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泽百家,与时俱进”,“博学笃行,和谐共荣”,年轻的文化传播学院是在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和学校筹建理工大学的背景下于03年成立的文科学院。自成立以来,学院以“扬中华文化之长,取世界文化之优,传先进文化之声,创文化经济之新,走学用结合之路,育厚德实干之才”为发展目标,扎扎实实做好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并在校园文化建设、对外文化传播、对外汉语教学和创建和谐学院等方面初显特色。
夯实基础,站稳脚跟,步入正轨
文化传播学院现设有中文和传播两个系,人文素质教育、对外汉语教学、写作教研三个教学科研中心,成立了传播综合实验室和文化传播信息中心,已走上规范化发展道路。学院现有教师28人,大部分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已经逐步形成为一支高职称、高学历、高素质、多元化知识背景的师资队伍。
学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促进学科交叉集成,坚持“特色带动综合,以综合强化特色”,旨在把文学、传播学、文化学建设成优势特色学科,积极打造以中文专业为基础、传播学为重点、文化产业为特色的优势学科群。我校文传学院的传播学是浙江省第一个本科专业,于2006年首届招生,同时学院正在积极申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并将整合资源积极申报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点。
学院办学时间不长,并且是文科学院,所以在科研上与同时起步的学校理工科学院相比有一定差距。但从纵向看,无论是纵向课题还是横向课题学院都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目前学院承担国家社科基金1项、省级社科规划课题和厅局级课题近20项、校级课题10多项,并累计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出版专著10部,主编教材多部。
作为资深的编辑和记者,学院的朱晓军老师历尽艰辛,承担着重重压力,创作了纪实文学作品《天使在作战》,发表后在全国引起了轰动,并获得“是谁感动我们”2006全国短篇报告文学征文奖。全校19名同学(文传17名)也在朱晓军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成为浙江省首批会员,也构成了国内最年轻的纪实文学作家群。学院高长江老师被聘为省“十一五”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组专家。
另外,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学院实施了青年教师导师制,跟踪听课,指导课题申报,青年教师在过去一年中成长很快。
搭建平台,传播文化,培育特色
积极建设校园文化。在保证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发展的同时,学院也为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逐步提升了文传学院在学校的影响力。
学院的人文素质教育中心面向全校开设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近40门,顺利完成一年一次的汉语水平考试。2006年9月,国家职业汉语水平测试(ZHC)的测试点在学院设立,全校(包括西城校区)共有2500多名考生报名考试,其中1800多名学生达到中级以上水平。
为了积极推广语言文字工作,方便学校师生考普通话,学院11月联合省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心在我校举办了首次普通话水平测试和培训。这次培训让师生受益匪浅,使他们对普通话测试有了更多的了解,也认识到了自己的语音错误和语音缺陷,为他们以后进行普通话练习指明了方向。
学院同时在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钱江人文论坛、传统文化节、记者节等已经成为校内品牌活动,受到全校师生广泛好评。
社会广泛参与办学。学院名之曰“文化传播”,这是一个创新,冠以这个学科名称可以设置最新的专业和专业方向,可以打通文理,涵盖基础学科和专业学科,可以走向社会,延伸办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触角。
学院本着培养具有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实干人才的要求,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让社会参与办学,积极寻找机会与其他相关新闻媒体、市县文化部门、企业公司等加强合作,共建专业实习实践基地。目前学院已与浙江太子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浙江华艺文化传播公司、浙江桐庐传媒中心等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了就业人才基地,为学生就业积极创造实践机会,建立立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实现学生毕业与社会无缝接轨。
学院还多次派出教授博士考察团走进山区,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考察地方特色文化,既丰富了教师的文化研究资料,促进了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也推动了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
积极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工作,与国内外多所高校建立了互访合作关系,其中留学生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是学院的一大特色。从建院时仅有极少数的德国留学生,到现在留学生人数已扩展至几十个,来源也扩大到土耳其、韩国、埃及等国。
为了吸引更多的留学生,学院还积极改善留学生的教学条件,并增加硬件设施。教师经常带领留学生到周边进行文化考察,还推荐优秀本科生与留学生开展各种文化交流活动。
营造和谐发展的氛围。学院的教职工来自五湖四海,也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有着不同的工作背景,是一个多元化、多样性的团队。为此,学院一直强调以发展的目标激励师生,以和谐的文化培育师生,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师生,真正实现生活和谐,工作和谐,心理和谐。学院领导充分考虑到每位教职工的优势、特长,给他们的发展提供合适的平台,让他们在这个大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在这样的氛围中,学院教师之间非常和谐友爱,在工会的组织下教师们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并在一次次活动中增进了友谊,增强了凝聚力。教师们聚在一起的时候,欢声笑语不断。
文传学院,一个年轻的学院,在她的身上跳动着时代的强音!这里的老师倾心教学、热心科研,他们的付出屡屡让我们看到希望;这里的学生勤奋刻苦、孜孜不倦,他们的努力屡屡让我们感动:文传学院的发展之路让我们看到了文科教育也可以在理工科院校独领风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