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学院是由原信息电子学院和计算机教研部合并于2011年10月组建的新学院。回顾学校第一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两个学院(部)始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奋发有为,不仅科研工作累累硕果,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科竞赛等工作,也取得了新发展,创造了新业绩,成为浙江省信息类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之一。
科学发展:奋进跨越创新高
经过多年建设与发展,在学校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学院进一步明确了学科发展的目标,已形成以本科教育为主,从本科生到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培养体系,提出了大力发展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和培育发展博士学位点的工作思路,并有了重大突破。
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八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同时拥有“电子与通信工程”和“计算机技术”两个工程硕士点,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在数字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安全、计算机图形学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研究方向已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在数字视频处理、智能信息处理、智能检测系统等研究方向上也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学院多次邀请香港浸会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讲座教授唐远炎、香港理工大学教授George Baciu等国际知名学者前来学院作学术交流并指导学科建设工作。
此外,学院现有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等5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两个、省重点建设专业一个、校重点建设专业一个、省重点学科一个,除数字媒体技术外,其余4个本科专业全部列入浙江省高校本科第一批次招生。
以人为本:队伍建设强素质
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实施“以人为本、人才强院”战略,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大力培养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努力构建一支结构科学、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133名,其中正高职称15人、副高职称51人、博士生导师2人、博士学位47人,高级职称比率达57.5%。学院还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懋华为名誉院长,国家信息安全重点实验室主任冯登国教授为兼职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王晓东教授(长江讲座教授)为客座教授。
一直以来,学院非常重视青年教师的成长,从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多管齐下,使青年教师尽快适应教学、科研工作,成为学院教学科研和教书育人的骨干。近年来,学院更是创新青年教师培养方式,为新引进的青年教师一一配备导师,强化老教师“传帮带”作用,每年还开展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组织他们参加多媒体课件制作学习班,提高青年教师的讲课艺术;广泛开展教育教学研讨会,其中电子信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采用定期报告会的形式,组织教师论坛、学术交流等活动,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科研的整体水平。2011年,学院晋升教授2人、副教授9人,人才引进方面校长办公会议通过9人,已报到的博士4人,正在办理中的博士3人,其中学术骨干2人、高级职称2人,引进人才的层次水平有较大提高。目前有13名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4名教师出国进修,下派科技特派员2人、农村工作指导员1人。
五年来,学院教师1人获省创先争优“闪光言行”之星和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表彰,2人被评为校创先争优“闪光言行”之星,1人获桑麻奖,1人获金富春师德师风奖,2人获华鼎奖,3人获华孚奖,2人获省优秀科技特派员称号。
优化环境:教学改革迈大步
在教学工作中,学院始终坚持把教学团队建设摆在首位,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法,结合老中青传帮带的方式,汇聚高层次人才,形成结构合理的学科梯队,增强学科发展的活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
优秀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为此,学院注重加强教学管理工作,完善管理育人功能,向学生公布各专业系主任、选课导师电话、邮箱的同时,要求教师主动与学生沟通,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强化学院督导组作用,定期举办专题研讨,对教学质量、学风状况进行认真剖析和研讨,找准问题,积极整改,使教学过程的管理更具有针对性。
学院还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不断推进产学研合作,主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特别是为浙江省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服务,2011年学院建立了“鄞州区博士创新服务中心”、“泰顺县科技创新服务共建基地”等;1月,由我校发起,浙江理工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和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共同成立计算机基础课程协作组,目前协作组又增加了浙江工业大学和浙江工商大学两所学校;2011年度获浙江省精品课程建设项目1项——“线性系统与信号处理基础及应用”,新开设8门计算机信息类通识必修课,建设完成7门全英文授课课程,完成了学院5个专业2012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较好完成2009年度浙江省精品课程建设情况专项检查任务。
近年来,学院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实验教学向网络化管理、资源共享、开放实验、个性化实验的方向发展。2011年获浙江省财政厅项目2项,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物联网研究基地建设95万、信息电子实验教学中心—电工电子实践基地建设125万;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建设项目2项,其中纺织服装计算机视觉检测实验室建设项目120万(上级70万)、计算机软件创新实训基地60万(上级40万);同时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积极推进。在公共计算机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方面,学院获浙江省财政厅80万元的“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计算机基础综合教学实验平台的建设”项目,现在已投入使用130台戴尔计算机,并把SMART电子白板投入到网络实验室使用,充分发挥其使用价值。
勇攀高峰:科研创新结硕果
学院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工作,鼓励广大教师发挥优势,积极投入社会经济建设主战场,努力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稳步形成了一支素质高、能力强、善合作、会攻关的科研队伍。
近五年,学院共累计获批纵向项目80多个(其中国家基金项目18个、省部级及以上项目50个),各类科技成果奖8项,获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1门、校级2门;省级精品课程5门、校级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各5门、校4A网络课程14门;出版省级重点教材15部、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2部。
2011年,学院科技工作纵向有新突破,横向有新拓展,纵向课题申报数有明显增加,全年共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自然科学基金5项、科技厅项目3项、厅局级项目4项、横向项目35项,到帐总经费753.5万元;学院教师获得发明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10项,发表论文120篇,其中EI55篇、SCI5篇、CSSCI1篇,论文数和级别都比往年有明显提高。
学院也十分重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坚持以“贡献求支持,服务求发展”的理念,积极开拓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渠道途径。通过几年的努力,学院与一些地方科技部门、行业部门、民营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为学院科技工作的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德才兼重:全面育人创新貌
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努力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领域,积极探索新时期青年学生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制定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思政队伍建设,加强党团建设工作,促进学生行为规范,夯实学生工作基础”的工作思路,围绕校院中心工作,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优化育人环境,取得了显著成绩,多次被评为校“支部建设创新奖”、“五四红旗团委”等。
同时,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如挑战杯、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新苗人才计划等,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五年来,学生取得省级、国家级及亚洲区级程序设计竞赛奖牌36块,连续2年获得省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金奖。2011年,学院教师指导学生参赛获浙江省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银牌5项、铜牌3项、成功参赛奖8项、省优秀指导教师奖1项;获全国大学生程序设计邀请赛银牌3项、铜牌2项;获ACM-ICPC亚洲区比赛银牌1项、铜牌3项,这是我校在ACM-ICPC亚洲区参赛历史上第一次取得银牌的好成绩;获第六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华东赛区)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优胜奖1项,并获得全国二等奖1项,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学院组织报名参加第三届全国软件大赛,并申请了大赛赛点资格;在2011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学院获得全国二等奖1项、省优秀指导教师奖1项、省二等奖1项、省三等奖1项、成功参赛奖8项。此外,学院分团委成立学生科研管理服务中心,加大学生科研工作的力度,2011年挑战杯校级成功立项8项,新苗人才计划省级立项6项。
面对今年严峻的就业形势,学院采取了各种形式对毕业生进行指导教育,就各项就业政策、就业技巧、应办理的各项手续及可能遇到的困难等多方面进行广泛宣传,扩大了毕业生的就业知识面,并鼓励毕业生参加校外各类专业资格认证培训,增强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学院邀请一些企业老总与毕业生进行交流,并举办就业心理沙龙、模拟招聘会等引导毕业生转变择业观念。针对毕业班可能出现的问题,学院提前准备,制定了具体的教育计划和管理规定,搜集了所有毕业生的最新联系方式,建立了供毕业生咨询的就业电子邮箱,并且经常深入学生寝室走访交流,了解掌握毕业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个别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学院继续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加强与企业的联系,通过各种渠道向毕业生提供有效信息岗位,邀请了IBM实训基地、土豆王、华为软件等单位来学院宣讲招聘,为毕业生实习、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平台。2011届毕业研究生的就业率和签约率均为100%,取得了就业率并列第一、签约率第一的好成绩,并有4人考上博士研究生;本科生就业率98.90%,签约率92.05%,考上硕士研究生和出国留学比率首次突破10%,有1人被评为校就业工作先进个人。
展望未来,宏图绘就,征程又起,信息人踌躇满志,信心满怀。学院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学院的各项工作进一步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突出重点、有所作为的原则,以更加务实的态度、昂扬有为的精神,推进学院科学和谐发展,为学校早日进入百强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