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理学院在成长的岁月中,已充实地走过了十年的风风雨雨。近五年,理学院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经过全体理学人的不懈追求,在党建与思政、学科专业建设、教学与科研、学生工作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以党建为龙头,强化思想阵地建设
近年来,学院党政领导班子高度重视理论学习,把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建设的着力点放在创和谐、干事业的基础上,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校、院的中心工作,进一步明确了“开放、发展、相融”的办学理念,以思想政治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师生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努力将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学院各项重要工作中,整个班子分工明确,讲实效,重效率,形成了良好的工作作风,在各项事业中取得了全面进步。
学院党政班子成员之间团结协作,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使理学院呈现出比、学、赶、帮的良好局面。学院党政班子十分重视利用各类活动在教师中开展师德师风建设,还经常主动与教授群体、民主党派人士群体、中青年骨干教师群体、新进教师群体、家庭经济困难教师群体进行联系,努力做好后勤服务工作,进一步激发师生主人翁意识,形成理学大家庭理念。
学院班子悉心关注广大师生需求,切实为教职工办实事、办好事。积极组织教工参加各类文体、考察活动,多次看望和慰问离退休同志,关心对口扶贫村发展状况,想方设法切实解决群众实际困难。
2008年学院获浙江省“三育人”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分别连续四年被评为校先进集体、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校宣传工作先进单位、校信息工作先进单位。基层党支部中更是涌现出了校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校闪光言行党支部等先进典型。
整合学科专业优势,不断提升办学水平
学科建设是保障学院良性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也是衡量学院办学水平的标志。学院始终把学科建设放在重要位置,特别是学科平台建设。近五年学院根据学科建设的需要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不断优化学科结构,在实现学科交叉、融合与发展方面成效显著。化学学科合作成为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数学学科拥有浙江省重点学科(A),大学数学团队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学院目前有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学、应用化学、应用心理学五个专业,其中应用化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为省重点专业,其他均为校级重点专业。学院在拥有数学、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应用化学、应用心理学二级学科硕士点的基础上,2011年,合作获得统计学、软件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并成功获得(合作)纺织材料化学与物理、精密机械与控制两个目录外二级学科博士点及目录内二级学科硕士点6个(计算数学、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目录外1个(纳米材料与器件),成功申报材料化学本科专业,新增化学工程工程硕士。各学科都具有副教授任职资格评审权,其中应用化学学科取得教授任职资格评审权。
加强学术交流合作,全面提升科研实力
学院现有教职工151人、专任教师128人,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53人、博士80人,占专任教师62.5%,形成了一支学科梯队合理、团队整体实力较强、敬业爱岗的师资队伍。学院进一步明确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地位。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次,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积极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努力改善师资队伍结构,为教师营造良好的成长与发展环境。近五年来,学院邀请多位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多位教师先后到国外进行学习、交流;主办或承办过一系列国际学术会议学术、研讨会等;开设学术论坛,邀请国外大学教授为学院师生进行短期授课等,进一步开阔了学院师生的研究视野,增强了学院学科间、教师间的沟通与合作。
学院紧密围绕学科、专业建设开展科学研究,成果丰硕。近五年,学院共发表研究论文757篇,其中SCI、EI、SSCI、ISTP收录论文近500篇;纵向立项课题18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6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37项,横向立项课题162项,到帐经费3619.93万,居全校前列。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浙江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8项,授权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出版专著3部。学院重视与企业的交流合作,在方太集团、浙江尖山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等建立了长期的科研、实习基地。
注重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发展的生命线。在教学上,学院进一步规范教学秩序,认真执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充分发挥教学督导组作用,完善专业培养计划,大力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同时,学院不断探索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积极探讨以评促进、以老带新的工作运行机制,为提高教学队伍水平,学院按照国家级教学团队的标准培育省级教学团队大学数学教学团队。邀请国家和省教学名师亲自为年轻教师上公开示范课,多次开展教师讲课大赛,增强教师教学反思能力,促使大批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青年教师的讲课水平,教学成绩斐然。
近五年来,理学院教学硕果累累。曾获“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2项、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5项、其他省部级教改项目2项、浙江省教育规划课题4项、“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1项,省级教育成果二等奖1项、中国纺织工程协会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连续三年获校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优秀组织奖,现有省教学名师3人,省教坛新秀1人;应用物理2009届、应用化学2010届分获普通高校毕业设计(论文)抽查全省第一及同专业全省第一;有5门省级精品课程,6本教材获浙江省重点教材资助,拥有化学实验、物理实验、心理实验3个省级教学示范中心。有省财政厅实验室建设项目5项,并新增认定提高型实验项目80项,新增省级物理示范中心实验教学改革项目4项,学生创新实践活动8项。
学院始终重视学生教学质量工作,坚持教师旁听、教师互评制度,每学期定期召开教学信息员会议、教学座谈会议,针对中医学专业的特点,积极探索培养模式,想方设法提高教学质量。2009年,学院应用物理学专业在全省2009届普通高校毕业设计(论文)抽查中得分位居全省第一、同专业排名第一。
学院研究生规模进一步扩大,科研水平得到提升。目前在校硕士研究生共有332名,达到建院以来的最高人数,是五年前的16倍;2011年公布的浙江省硕士学位论文抽检结果显示,应用化学4名研究生平均得分为82.2分,位列省属高校同学科门类前列;理学院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的2011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双盲评审一次通过率为97.67%。
搭建学生成长平台,注重学生素质提升
学院秉承“育人为本,育德为先,因材施教,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不断创新学生工作的方式、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礼仪与养成教育,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重学习,勤实践,讲诚信,懂感恩,促和谐”的新时期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院学生工作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团学活动为载体,在学生中广泛进行弘扬主旋律的主题教育。学院毕业生就业、困难生资助、学生公寓建设等方面基础扎实,工作细致,为学生成长提供了成长的沃土。为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学院通过团日活动评比、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理学文化节等校园文化活动,不断给学生搭建成长平台,先后培育出了“破析心灵密码”、“感恩•成长”等校园文化品牌。
针对学院基础学科的特点,学院不断思考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方法,通过建立科研人才库、颁布科研奖励等举措,使学院学生的科研能力、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学生先后获第32届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赛区比赛铜奖1项、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暨浙江省特等奖1项,浙江省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三等奖1项;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奖9项、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国家奖12项、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20项,并在第七届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荣获“优秀组织奖”。2次被评为校先进团委、3次被评为校特色学生分会、2次被评为校社会实践工作优秀组织单位,05级应用心理学班级获全国先进班级荣誉称号。2011年,学院获“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优秀组织奖。
全体师生齐心协力、勇于探索,积极开展党建、学风建设、就业、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等各项工作。学院毕业生报考、被录取研究生的人数连续几年名列学校前茅;学院的毕业生符合市场需要,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签约率一直居于学校前列。
2012年是学院建院整整十周年,在这十年间全体理学人不辞辛劳,团结奋进,见证了理学院的孕育、成长与发展,用汗水与泪水谱写了学院的辉煌历史。展望未来,学院将继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校、院“十二五”规划的中心工作,凝聚力量,创新实干,共绘学院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