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要闻

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 >> 理工要闻 >> 正文

[“十二五”成果新闻特写]理学院:凝心聚力谋发展 实干创新谱新篇

发布时间:2016-01-31 作者与来源:理学院  浏览次数:

编者按:

2015年,是我校“十二五”收官之年。“十二五”期间,我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学术立校、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依法治校,在教育教学水平、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国际化办学、管理和服务保障等各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2016年是我校“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同志系统论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些理念对我校“十三五”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以这五大理念来统领学校发展大局,持之以恒地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引领我校内涵式发展不断走向深入。

在这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时刻,理工新闻网特开设“十二五成果新闻特写”,主要展示各学院(部)“十二五”期间发展成果及其“十三五”的规划展望,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进一步明确我校所面临的形势,更好地规划、开展“十三五”期间工作,突出重点,协同作战,干出实效。

“十二五”期间,理学院在学校党政的正确领导下,科学判断自身所处的位置,深入挖掘发展潜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勇于实践,经过全体理学人的不懈追求,各项工作扎实有序开展,稳步前进,取得了较好成绩。

学科建设稳步发展,学科布局更加完善

学科建设是保障学院良性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也是衡量学院办学水平的标志。学院高度重视学科专业建设,以学术梯队建设为重点,以学科平台建设为依托,着重开展学科平台与团队建设工作,不断优化学科结构,在实现学科交叉、融合与发展方面成效显著。

应用数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凝聚态物理三个学科成为省重点学科,合作拥有浙江省重中之重一级学科,联合申报成功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获校科研创新团队2个,批准建立2个校级研究机构和5个院级研究机构。2015年化学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全球前1%,有8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1篇入选热点论文,为学院和学校的学科建设作出显著贡献。获得中央财政专项资金3项,省财政专项1项。

学院已获得数学、化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合作获得软件工程、统计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获得目录外二级学科博士点(纺织材料化学与物理、精密机械与控制)目录外二级学科硕士点(纳米材料与器件),获得化学工程、应用心理专业学位点。加强学科交叉和融合,努力培育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材料化学本科专业于2012年开始招生,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专业申报获得省教育厅批准。凝练学科方向,提升内涵质量,获得浙江省新兴特色专业1个。

学术交流开拓视野,科研水平持续提高

学院积极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努力改善师资队伍结构,为教师营造良好的成长与发展环境。近五年来,学院邀请多位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专任教师出国(境)访学进修3个月以上47人次,其中6个月以上30人次,短期学术交流78人次;承办全国会议5次,承办(合作)国际会议2次;开设学术论坛,邀请国外大学教授为学院师生进行短期授课等;进一步开阔了学院师生的研究视野,增强了学院学科间、教师间的沟通与合作。

科研项目层次明显提升,科研成果显著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持续增强。近五年,已发表SCI、SSCI、EI、ISTP收录论文8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76项,出版学术专著5部。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1项,面上项目、青年基金等国家基金项目78项,学术交流项目1项。特别是2012年丁佐华教授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是我校第一次获得该类项目。侯公林教授与英国科学励进社《SPBS》FNT基金会(FNT Foundation)合作项目“脑的七地”进行理论验证及神经心理学研究。获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43项,其中杰青1项,学术交流项目2项。参与国家863计划项目3项。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待发文),浙江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参与获浙江省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

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发展的生命线。学院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以专业、课程、教改项目为抓手,抓专业特色培育,提高课程建设水平;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促进教学工作的内涵建设。“十二五”期间,学院获第二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1项,获浙江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校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教育部首届全国高校创业指导课程教学大赛二等奖1项。《双曲抛物面》获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微课组二等奖,获全国高校数学微课程教学设计竞赛华东赛区特等奖和一等奖,获浙江省物理教指委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特等奖1项,另有三个课件获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新增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示范课程建设项目1项。主编教材7本,参编教材4本。新增认定提高型实验项目75项,历年通过认定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率已达88%。新增校教学名师1名,教坛新秀2名。

学院重视学生创新实践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着力加强科研和实践环节。近五年,学院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共发表学术论文共71篇,其中19篇被SCI收录,创历史新高。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参赛学生数大幅增加,获得全国一等奖3项,共308支队伍获奖;省物理创新竞赛共获得一等奖22项的好成绩。学院开展本科生学生科研立项工作,立项121项,已完成三期共计81个项目。浙江省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新苗计划)、校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结题率均达100%。

稳定研究生规模,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和对培养过程的督导,执行学位论文盲审实施办法,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高。研究生发表论文质量以及研究生生均科技创新成果得分在我校排名第一。获省级优秀硕士论文6篇,近五年盲审一次通过率平均为96.93%;2013年省抽检论文中,数学学科被抽取的三篇硕士学位论文均获得优秀,位列省内同学科第二。

领航助推学生成长,服务社会初显成效

学院秉承“育人为本,育德为先,因材施教,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大力推进理科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提升。以“感恩•成长”主题教育、“破析心灵密码”系列活动和“曙光在行动”公益文化等三大校园文化品牌为载体,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以学院理学文化节、研究生学术文化节和“科技+”青少年科普教育计划等三大学术活动为载体,通过第二课堂培养学生专业意识,通过科学研究培养学生学术操守,通过实践应用培养学生科普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科学素质。组织学生利用专业知识积极投身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获得“希望工程激励行动”全国优秀项目1项、省级志愿服务优秀项目2项,学院科普教育基地获批成为杭州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实践团队被评为全国、省级十佳、省级优秀实践团队,连续两年被评为校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多次被评为校先进团委、校优秀学生会、校优秀研究生会。

学院注重加强学生生涯规划指导,深入实施大一学生成长“领航计划”,深入实施“考研助推工程”,使学院学生的科研能力、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学生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浙江省特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二等奖1项,获得校“挑战杯”工作组织奖。学院的毕业生符合市场需要,毕业生就业质量、创业率稳步提升,学生考研、考博录取率始终保持全校前列,学院获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先进集体。

党建思政引领发展,政治核心作用增强

学院党政领导班子高度重视理论学习,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继承和发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整个班子分工明确,讲实效,重效率,形成了良好的工作作风,在各项事业中取得了全面进步。学院党委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把加强党组织建设认真落到实处:通过各类活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深入实施党员先锋模范工程,不断改进工作作风,积极探索构建大学生党员考核教育体系,增强党建工作的活力,教育和引导干部教师为民、务实、清廉,切实以教师和学生为本,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012年,学院党建有关做法入选浙江省委教育工委创先争优优秀长效机制,2014年学院代表学校在省高校党的建设暨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作专题发言;1党课入选全省高校优秀“微型党课”征集展示活动,基层党支部中更是涌现出了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校党建特色服务品牌案例等先进典型;十二五期间学院被评为校先进集体、就业创业工作先进集体、校友工作先进集体、校信息工作先进单位、校内新闻宣传工作先进单位、校外新闻宣传工作先进单位等。

展望“十三五”建设与发展,学院将努力造就一支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高水平学者队伍,完善知识创造、传播的内生机制,使学术团队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力争承担国家重大学术研究项目,服务社会发展,取得一批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学术成果,成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完善学院管理制度体系,建立高效敏捷的管理机制,加强团队文化建设,提高学院的凝聚力;实现理学院学术竞争力、学科水平、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化水平的明显提升,力争部分学科水平位居省内前列,并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

砥砺奋进铸华章,继往开来启新程。在下一个五年规划中,理学院全院教职工将为建设一个充满活力与发展潜力、富有鲜明特色的学院而更加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