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要闻

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 >> 理工要闻 >> 正文

【迎评促建专题研讨】"思辨"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和实践

发布时间:2017-02-10 作者与来源:党委宣传部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浏览次数:

编者按:

本期登载的是由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办、外国语学院承办的"' 思辨 ' 在英语写作中的运用和实践"教学研讨沙龙。外国语学院顾弘、吴蓓蓓和汪秀梅三位老师结合自身国外访学及教学经验就"国外大学思辨写作教学经验分享"和"外国语学院英语写作课中的思辨能力培养的实践"两个主题做了专题发言,分享了自己的教学心得和体会。

“思辨”在《高级英语写作》中的运用

吴蓓蓓

《高级英语写作》(简称《高写》)是我校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面对三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其在英文写作能力和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上对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在《高写》课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是值得每位老师探索的课题。

思辨在《高写》课中的定位

教师的教学理念决定其教学模式和方法,厘清思辨能力在培养学生英文写作能力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思维决定语言,语言表达思想。思辨能力永远是智慧的体现。"作为英语专业高年级的写作课程,《高写》要提升学生的英文写作能力,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辨能力。因为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是表达的核心。有了过硬的语言能力和较高的思辨能力,写作水平才能有实质性的提高。

难点与挑战

早在1998年和2006年就有学者提出"英语专业思辨缺席"。《高写》课中思辨能力培养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活动的设计依赖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目前的实际是"主导课堂的多为灌输活动,且活动设计以练习性的语言输出、有意识认知或陈述活动为主,很少设计交际性语言输出或联想创作活动。有时候老师们还会担心一旦把活动交给学生,课堂就会难以驾驭,常常还得应对学生对自己思辨能力的挑战"。与难点并存的是对教师的挑战:思辨"对教师的语言能力、知识面、理解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对教学内容的临时整合能力和对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等多方面的要求更高了"。这些难点与挑战是我们在实践思辨能力培养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去面对和解决的。

反思与建议

一是教学活动设计的灵活性。思辨能力包含分析、评价、创新、综合等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有意识地将具体的思辨能力训练和培养嵌入到教学活动中。首先,一个教学活动肯定是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契合的,同时这个教学活动要考虑如何设计才能贯穿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训练。一个教学活动需要包括哪几种具体能力的训练,要兼顾学生的学情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二是启发式提问的技巧性。教师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基本款"。看似简单的课堂提问也可以融入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当然,好的课堂提问不仅仅局限于对学生记忆能力的考查,应该更多地侧重对学生思维上的引导,引导他们对一个话题或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综述、评价、甚至是提出自己创新性的观点。三是课堂评价的多维性。及时、恰当的评价能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反拨作用。在充满思想火花的思辨活动中,教师的评价不能拘泥于仅仅在活动结束时或者简单的"Good","Very good"。在教学活动中要随时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应和评价,做到"动态评价"和"静态评价"相结合。这样,教师评价才能真正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信,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思辨”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汪秀梅

学外语的学生思辨能力普遍比较薄弱,知识面较窄,独立分析问题和提出新观点的能力较弱。究其原因,思辨匮乏是主要的制约因素。那么如何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突出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呢?本人有幸于2014年到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访学一年,期间学习了"Introduction to Speech Composition"(演讲稿写作)课程,这门课对我们如何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很有启发。

"思辨"这个词源于英文的critical thinking。是一种评估、比较、分析、推理、概括、批判和综合信息的客观反思的思维能力,是一种基于理性与逻辑的思考。我的导师Stephen E. Lucas教授是国际演讲学领域的著名学者,他认为,演讲最重要的部分就是critical thinking,演讲稿写作课能帮助学生在很多方面成为一个有效的思考者。他们具体是如何实践的呢?

重视组织演讲稿结构。课上要花很多时间学习演讲稿结构,因为只有清晰连贯的结构才能说明你的思考也是清晰有逻辑的。以说明性演讲稿为例,要求写明写作目的、主要观点、展开模式,各部分主要内容,非常具体,正如Lucas教授所说,组织演讲稿的结构并不是把已有的观点内容组织成篇,组织结构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形成演讲稿内容的过程。

重视思辨技巧的学习。学习区分事实与观点、判断逻辑错误、分析论据有效度等技巧,强调逻辑分析和论据的分析。我们的学生从小学习"辩证的思维",导致学生习惯于固定的套路,一段写some people think,第二段写other people think,第三段my opinion几句话草草结尾,文章蜻蜓点水,几乎没有逻辑的深入的思考,学生长期停留在记忆、背诵的阶段,独立思考能力没有提高。

撰写同伴反馈报告和自我评价报告。每次演讲,都要求学生根据checklist(问题清单)各写一篇800字左右的peer assessment(同伴反馈报告)和self-assessment(自我评价报告)。问题清单帮助学生更加思辨性地倾听同伴演讲和评价自己的演讲,关注演讲的内容,区分观点和支撑材料,抓住要点,判断是否存在逻辑谬误,证据是否合理等等。这种思考、分析、评判、反思的过程正是思辨的过程。

重视研究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自己选题,从思辨的角度理解自己的选题,思考选题目的是什么,重点是什么,听众的期待是什么?选题过程要求学生查找资料,做选题分析,做书面调查问卷,写出研究计划。他们还有一次课是Library Day,教师组织学生到图书馆现场教学,学习如何通过图书馆藏书、电子数据库的检索查找资料,学习如何鉴别文献的可信度和有效度,如何标注文献出处。演讲稿写作就是一个课题研究的过程。

课程考核。考核以形成性考核为主,4次演讲共占55%,自评互评10%,课后作业3%,两次期中考试20%,而期末考试只占12%。这样的考核方式会促使学生更加注重每次演讲稿的思想性和逻辑性,更加重视写作的过程。

威大公共演讲课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充分体现了对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视。英语写作课,和演讲稿写作课一样,也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最有效的课程之一,任课教师应该以更开阔的视野开展写作教学,为学生搭建良好的思维平台,培养学生开放性的思考意识,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辨力和创新力。

“思辨性”思维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尝试

顾弘

"思辩性思维"是一个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积极思维、完成理解性阅读、批判性评价,从而得出辩证结论的综合性学习能力。我校英语专业的英语写作课程一直在尝试新的教学方式,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思辩性思维",摒弃原来的思维方式。

由学习中提出问题

针对一年级学生刚开始学习英语写作,往往会出现不知写什么、如何写的困惑,给学生提供经典句子和优秀散文,通过理解记忆,进行英语语言功能和结构的学习,训练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建构相同结构的句子和文章,它关乎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做一个积极思维的读者,即在阅读和写作中,学习文本中的语言表达和逻辑关系,模仿写出自己观点的句子;在此基础上,再给学生一个主题,要求开拓思路,列出相关文章的大纲,通过自我反思,提出合理的质疑。

如以"爱"为主题,让学生进行相关的立题,如"如何学会爱"、"爱如玫瑰般绚烂"、"父母的爱"等等来列出不同的文章大纲,学生会通过认真思考,不断质疑来审度框架的合理性和内容的逻辑性。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思辩性思维"会经常激励学生审视自己的观点,不断反思,学会认识自己,理顺自己的观点,并把它们合理组合成文字进而流畅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

由辩论中思考问题

训练学生具有"思辩性思维",其中包含不盲从,对问题的深思熟虑,同时也要求学生能以开放的态度理性地倾听各种不同的声音,英语写作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行为,它可以是一个通过合作进行的集体学习过程。经过第一阶段学生自我的理解反思和结构重组,到第二阶段的同伴批改和合作评估,是对学生思维训练的进一步提高。

同样以"爱"命名的主题,以一篇"一份沉默的爱"学生习作为例,先要求学生自我审批,同学互评,然后全班批改,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脑力风暴,火花碰撞,思维共通的学习,从而在原作品的基础上更好的润色和修正。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思辩性思维"要求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提问,辩论,共同思考,从而写出更好的文章。在课堂环境下,也大幅增加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

由归纳中解决问题

论证作为英语写作中的一个重要要素,也是"思辩性思维"的核心。它不是关于一个理由的陈述,而是一个证明观点的过程。这个阶段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归纳能力,而且需要具有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思辨性"思维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因为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需要新观点,而且更需要与之相关的新观点有用且是有意义的。

我们仍用"爱"这个主题,提供相关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画面,用他们学过的审思反思,相互提问,自我修正等一系列思维过程,用语言来表达由一个画面呈现出如万花筒般景色的动人故事。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思辩性思维"要求学生通过创新能力,让学生从单一的图片画面中发现相关多个有用的点,通过反思,质疑,互论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最终在写作中清晰完整地,并具逻辑性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写作教学其实也是学习技巧、学习态度和反复实践的过程。通过初期的演练、中期的运用、后期的提升三个过程,教师不断地运用"思辨性"思维方式去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质疑心和辨识力,最终由作品来评估效果,让学生可以真正享受"思辨性"思维带来的成果,让他们相信事实可能是事实,但诠释的方式可以是万变的。这同时也是我们教师的教学蜕变过程,它实则是师生间获得一种终身学习、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