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上午,第十一届全国地方高校科研管理研讨会在浙江理工大学召开。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陈峰,浙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赵全军,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常务副会长、教育部科技与信息化司原司长雷朝滋,中国科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副理事长,科学技术部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原副司长、办公厅巡视员胡志坚,钱塘新区党工委委员、区委常委周妙荣,教育厅高教处相关负责人及北京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省内外20余所地方高校分管科研的校领导出席了会议。

雷朝滋在会上致辞。他指出,高等学校作为重要的供给侧,应当思考在推进国家高质量发展中做什么样的科研,提供什么样的科技产品供给的问题。他强调要把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统筹起来,以科技创新去支撑引领产业创新,将二者深度融合。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全国教育大会提出的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倡导以企业主导、产学研相结合的科研,不能从书本中来到书本中去,要从生产实践中来,到生产实践中去,努力解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难、产业化率低的问题。

赵全军对此次会议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和嘉宾朋友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并简要介绍了浙江理工大学的校情和发展规划。他指出,科学研究是高校的重要职能,科学的科研管理工作能增强高校科研能力,提升科研产出质效。他对科研管理工作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地方高校的科研管理要有使命,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者”;二是地方高校的科研管理要有特色,根据自身发展特点,走出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三是地方高校的科研管理要有作为,全面提升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能力。

陈峰从浙江的省情介绍出发,指出浙江省委省政府正在全面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他强调,要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推进高校科研高质量发展。一是高校科研的根基在学科。浙江省正在积极推动学科专业的调整优化,并以此为基础加快一流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建设,努力以学科建设成果增强科研创新力量。二是高校科研的动力在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倡导“产业需要什么就干什么”,努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把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到产业企业中、运用到生产生活上,真正助力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三是高校科研的关键在人才。要深刻把握学校、学院、学科、学者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内在联系,切实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把学术资源优先向科技人才、学术团队配置,努力实现人才辈出、人尽其才。四是高校科研的宗旨在教育。高校的主责主业是教书育人,应当树立科研反哺教学、科研服务育人的价值取向。

会上,周妙荣作了钱塘区区情介绍;胡志坚作了题为《能量、进化与新质生产力》的报告;浙江大学国内合作办主任,科研院副院长吴勇军作题为《高能级校地平台建设管理探索与实践》的报告;上海交通大学国家级科技园总经理杜松宁作题为《大学科技园服务学校成果转化的探索与实践》的报告;上海大学科研部常务副部长张新鹏从上海大学围绕“五五战略”开展有组织科研的角度作专题报告;浙江理工大学产业技术中心主任吴震宇分享了浙江理工大学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实践探索;郑州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胡俊华分享了高质量推进科研体系建设实践与思考;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研管理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周克刚从一位管理者角度分享了当今科技改革形势下的高校科技奖励工作的认识与思考;苏州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助理、综合办公室主任王龙、期刊The Innovation联合创始人陈科等多位嘉宾分别作了专题报告。
9日下午会议以分论坛形式进行,6个分论坛分别围绕高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高校基础研究、高校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发展、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与成果转化、高校有组织科研助力双一流建设和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等进行了专题研讨,地方高校代表作了分论坛报告,展开了激烈讨论和交流。大会联合杭州钱塘科学城管理办公室,还专门开设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题项目路演,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助力产业创新发展。
10日上午,大会组委会组织参会教师考察了中国医药港、中科院杭州医学所、九阳创意工业园等产业创新聚集区。

本次会议由浙江省教育厅指导、全国地方高校科技处长联谊会、浙江理工大学等地方高校科研管理部门、杭州钱塘科学城管理办公室承办,会议开幕式由北京工业大学发规处处长杨登才主持,主会场主旨报告分别由北京工业大学科研院院长安全福和浙江理工大学人事处处长杨晓刚主持。会议有来自全国近300所地方高校的600余名科研管理代表参会,会议以“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助推区域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旨在通过研讨性的形式,搭建地方高校资源管理工作者的交流平台,不断提升地方高校科研水平,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