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08年6月30日,以原法政学院社科部和直属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两个单位为基础组建而成,是省内高校第一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体性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学院成立三年半来,在学校领导及各部门、兄弟学院的支持和帮助下,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学校的部署和学院的实际,有序开展各项建设和发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完善学院机构设置 创新管理决策机制
学院承担全校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管理;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与新硕士点建设;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研究。
为适应并较好地完成相应职能,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结构建立并完善了教学部(所)机构设置,先后设立五个教学部、六个研究所,理顺了基层工作和管理脉络。成立了教授委员会,代行教学委员会、学位委员会以及学术委员会相关职能,参与学院重大事务管理工作,并将工会主席纳为党政联席会议成员,依据学校相关规定,制定并细化了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
良好的管理是新学院正常运作的重要保证。学院日常管理有序到位,教师学生评奖评优、党员发展、出国访学、学术奖励、考察培训等事项,均按学校、学院有关文件和政策执行。人才引进程序规范,建立了教学部主任确定引进人员名单,教学部、学院督导组、学院班子、教务处集体听试讲,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和教授委员会集体讨论决定制度和工作程序。
扎实推进课程建设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院一成立就有了良好的依托和高起点的平台。三年半来,学院充分发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一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平台优势,围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在建设国家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努力建设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省级教学团队。这一教学团队既是“浙江省首届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团队”,也是浙江省本科院校唯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省级教学团队。
学院撰写的“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经验介绍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2009年第2期发表,产生了良好的反响。2008年12月,按照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的要求,精品课程团队编写和制作了《概论》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全省推广使用。目前,学院5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分别成为国家精品、省级精品、校级精品课程,形成了省内乃至国内领先的优质课程群格局。
学院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多形式优化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教师的学生评教分优良率多次达100%,优秀率达50%以上,在省内外形成了良好的反响,先后有50多家兄弟院校的同行多次来校听课交流。多名教师被评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其中一名教师获得“省功勋教师”荣誉称号,一名教师参与2011年春节香港凤凰卫视相关专栏讲座;一名教坛新秀的教学效果受到《钱江晚报》、《都市快报》、《今日早报》、新华网等众多媒体反复报道宣传。两名教师先后获得金富春优秀教学和师德师风奖教金。
科研教研齐头并进 不断提升学术能力和水平
三年半来,学院积极鼓励并组织教师结合自身学科背景、研究方向、科研水平及学历、职称层次等要素组队申报各级各类科研教研项目及学术专著资助项目等,在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多成果。相继主持2项国家社科基金、20多项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项目、60多项厅局级项目,获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奖3项,各级各类教改项目立项多项。在《求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出版思想政治理论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专著与教材40多部(册)。公开出版了学生实践教学优秀成果集2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论文集2部。
学院成功申报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精彩课件”,全国共6项,我省仅有唯一1项,2012年将在全国高校推广使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件荣获2011年“浙江省高校教师教学软件评比”二等奖。
学院获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奖3项,省高校科研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三等奖多项;获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校教学成果奖多项;获省教育工委“省高校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优秀论文”一等奖等多篇。2009年8月,学院承办了“全国高校第22届经济理论教学改革研讨会”,2011年6月,承办了沪浙两地“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世界”学术会议,反响均良好。
学科建设稳步发展 研究生培养量质齐升
学院充分利用已有的优势和特点,集中有限的人力和物力,扎实开展学科建设,明确学科方向,夯实学科基础,制定了符合自身特色的学科建设和发展规划。2011年,学院成功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授予权。“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建设”项目完成结题工作,并通过验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项目完成绩效评估,并获准续建。2011年,分别组织申报了交叉二级学科和“思想政治教育”省重点学科。
目前,学院共有在读研究生108人。毕业生学位论文盲审一次通过率达到96.5%,在开题报告、中期检查、预答辩、学术活动、课程教学等培养环节的抽检合格率达95%以上。生均发表学术论文2.75篇,获省“挑战杯”三等奖1项,立项省“新苗”计划项目3项,两名毕业生的学位论文被评为优秀硕士论文。为丰富研究生培养载体,浓厚学术研究氛围,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学院定期举办研究生读书报告会,还创办了马克思主义论坛、博士教师论坛,“两坛一会”于2009年被学校评为校园文化品牌活动。
学院制定了严格的研究生培养计划,并落实各个培养环节的管理工作,多渠道推进研究生教育。如积极为研究生创造实践机会和工作岗位,先后为100余名研究生安排了实践锻炼岗位,有效地提高了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一名研究生被评为省第二届“十佳大学生”,有两名研究生分别担任校研究生会主席和副主席。研究生就业率100%,就业层次较为理想。如2011届毕业研究生34人中,9人进入高校工作,4人考取公务员及其他事业单位。
突出龙头以人为本 切实加强党建思政工作
学院以党建工作为龙头,建立并完善了党员信息库,对党支部设置进行合理规划,分别成立了2个教工党支部和2个研究生党支部,做好研究生党员的教育培养和发展工作。组织丰富多彩的师生党团和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校园文化活动。努力把学院这个新集体建设成为脚踏实地、充满活力、富有人情味的温馨集体。目前,教工党员占学院教工总数的84.8%,研究生党员占学生总数的82.7%,
学院积极组织师生党员开展理论学习和专题研讨活动,如开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和建国党90周年征文比赛,有1名教师和1名研究生分别获“理工先锋•创先争优闪光言行之星”荣誉称号。学院党总支获校华孚奖教金优秀集体二等奖,研究生党支部获校基层党建创新立项项目2项。
学院教工党员在承担全校学生党校团校教学、指导学生理论社团、指引成长成才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学院每年承担校内各级党校、团校的党课和团课共30余场,有60%以上的教师担任了校内各级各类社团指导教师,多位教师担任校“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研究会”指导教师和顾问。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面拓展政治素质,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年半来,学院教师积极参加社会服务,共在校内外作辅导报告、讲座、经验介绍等100余场次。
未来五年,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学院将团结凝聚全院师生再接再厉,继续夯实基础,进一步整合优势,在实践和创新中前行,争取更好更快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