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理工

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 >> 媒体理工 >> 正文

《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网报道我校生科院支教团开展红色支教活动

发布时间:2018-07-27 作者与来源: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网  浏览次数:

  7月16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网报道了我校生科院支教团赴天台开展红色支教活动。

  原文如下:


中国教育报:浙江理工大学支教团:用红色点亮课堂

  通讯员 赵虎 记者 李澈

  本报讯(通讯员 赵虎 记者 李澈)站军姿、编红剧、绘红船、讲红色故事……近日,浙江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红色支教团给浙江天台县大余村欢岙小学的80多名学生带来了一个不一样的暑假。

  支教过程中,支教团成员们每天早上变身教官,带领学生们进行军训,以这种形式帮他们强身健体、树立规则意识。每天下午,支教团会组织学生们开展各类红色主题教育课程:红色旋律之音乐篇、红色妙手之美术篇、红色精神之品德篇……课程丰富多彩,共同之处是每一门都融入了红色基因。

  “通过上红色教育课,我知道了很多革命英雄,我要向他们学习,做对国家有用的人。”欢岙小学学生徐天宇说。

  新闻来源网址: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8-07/16/content_503105.htm?div=-1

中国青年报:国学经典润泽童心 趣味投壶溯源礼仪

  中国青年网杭州7月20日电(通讯员吴俊伟 郑合笑 )浙江理工大学红色支教团15名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提前1个月开始准备工作,精益求精地备课,克服睡地铺,与蝙蝠、老鼠、蟑螂为伍的实际困难,只为给孩子们带去不一样的学习体验。

  7月13日,浙江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95后红色支教团将国学玩习带入欢岙小学的课堂。在每日经典诵读、教唱经典、讲书法家故事、学习书法、行投壶礼等丰富多彩的国学玩习课程中,带孩子们体验了一次不同的国学文化,摒除了大山孩子对国学枯燥乏味的偏见。

  歌以咏志 经典诵读

  支教活动准备阶段,实践团就已整理确定了诵读篇目,以《少年中国说》开篇,融入儒释道三家的经典,包括《诗经》、《论语》、《孝经》、《道德经》等,皆为容易理解、朗朗上口的篇目,以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支教团团员每天早上详细地为同学们介绍儒释道三家的代表作品与代表人物,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而后,孩子们的诵读声飘出了校园,引来村民驻足听望。“这群孩子真有精神气!有自信!”,一位旁观村民不禁竖起大拇指。

  诵读,是中国独有的朗诵方式,不仅要声音洪亮,疾徐有致,还要眼到口道耳道心道,全身心地投入,从诵读中体会节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浙理工小老师创新国学支教方式,从小加深孩子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树立他们的文化自尊和文化自信。

  笔走龙蛇 字由心生

  学习书法,首先要了解汉字。支教老师从猜字谜探入,提升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从中解析文字结构,带来了妙趣横生的文字之旅。从甲骨文到楷书,小老师带领孩子们一起挖掘每个汉字背后的意义,并着重强调了“家”的前世今生。紧接着,从握笔姿势开始,支教老师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如何用笔。以简单的笔画入手,孩子们对书法艺术的热情不断高涨。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将举手,请老师点评自己的作品。

  汉字,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欢岙小学的课堂上,小老师们精心准备,带来的最基础的书法课程使课堂变“静”,端正了孩子的坐姿,培养了孩子们的专心、细心、耐心和坚毅等优秀品质。从书写过程中,体味古人或悠然,或豁达的心境,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心理素质。

  趣味投壶 溯源礼仪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本着“学”与“习”相结合的宗旨,支教课程组设置了古代文人闲情雅致时玩的投壶。支教小老师,给孩子们演示了汉朝文人行礼作揖的完整流程。强调,投壶体验更注重礼仪,投壶礼中的正身修身的反思与自律,就是出自《论语》。孩子们体验射艺过程中,“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行有所得,戒骄戒躁”的呐喊,回响于校园上空。

  投壶,这个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宴请宾客时的礼仪,又在欢岙小学的课堂中重现。在欢乐的课堂气氛之中,孩子们感受到古人谦卑有礼、以及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自我修养。

  与经典碰撞可以明志,与国学为伴可以清心。每个孩子都是待放的花苞,需要每一位教育者耐心的指引与启发。浙理工的小老师在走出了传统的支教模式,在常态化的课业辅导之外,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场教学与玩习相结合、创新和创意相联系的国学盛宴,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逐渐培养孩子们对国学的兴趣。孩子正少年,老师正青春,国学正当红。以素质教育为主,传统教育为辅,大山孩子们会在为祖国建设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自信。

  新闻来源网址:http://sxx.youth.cn/jxqc/sjjs/201807/t20180726_116803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