优势,以省块状经济转型升级首席专家、常驻专家、省科技特派员、科技指导员、省双服务工作组、蹲点挂职科技指导员、百名教授结对百家纺企等形式,积极奔赴萧山、宁波、嵊州、湖州、嘉兴、兰溪、天台、桐乡等浙江纺织化纤企业,为企业破解技术难题,帮扶企业转型升级,得到了广大企业的欢迎和赞赏。两位教师在“双服务”中成绩突出,受到省委“双服务”领导小组的高度评价。
在服务社会方面,学院广大师生党员深入开展服务基层、服务社会实践活动。广大教师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己任,积极围绕企业发展推进技术创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发展。针对不同的企业需求,学院提供不同的专业服务。对纺织各产业链的龙头企业,把服务重点放在共同凝练关键共性技术,组织力量集成攻关,合作进行国家重大和省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针对中型特色企业,采取组建联合研发机构的方式,帮助企业培养研发人员,开发和申请专利,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和科技成果产业化;针对量大面广的中小型企业,通过为企业提供产品小样、规划工艺路线、技术咨询和培训等服务,提高企业整体科技水平和产品创新能力。仅粗略统计,学院科研成果为地方经济年均新增产值10多亿元,年均新增利税2.8亿元。
学院专业教师还通过揭开“染色小黄鱼”之谜、介绍丝棉被鉴别小窍门、服装面料选择技巧、长期结对资助贫困山区孩子上学等,服务广大人民,赢得了社会的一致好评。学院学生党员通过开展“爱心献血、爱心基金、爱心书籍‘献爱心三部曲’”、环境保护水资源调研、一书一未来支教等实践活动和到西湖景点及丝绸博物馆志愿服务活动,为人民群众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栉风沐雨,一路艰辛一路歌。材料与纺织学院辛勤耕耘的背后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脚印。展望未来,广大师生正踌躇满志地站在全新的起跑线上,憧憬着“十二五”的宏伟蓝图,以主人翁的精神风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迎接着崭新的机遇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