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理工

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 >> 媒体理工 >> 正文

人民网报道我校建工学院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发布时间:2018-07-25 作者与来源:人民网  浏览次数:

    7月25日,人民网报道了我校建工学院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原文如下:

绘制乡村文化名片,助力乡村振兴蓝图

——记浙江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学生会社会实践活动

    前不久,浙江理工大学建工学院的学生利用纸板制作了鸟巢、中国馆等改革开放以来的地标性建筑模型及创意性的未来建筑模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暑假来临之际,为了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浙江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学生会的暑期实践团活跃在绍兴嵊州市黄泽镇的各个村庄,通过寻访、挖掘乡村文化建设情况,发挥专业绘画特长,用画笔为数个村子绘制出一系列具有乡村独特韵味的文化墙,用行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构筑乡村振兴灵魂,赴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嵊夏”之约。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这一思想在落实中就是重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独有的历史记忆和思想表达,充分发掘乡村传统文化的底蕴、精神和价值,并赋予其时代内涵,发挥其在凝聚人心、引导村民、淳化民风中的作用,使之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精神支撑和道德引领。

    黄泽镇作为绍兴嵊州五大中心镇之一,历史悠久,发展多元,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丰富,是绍兴市东海文化明珠。仿古木雕、戏剧服装、民营剧团等民间艺术文化享誉盛名,表演艺术家等名人名家辈出,是全市唯一的省级文化强镇。这样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实践团深入探求黄泽镇深化乡村振兴战略的阶段性成果。

    乡村振兴战略中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和创新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实践团经过采访村委会领导了解到,渔溪村以“互联网+乡村”模式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越剧服装的设计制作。村民李伯汀(省级非物质文化戏剧服装类传承人)和李秋明(绍兴市级非物质文化戏剧服装类传承人)介绍,越剧服饰生产作为当地的支柱性经济产业,与线上平台开展创新合作。将费时费力的工作方式转变为高效快捷的信息化模式,将产品低销转变为多渠道多形态的电子商务,达到传统产业转型目标。因为渔溪村深厚的越剧文化底蕴,村里人不仅人人会唱越剧,而且家家会做戏剧服装。黄泽镇政府在此建立了戏剧服装集聚区,为渔溪村传统产业转型深化注入一剂强心针。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渔溪村正努力把本村建设成生产发展、生活幸福、村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美丽乡村。

    在指导老师李磊的带领下,浙江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实践团的同学们利用专业绘画特长,深入乡村数日,调研资料,阅读乡村日志,结合乡村特色,在渔溪村的文化广场量身绘出栩栩如生的越剧人物服装造型墙绘。无论是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衷肠话儿说一遍,梦里相逢再团圆”,还是越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中“落花满地伤春老,冷雨敲窗你不成眠”,通过墙绘完美地呈现出来,让人仿佛置身于剧情之中,感受着剧中人物的悲欢离合,加深了同学们对越剧文化的理解,成为了渔溪村最靓丽的一张文化宣传名片。

    乡村振兴建设中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保障。实践团走进石苎村,亲身体验乡村振兴为这个美丽村庄带来的幸福春风。在和村委书记交谈中,队员们了解到石苎村自然环境十分优越,积极响应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开展“五水共治”污水处理改造,探索生态经济发展之道,追求金山银山的同时不忘保护绿水青山。在全面发展乡村生产的基础上,利用四明山山林资源,通过种植经济作物、发展生态旅游业等方式建立村民增收长效机制,在物质文明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努力做到“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通过对石苎村主任的采访,实践团了解到当地正筹备建设以百亩茶园为核心,辅以垂钓休闲区、果园自助采摘等项目,构成小桥流水人家的山水型休闲旅游度假胜地。于是在指导老师李磊的带领下,实践团在石苎村文化广场绘制出具有石苎村山水韵味的文化墙,近20米的山水文化墙好像石苎村的一张画卷,将这个江南村庄的美景向游客和村民徐徐展开。过往的村民看到“山水画卷”时刻牢记保护家乡环境的责任,远来的游客也更能领略石苎村的文化魅力。

    身心都得到放松,同学们由最初的观景者,经历几天的墙绘创作,内心已经和景色紧紧融在了一起,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绿水青山的重要性。石苎村正在朝实现把乡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整洁、文明和谐的美丽乡村的目标路上奔跑。

    在探访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不止一次深深感受到这些村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乡村韵味,也从调研学习中感悟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指导老师李磊的带领下,浙江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实践团的同学们顶着炎炎烈日,通过墙绘表达了对渔溪村、石苎村最美好的祝愿。乡村的文化在此处沉淀与记录,使得墙绘真正成为了两村的文化新地标,筑梦新征程。

    “通过墙绘活动,我们对黄泽镇各乡村文化建设情况有了深入的认识,也对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了直观的感受和理解,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实践队队长马寅杰同学说。指导老师李磊也表示:“助力乡村文化建设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应该要加大对绿水青山的保护投入和支持力度,使自然气息更为浓厚,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实现乡村经济生态模式下发展。”

    谈及对此次社会实践的感想时,其他同学们都有满满的话要说:“传统文化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一环。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更应该学习传统艺人的匠人精神,怀一颗初心,托起中国梦。”“弘扬优秀产业文化,保护美丽自然文化,努力发展生态文化,是新时代加强乡村思想文化建设、增强乡村文化软实力的内在要求,是构筑乡村振兴灵魂的需要。这需要我们年轻一代的共同关注、支持和帮助。”

    黄泽镇党委副书记求明霞说:“浙理工建工学生会实践团的同学们克服烈日高温的天气考验,为黄泽镇的两个示范村留下了一面面具有乡村文化韵味的墙绘,为乡村振兴建设增添了美丽,希望能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让更多的人加入乡村振兴建设的队伍中来。”本次实践活动将“乡村振兴战略”具象化、生活化,实践团成员利用专业及自身其他所长,通过墙绘等方式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青春风采。(李磊、张馨尹、马寅杰)

    新闻来源网址:http://zj.people.com.cn/n2/2018/0725/c186327-31856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