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要闻

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 >> 理工要闻 >> 正文

[“十二五”成果新闻特写]马克思主义学院:聚焦红色文化,打通教学科研,定位特色发展

发布时间:2016-02-20 作者与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浏览次数:

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08年6月,是浙江省内高校第一家实体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二级单位。自成立以来,学院紧紧围绕学校党政工作大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学院自身发展实际,不断完善工作模式,稳步开展各项工作。在学校党政的正确领导下,学院基本完成了“十二五”规划中的各项目标,为继续完成“十三五”规划各项指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不断壮大师资队伍,细化职能完善机构设置

马克思主义学院定位于教学研究型,主力承担本科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硕、博士研究生的公共理论课教育教学;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点建设;参与学校的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前,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稳步发展,现有教职工34人,其中专任教师31人,管理人员3人。在专任教师中,教授、副教授和博士数量分别为6人、16人和19人,与2008年建院之初相比,增幅分别达到20%,33.33%,25%。

机构设置的完善是组织良好运行的保障之一。十二五以来,学院细化相关职能,设置对应机构部门,在原来5个教研部6个研究所以及教授委员会的基础上,根据学院发展实际,又设立了宗教文化研究所、生态哲学研究所(校级)和浙江现代革命历史文化研究基地(校级)等两所一基地。

继续加强课程建设,着力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依托原有的高起点和高平台,十二五以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继续走在全省前列,国家精品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3年成功转型升级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以其为龙头,围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学院继续强化和拓展了包括省级精品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校级精品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校级重点课程(《形势与政策》)在内的优质课程群建设,荣获2项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中国纺织总会教学成果奖。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创新创业实践的倡导,根据学校的总体要求和部署,学院加大了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继续深化和完善红色文化教学实践基地。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载体。作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主基调,将红色文化融进课堂教学,耳濡目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截止到十二五末,学院在红色文化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取得较多成果,建成了包括杭州红色文化研究中心(桐庐)、浙南红色文化研究中心(永嘉)、住龙镇省级社会实践基地在内的多家社会实践及教学基地,在此基础上,2015年7月,我校成功申报首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扎实推进学科建设,稳步提高教学科研质量

五年来,利用已有的优势和特点,学院集中力量扎实开展学科建设,明确学科方向,夯实学科基础,制定了符合自身特色的学科建设和发展规划,取得了较为丰厚的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成果。2011年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协助法政学院增设马克思主义法学和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交叉独立二级学科。承担教改教研项目16项,其中新世纪教改项目、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各1项,省课堂教学专项2项,入选浙江省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1项,编写并出版《形势与政策》及其它教材等6部。先后承担过5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6项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项目,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5项、厅局级科研成果奖8项。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3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13部连续公开出版《发现的魅力——思政课实践教学优秀成果文集》5部。

研究生培养量质齐升。学院制定了严格的研究生培养计划,并落实各个培养环节的管理工作,多渠道推进研究生教育,从党员发展、理论学习、专题活动、学术研究等方面提升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十二五以来,入党党员占当年积极分子总数比例逐年提高,毕业生学位论文盲审一次通过率达到93%,开题报告、中期检查、预答辩、学术活动、课程教学等培养环节的抽检合格率达100%,生均发表学术论文2篇,获省“挑战杯”三等奖2项,立项省“新苗”计划项目5项,两名毕业生的学位论文被评为优秀硕士论文。研究生就业率100%,就业层次较为理想。如2013届毕业研究生33人中,14人进入高校工作,2人考取公务员及其他事业单位。

合理规划未来五年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不仅关系到全院师生的自身发展和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质量。在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导下,结合学院发展实际,按照学术主导、人才强院、质量立院的要求,学院在未来五年将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学科建设水平,进一步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进一步增进科学研究标志性成果,进一步改进研究生教育工作。

未来五年,是学院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机遇期,学院全体员工将会在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清晰判断、准确定位,攻坚克难,拾级而上,努力把学院建设成省内一流,全国有较大影响和知名度的教学与研究并举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