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要闻

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 >> 理工要闻 >> 正文

[新闻特写]机械学院:开拓创新铸辉煌 与时俱进谱华章

发布时间:2012-01-22 作者与来源:机械学院  浏览次数:

机械与自动控制学院自1999年成立以来,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得到了迅猛发展,已形成本、硕、博三级学位点办学,教学和科研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目前正在逐步向研究教学型学院发展。特别是近五年来,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机械学院全院教职工坚持先进理念引领,精诚团结谋发展,不断开拓学院事业发展新局面。回眸过去五年:机械学院,在历史长河中,又写下了光辉一页。

全面推进重点突出 科研工作势头强劲

学院本着“学科建设为龙头,本科教育是基础,科研工作是重点,队伍建设是关键”的工作思路,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从机构设置、政策保证、梯队建设、经费投入等各个方面,为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开展科学研究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围绕学科建设的高层次突破加强基础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

2007年,赵匀教授主持的“高速水稻插秧机的结构创新、机理研究和产品研制”、陈本永教授主持的“激光合成波长纳米位移测量原理及方法的研究”同时荣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这标志着学院的科研工作又一次取得重大突破。学院近五年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3项(重点合作2项、仪器专项1项、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1项),国防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11项,省部级项目105项,到账经费9177万;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奖11项(一等奖3项)、授权发明专利154项(日本专利1项);出版学术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近600篇(SCI、EI收录近300篇)。

在理论研究的同时,学院高度重视高层次的科研成果产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结合,利用学科优势,带领教师积极参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组织教师深入企业开展科技合作。学院现已与杭州、绍兴、嘉兴、南通等地方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地方经济的繁荣做出了贡献。2009年3月,胡旭东教授为核心的科研团队承担的“高档数字化纺织装备研发与产业化”项目被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该项目涉及5个子课题,浙江省10家重要纺织机械制造企业参加,共开发9个高档纺织装备,由机械学院教师为主要承担人前期介入,负责协调项目的技术和实施方案,充分发挥学院基础理论研究的特长、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和在浙江省纺织装备行业的总体协调能力,以推动浙江省纺织装备行业的大跨越、大发展。

优化提升亮点纷呈 学科建设成绩斐然

学院牢固树立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指导思想,以重中之重学科建设为契机,科学规划学院学科和专业结构体系,加大学科专业建设投入,活跃学术氛围,积极培养和引进学科带头人,促使学科、专业体系不断优化和壮大,目前已形成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为中心,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仪器科学与技术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中多个二级学科等多学科硕士点相互支撑的合理体系,提升了学院办学层次与研究水平。

学院学科专业建设成绩斐然,特色明显。“机械设计及理论”2008年被评为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于2010年申报成功。2011年,在一级博士点下申报增设“精密机械与控制”和“流体传输与控制”两个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博士点,通过学校组织的专家评审,至此,学院已经具有6个二级学科的博士点。2010年,学院还获得了“控制工程”、“工业工程”和“动力工程”三个工程硕士授予权,连同现有的“机械工程”,学院已有四个学科的工程硕士授予权,覆盖学院主要学科。五年来,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被评为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省重点专业通过教育厅验收获得优秀,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专业被评为校重点建设专业,新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国家级机械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批并通过教育部的中期检查;浙江省现代纺织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在此基础上申报的“现代纺织装备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得到批准建设;投资200多万元的省地共建项目“综合自动化与智能信息集成实验室”通过验收;浙江省流体传输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和浙江省机电产品可靠性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双双获批;“控制科学与仪器技术实验教学中心”获批浙江省本科院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立项。

学院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提高办学层次。在获得“机械设计及理论”博士学位授予权后,学院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顺利开展,博士培养计划和博士生导师增列工作也顺利进行;“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工程硕士点,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车辆工程、控制理论及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流体机械与工程等二级学科硕士点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已成为学院人才培养的重点,招生规模逐年扩大,2011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共达155名。

此外,学院积极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气氛,扩大学科影响力。学院邀请许多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资助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主办或承办学术研讨会等。五年来,先后承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双清论坛-纳米制造前沿”会议、全国机械可靠性学会年会、第十三届机械设计学会年会、第九届全国机械设计教学研讨会、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绿色制造技术研讨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日韩A3前瞻计划重大国际合作项目评审会”、“浙江省第五届大学生机械设计竞赛”等,并协办2008 IEEE/ASM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tronic and Embedded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主办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umps and Fans等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

强本固基提升能力 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学院各项事业建设的关键是师资队伍。学院始终重视队伍建设工作,坚持走“培养和引进相结合、重在培养和使用”的道路,积极鼓励教师进修深造。2007年以来,学院引进各类人才48名,其中具有博士学历35人;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3人;1人获全国模范教师;1人被评为校级教学名师,1人获校第一届教坛新秀奖。1人获得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科学家岗位,受聘为国家水稻产业技术研发中心设施与设备功能研究室主任。学院已选派21人次到国外学习、进修和交流,选派4人次到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单位挂职,选派5人次作为专家参加浙江省块状经济转型升级专家服务组。

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教学工作的生命线。学院坚持“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办学理念,将特色建设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一直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切实规范教学管理和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具备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机械类专业按大类招生,并纳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五年来,学院组织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工作,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结出了一批教学成果。学院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教学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获“十一五”国家级教改课题子课题立项1项,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项,校级重点教改项目3项、一般项目10余项。现代控制理论等3门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机械设计》等7门课程被列为校重点课程,《工程素质认知实验》、《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程》、《非标自动化设备设计与实践》和《机械原理》列为浙江省高校重点教材建设项目。

求实创新全面育人 学生工作成效显著

学院学生工作秉承“以生为本,重在发展”的宗旨,坚持以“基础工作抓落实,日常工作抓创新,特色工作抓品牌”为工作理念,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风建设为抓手,以科学管理为手段,以文体科技活动为载体,以辅导员队伍建设为保证,充分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需要,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全力打造平安学院和特色学

院。

学院全体师生团结奋斗、积极进取,积极开展党建、团建、学风建设、就业、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等各项工作。2007年来,学院连续四年被评为校先进团委;新生军训工作连续四年获得“宣传工作先进营”或“军训工作先进营”称号;五年来,学院研究生报考率均超过30%,共被录取170余人;学院毕业生一次签约率和就业率均列全校前茅,学院连续五年被学校评为“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同时,学院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组织科研骨干指导学生科研,以教师科研带动学生科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五年来,学院学子先后荣获“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银奖3项,浙江省“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荣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浙江省“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2项、一等奖6项、三等奖1项;荣获全国第三届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二等奖1项,浙江省大学生机械设计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2次获得浙江省“优秀组织奖”。

同心谱华章,携手向未来。2012年,学院将继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校、院“十二五”规划的中心工作,坚持学院特色,建设国内一流学科,坚持数量质量并重、总量内涵协调发展,开创自主创新的科研之路,加强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全面落实“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加强学院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机械”人文氛围,努力提高学院科学发展的能力,为实现省属高校同类学院先进水平的目标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