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经纬

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 >> 校园经纬 >> 正文

[新闻特写]求真务实谋发展 深化改革促和谐——记艺术与设计学院的特色发展之路

发布时间:2007-02-23 作者与来源:艺设学院  浏览次数:

  艺术与设计学院是学校调整整合专业后成立的年轻学院,经过两年半的时间,学院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校“十一五”规划的要求推进全面建设,取得了众多成果,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办学特色。

  追溯历史,1979年我校在省内创先开办“丝绸美术与品种设计”专业(美术类招生),到上世纪90年代,艺术设计专业所办的单独招生培养的专业方向有:服装艺术设计、染织艺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表演与营销等,在此基础上又先后创办了按美术类招生的动画专业、广告学专业和既有美术类招生又有理科招生的工业设计专业等。当时这些设计类的专业占学校办学规模的1/5强,成为学校的一大办学特色。

  2004年8月,根据统筹发展的需要,学校把一些专业加以调整整合,组建成立了服装学院和艺术与设计学院。新组建的艺术与设计学院包括装潢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动画、广告学和工业设计等本科专业,以及培养设计艺术学部分学科方向的硕士研究生。

引进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流的教育需要一流的教师队伍,在组建初期,学院就专门成立了由16位专家组成的引进人才工作小组,出台了引进高层次高学历人才以及名校优秀研究生的具体实施办法。学院成立两年多来,共引进优秀教师31名。在此基础上,学院加大了对教师的培养和管理力度。

  关心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学院注重教师教学技能、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经常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学院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2006年度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中青年学术骨干出国研修和获浙江省高校青年教师资助计划的人员不断突破并逐年增长,校骨干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的人数也不断增加。

  加强管理,奖惩分明。学院利用多种途径为教师的发展创造条件,并给予经费上的支持。对于教学态度认真、教学效果好、学生评价高的青年教师,学院予以表彰并选送他们进一步深造学习。对于出现教学事故的教师,学院进行了严肃的处理。

  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学院聘请了乌克兰人民艺术家、艺术科学院院士、乌克兰国立美术学院教授米哈依尔•顾以达等5位国内外学术界知名人士为兼职教授。二年来邀请了50余位国内外专家来校讲学,举办了各类专业展览40场。这些交流与合作为学院的发展创造了诸多有利条件。

培养人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在注重“厚基础、宽口径并结合就业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理念下,为使专业教育和就业更好地接轨,学院加大力度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结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的培养计划定为高年级专业教育“模块化”,在课程设计教育和毕业设计教育中分别形成“小区规划”、“景观设计”、“室内设计”三个模块;工业设计专业根据人才需求调整为设产品设计和家具两个方向。学院还以05培养计划为基础,增设了更多高质量的专业选修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多样化发展的需要,稳步推进学分制改革。

  为了保证艺术类学生毕业作品设计和毕业论文的质量,学院在严格执行学校毕业设计的规定下,大胆创新,对毕业设计工作进行了改革。一是改革传统的毕业采风形式,将此教学环节与毕业实习、行业调查、毕业创作等按需结合;二是实施毕业设计预启动办法,在学生的第六学期末第七学期初实现毕业设计导师学生双向选择等工作环节,第七学期努力做到既定课程、毕业设计部分进程、就业、考研等有机结合;三是将毕业论文内容与设计有机结合,由原先的“设计作品+论文”模式改革为统一的《设计报告》形式,这种模式既改变了过去重设计轻论文的设计作品与毕业论文“两张皮”现象,也通过《设计报告》的完成对一些不适合学院专业特点的管理工作程序进行了修正。在此基础上初步完成了《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工作规范》、《毕业设计工作管理规范》等系列规章制度,从而使我校艺术类毕业设计管理工作向更有益于提高质量和符合专业实际迈出了一大步,也在不同学科实施差异化管理上进行了有益尝试。

  学院还进行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秩序管理改革。在学校教学管理规范的大背景下,遵循设计类人才培养规律,学院对学校统一印制的教学日历进行了修订。在校教务处的支持指导下,根据艺术类学科的教学特点,学院制订了设计类课程教学管理的补充规定。

  艺术与设计学院成立两年多以来,教育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课程建设取得突破,多门课程获校精品课程和系列课程。全院有22位教师主持校级教学改革项目,不少教师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获省级一、二等奖,并有多名教师主编(参编)各类教材25余部(其中1部获“十一五”规划教材),大大改变了在艺术类教师中存在的重实践创作轻理论总结的现象。

建设学科,科技工作创新增长

  学科、专业稳步增长。学院不断整合学术队伍,经过不懈努力,06年新增美术学硕士点并顺利招收了硕士研究生,同年还新增了本科美术学专业(商业插画培养方向),目前招生和教学运作前景看好。学院发展至今已拥有6个本科专业,硕士点和工程硕士培养领域也逐步增加。

  艺工结合,勇夺学科制高点。学院常务副院长李加林教授独创的“数码仿真彩色丝织技术及应用”项目一改世界各国沿用100多年的丝织图像设计表现方式,利用有限的色丝交织达到丰富的织物色彩效果。这一发明为世界首创,成为我国纺织业为数不多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荣获2003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目前他领衔在研的有国家科技部(863项目) “纺织品电子提花关键技术及样机的设计制造”等科研项目,创艺术设计类学科承担国家863项目之先河,取得了艺术设计与工程技术良好结合的制高点。06年国庆节前夕由李加林教授等研制的独幅全真丝织锦五星红旗正式下线,这面包含着丝织五星红旗、自锁边技术、纳米技术三项专利的国旗首次在杭州武林广场亮相,引起相当的轰动。

  不断加强基础建设。学院正在筹建美术学插画专业实验室和环境艺术综合表现实验室,基本完成了艺术设计中心实验室的建设任务,进一步缓解了学院艺术基础造型平台的资源不足,提升了各专业实验教学的质量。成功申请了省发改委和省财政建设项目,对基础实验项目的资金投入达到450余万元。积极探索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新建了写生、平面设计、环境艺术与展示、工业设计等6个实习基地。

  科技工作创新业绩。学院两年来共有70多个科研项目立项,总计经费达到1440多万,其中国家级项目3项(包括863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5项,厅局级项目18项,企事业单位合作项目42项。在科研成果和各类赛事中,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和发明专利多项;获国家级美展入围3项,省级美展入围18项。

以人为本,人才培养硕果累累

  针对学生的特点,艺术与设计学院开展了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特别是将专业教育与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紧密结合,形成了学院自己的品牌活动。

  两年多来,学院层层发动、精心组织、悉心指导,积极鼓励学生参展参赛,学生在全国性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省级及以上获奖71人次,其中全国金奖6人、全国银奖5人、全国铜奖4人、省最高奖项11人,还有3位学生获得国家专利。尤其是在“挑战杯”竞赛中学院连续两年都获得了好成绩,2005年获全国铜奖一项、省特等奖一项;2006年获全省唯一的最佳创意奖一项、省特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并代表学校历史上第一次参加全省公开答辩。在第五届省“迪光杯”大学生多媒体作品设计竞赛中,学院选送的25件作品有14件获奖,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3项、优秀奖1项。在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浙江首届工业博览会上,工业设计专业精选了近20件作品参展,普获好评,并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鼓励和赞扬。学院的毕业生以基础扎实、作风严谨、创新创业能力强而深受社会欢迎。

  学院还积极鼓励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长才干、作贡献。学院成立两年多来先后获校社会实践工作优秀组织奖一次,省级优秀团队和省级社会实践基地各一个,并有多人次被评为社会实践省级先进个人。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2006年服务西部和省内欠发达地区计划学院共有4位同学被录取,录取人数占学校被录取总人数的27%,位居全校第一位。本着“基础工作抓落实、日常工作抓创新、特色工作抓品牌”的工作思路,学院分团委连续两年被评为校先进分团委。


  求真务实谋科学发展,深化改革促稳定和谐。艺术与设计学院在学校的跨越式发展进程中急流勇进,焕发出蓬勃的朝气,力争在理工科大学中办出特色专业和优势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