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理工

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 >> 媒体理工 >> 正文

《钱江晚报》专访我校材纺学院胡国樑教授谈保暖材质

发布时间:2016-01-14 作者与来源:钱江晚报  浏览次数:

1月14日,《钱江晚报》专访了我校材纺学院胡国樑教授,就保暖材质的话题进行了科学解读。

原文如下:

虽然科学家发明了智能衣服,但是——

美丽不冻人只能玩蓬松

长期防寒冷只能靠吃喝

这几天,很多杭州市民都在心里打脸,前几周是谁笃定表示:“今年妥妥的暖冬,看我只穿这么点就过冬啦。”现在可好了,怕冷的人儿原形毕露——帽子、耳套、口罩、围巾、秋裤、毛衣、棉衣、羽绒衣……能上的都上了,恨不得把衣柜背在身上。

冬天一定要穿成球样?昨天,钱报记者请教了浙江理工大学材料与纺织学院的胡国樑教授,他给出的办法,操作性非常强。

衣服材料越蓬松越保暖

夏穿蚕丝冬穿羽绒

从材料角度讲,衣服保暖性能高不高,不比谁壮,个头大,也不是比谁壕,材料用得量多,胡国樑说:“最重要的指标,是材料结构的蓬松度。

钻到衣服光鲜的表面之下,去看里面的材料世界——

材料组成的结构越蓬松,整件衣服可以固定更大体积的空气,形成一个静止层来保温、隔热,衣服的保暖性能越好。

什么材料蓬松度最佳?

羽绒。这种材料天生条件就比较好。大家见过鸟类的羽毛,它们是一根主干,加上若干分支的造型,“这种形态,就很容易搭建一个蓬松的结构。”胡国樑说。

“10年前,一件女式羽绒衣大概重3两,现在重1.5两左右,但是保暖度可以达到一样的水平。”胡国樑解释,这是因为现在的后加工方式,通过化学或物理的方法,进一步改善面料的性能,羽绒之间不再是彼此叠加的组合方式,而是相互之间撑起来,就像房梁上的榫(音sǔn)卯结构。

最近,央视做了一个实验,四条同样重量的被子——羽绒被、棉花被、化纤被、蚕丝被。保暖度最好的是羽绒被,最差的是蚕丝被,化纤被和棉花被的实力相当。

“因为蚕丝是线性的,这种特点决定了它们很难形成蓬松结构。”胡国樑说,“蚕丝制作的衣物,透气、透湿能力好,传热传得快,是夏天衣物的好选择。”

大冬天的想要暖和,最实惠又科学的方法,是分层次穿衣服,自己营造蓬松结构,比如穿三件各一斤的衣服,和穿一件3斤的衣服,虽然重量一样,但是前者比后者更暖和。

智能衣服能短期保暖

长期防寒的最好办法是吃

如果姑娘们爱漂亮,不喜欢身上套上一件又一件的衣服,显得臃肿,有没有好办法?

“目前户外服饰有一种‘洋葱皮结构’的款式,用蓬松化纤或者高密度化纤制成,看上去只有一件,其实是好几层材料组合而成,就达到了蓬松结构的效果。女孩子的裙子将来可以参考这种结构制造。”胡国樑说。

事实上,世界上已经出现了一些智能衣服,这里重点介绍两件,如果能够在寒冬腊月里把它们组合搭配,就是保暖又拉风的新时尚啦。

第一件,智能打底衣“bio-Logic”。

由浙江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美国新百伦公司等成员组成的团队,在2015年11月,使用一种从纳豆细胞中提炼的细菌——纳豆枯草芽孢杆菌,制作了一件智能衣服。

这种细菌具有吸水放水的特性,在不同的湿度条件下,它的体积会膨胀收缩。如果能对这种膨胀收缩行为进行精准控制,那么它将作为一种生物的能源被应用。

比如户外跑步,人一旦开始出汗,衣服上有孔的区域就打开了,这个地方就像没有穿衣服一样;汗少了,孔又收起来,身体就不会着凉了。

这件衣服紧身性感,非常轻薄,条杆儿不要太好哦。

第二件,智能外套“FuelWear”。

2014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两名研究者发明了FuelWear加热衣,它能提供3到12个小时的供暖,共有三个发热元件,两个在前,一个在后,确保躯体温度和血液循环。冬天穿上它,可以滑雪、滑冰、户外散步、室外作业等。

这件黑色收身外套还装有一个智能恒温系统,能在人感到寒冷的时候带来温暖,也懂得在恰到好处之时,自动关闭增温系统,让人一直处在最舒适的恒温中。

不过,这两件衣服的保暖都有时间限制,如果想长期抵抗寒冷,最好的办法就是——吃吃喝喝。

科学家的观点是:吃下去的食物虽需要一定时间才能转化为能量,但如果长时间受冷,绝对需要这样的能量供给。

新闻来源地址:http://qjwb.zjol.com.cn/html/2016-01/14/content_3256886.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