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要闻

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 >> 理工要闻 >> 正文

[新闻特写]文传学院:创新登高铸特色 和谐共进谋发展

发布时间:2012-01-30 作者与来源:文传学院  浏览次数:

文化传播学院成立于2003年9月,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活力、极富朝气与和谐的年轻学院。学院现有艺术学理论一级硕士点一个,汉语言文学和传播学两个本科专业,一个对外汉语教学中心,一个校级丝绸文化研究中心,一个校级中国美学与艺术学理论中心。本科专业在校生489人。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已培训近三十多个国家长短期留学生400多人次。过去的五年是学院发展的重要时期,学院教学水平显著提升,学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服务社会成果得到社会各界公认。

借梯登高 与时俱进

党建思政工作特色明显,围绕中心工作开展支部创新活动。学院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面把握学院发展的现状,找准制约发展的瓶颈,寻求快速发展的突破口,进一步谋划和理清发展思路,在“争先创优,和谐发展”的理念下开展“全院动员,全员参与”的党建思政工作,充分发挥了党总支的战斗核心功能,围绕中心工作开展学院支部工作。教工支部根据学院年轻老师多的特点,开展“一本书,一篇文,一座谈”的活动,营建良好的科研学习风气,2008年学生支部被评为校先进基层党支部,获校支部建设创新奖。五年来,有5人获得“三育人”奖,1人获得金富春“师德师风”奖,1人获得金富春奖教金,2人获得华鼎奖教金,2人获得华孚奖教金,2人被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学生支部以党团组织为抓手,以建国、建党、两会等各种重大纪念日、会议召开为契机,在青年学生中广泛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弘扬主旋律。结合学院实际情况邀请学院知名作家、教授开展支部创新活动,积极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2008年学生支部被评为校先进基层党支部,获校支部建设创新奖。2010、2011年学生党支部活动立项校级支部建设创新奖。

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学院依托学校传统优势学科、借梯登高、熔铸特色,2007年校丝绸文化研究中心成立,2011年中国美学和艺术学理论中心成立。五年来,学院共获四项校学科项目立项建设,师资力量得到进一步优化。目前,有教授7人、副教授11人,有博士学位和在读博士生19人,近年来,派出国外高级访问学者3名,国内学历进修、访学、博士后等6人次。晋升高级职称10人次。享受政府津贴专家1名。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4人;科研成果上了层次。近五年,获得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17项,国家级大奖1项,省部级成果奖2项、厅局级成果奖4项。发表学术论文340多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7篇,被AHCI收录论文2篇,出版著作20部,主编教材3部。承办国家级学术交流会2次。

教学水平显著提升,积极提升人才培育质量。学院坚持面向社会需求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提升师资教学水平,拓展实践教学新路,五年来,完成及在建校精品课程2门、重点及系列课程16门,完成及在研校教研项目共24项,获校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优秀奖3项,教坛新秀2名,华鼎奖教金2名;以费君清教授为带头人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被确定为校创新团队。卫军英教授主编的《整合营销传播理论》被评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广告经营管理》被省重点教材建设立项;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10多项,获得省级课题立项5项,毕业生就业率稳居前列,2010年曾达到百分之百签约率,毕业生受到社会各界欢迎。

打造品牌 特色兴院

合作办学,探索产学研人才培养之路。学院本着培养具有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实干人才的要求,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让社会参与办学,积极寻找机会与其他相关新闻媒体、市县文化部门、企业公司等加强合作,共建专业实习实践基地。目前学院已与浙江太子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杭州华艺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浙江桐庐传媒中心等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了就业人才基地,为学生就业积极创造实践机会,建立立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实现学生毕业与社会无缝接轨。学院还多次派出教授博士考察团走进山区,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考察地方特色文化,既丰富教师的文化研究资料,促进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之路的发展,也推动了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

2007年创办写作特长班,探索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特色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生,指导老师有的是国内著名一级作家,有的是国家级文学大奖鲁迅文学奖的得主。这是全国高校中唯一一个针对有写作特长,以培养学生写作技能为目的的特殊训练班。几年来,写作特长班学生创作各类体裁作品共150余篇,在全国著名刊物发表作品60余篇,有多名毕业后被国内著名刊物录用,毕业生被国内众多知名的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破格录取。2010年文化传播学院编辑印刷了《写作创新班作品集》(习题集)书稿,里面收录了写作班学生作品114篇。

树立国际化办学理念,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学院注重对外交流,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有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项目。2008年与美中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心联合举办了中美策划大赛。2011年5月美国威廉•伯特森大学教授来访交流,2011年11月美国乔治•柏森大学孔子学院美方院长来访交流。全力配合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动员学生到国外、境外高校交流,近年来共送出留学及交流生10余名。2009年学院刘俊娜老师通过国家汉办孔子学院的严格筛选考试,被派往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孔子学院从事汉语教学工作。她是我校第一位由国家汉办选中并且外派的汉语教师。

对外汉语教学特色鲜明。学院在2004年成立了对外汉语教学中心。中心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长短期语言生的教学管理工作,把扩大留学生招生人数和提升留学教育层次列为重点,以优质的教学吸引生源,此外还积极开拓思路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化实践活动,利用各种途径进行招生宣传,进一步扩大我校留学生教育规模。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中心承担了来自德国、日本、韩国、土耳其、美国、乌克兰、俄罗斯、刚果(金)、加纳、荷兰、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几内亚、塞拉利昂、西班牙等三十多个国家400多人次的长短期语言生和学历生的汉语教学任务。中心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分班设课,开设特色课程,结合学院师资力量开展中国文化系列讲座;优化班级教学规模,平稳实现大班化教学;针对日本、韩国、美国、刚果、泰国等几个短期团组情况,教学因材施教;2011年上半年与杭州市园文局建立留学生文化实践基地、与中国茶叶博物馆建立留学生茶文化实践基地、与安徽黄村建立留学生文化实践基地;学院计划每学期开展一次大型留学生文化实践考察活动,制作光盘赠送留学生;2010年和2011年成功举行全校留学生“汉语桥•钱江缘”留学生风采show活动。

服务社会 传播文化

为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学院积极为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做出贡献,提升文传学院在学校的影响力,学院师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的服务活动和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2008年朱晓军教授赴四川灾区采访,2010年李杭育教授在浙江卫视人文论坛开讲宋代才女系列,2010年学院获得省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09年成功组织申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传承实习基地。近五年来学院与桐庐、三门、金华、杭州等地的多家新闻部门、企业、研究院所及文化创意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为地方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出谋划策,提供咨询。2011年学院朱晓军教授创作的《高官的良心》,在国内引起热烈反响,北京和浙江理工大学都召开了作品研讨会,扩大了我校的文化影响和美誉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朱晓军曾在2007年荣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北京文学奖,2008年获得第三届徐迟报告文学荣誉奖、新中国六十年优秀中短篇报告文学奖、中国改革开放优秀报告文学奖等。学院积极推广语言文字工作,为方便学校师生考普通话,学院每学期联合省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心在我校举办普通话水平测试和培训。让师生受益匪浅,使他们对普通话测试有了更多的了解,也认识到了自己的语音错误和语音缺陷,为他们以后进行普通话练习指明了方向。

学院结合专业特色展开学生活动,2009年成功承办了第二届浙江省大学生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大赛,社会反响良好,学院学生获得金奖一项。在2010年第二届浙江省诗词歌赋比赛中学院获得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领先省内高校,填补了我校学生在文学作品创作省级大奖的空白。同时在学校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钱江人文论坛、传统文化节、记者节等已经成为校内品牌活动,受到全校师生广泛好评。

设计蓝图 畅想发展

学院一直强调以发展的目标激励师生,以和谐的文化培育师生,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师生,真正实现生活和谐,工作和谐,心理和谐。学院领导充分考虑到每位教职工的优势、特长,给他们的发展提供合适的平台,让他们在这个大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想在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占得先机,赢得主动,我们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学院发展的顶层设计。针对学院既有办学实际,以大视野、大智慧、大手笔打破束缚学院发展的瓶颈,正确处理好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在夹缝中求生存,走出一条规模小而结构合理,资源少而质量高、效益优的创新之路,到2015年,把学院建设成为本科教育和谐持续发展,研究生教育和留学生教育有所突破,专业建设特色和优势明显,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稳步提高,部分学科方向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