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中心成员出征)
7月10日上午,一支身着统一服装,飘扬着“重走西迁路,感恩故里情”旗帜的自行车队从我校出发,沿着二号大街、文津路、学源路、文泽路环绕大学城骑行,引起了下沙各校学子的注意。
这是我校新闻中心为迎接校庆而组织的“重走西迁路,感恩故里情”活动的出征仪式。这一天,正好距离我校110周年校庆日110天的日子,数名理工新闻中心学生在参加了学校校庆倒计时启动纪念仪式后,绕大学城骑行,并至市区依次寻访抗日战争时期学校在市区有代表性的办学地点,如西湖金沙港遗址(今曲院风荷),古荡遗址(今浙江大学玉泉校区),跨虹桥下崇文书院分堂遗址等地。后实践小队分两组,分赴临安徐家坞友谊蚕种场、建德寿昌紫竹庵、龙游溪口、新昌西坑东旺、嵊县甘霖镇、缙云等地,重走理工抗战西迁之路。
“这个实践活动,一方面是为了迎接理工110周年校庆到来,寻找理工抗战西迁各地所遗留的历史资料,调研当地的文化教育状况,让同学们感受理工大学先辈艰苦创业、服务于社会的精神,并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纪念抗日战争爆发70周年,提醒学子们勿忘国耻,珍爱生命,尊重他人。”该活动学生负责人罗佳旻说。
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宣告了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战火迅速燃烧到了全中国,浙江省也遭到了日军的侵略和破坏。省内高校浙江大学、浙江省立杭州蚕丝职业学校(我校前身)开始了辗转办学的历程。1937年10月,在校长陈石民的带领下,我校师生130余人,开始了艰苦的西迁之路,学校易地十处,由浙西、浙东到浙南,历尽艰辛,但师生同仇敌忾,团结抗日,坚持上课。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是年12月,学校搬回杭州。
为了纪念这段历史,新闻中心“重走西迁路,感恩故里情”活动队伍分为 “体验组”和“调研组”展开西迁行程。“体验组”的同学,以骑车重走西迁路的方式,横跨浙江中西部各县市,体验抗战时期学子们辗转各地、艰苦求学、团结抗日、服务社会的历程。而“调研组”的同学则展开调研活动,去西迁各点,收集各地遗留的校史资料,并调查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为校庆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龙游站

(溪口小学)

(新闻中心成员抵达龙游溪口小学)
7月11日,新闻中心“重走西迁路,感恩故里情”活动成员来到了龙游县溪口镇溪口小学。这是成员重走抗战西迁路的第一站。
1937年底,我校曾在龙游溪口小学,办学一年左右时间,其后辗转新昌、嵊州、缙云等地,直至抗战胜利后,才搬回杭州。
抵达溪口镇后,新闻中心师生受到了溪口镇毛副镇长和溪口小学张华南校长的热情接待。在与张华南校长的交流过程中,队员们发现,浙江理工大学和溪口小学这两所在1938年结下战火情缘的学校同样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和辉煌业绩。溪口小学自1881年创办以来,先后培养了汪子望、吴雄、李子珍、华白沙等历史名人,六十年代学校成为衢州市重点小学。因为教育质量优异,学生数量日益增多,溪口小学将于明后年在镇上的开发区建立新校址。
除了翻阅溪口小学校史和调研当地教育、文化状况之外,新闻中心师生还走访了当地几位高龄老人,收集校史的相关资料。张爱香老人(溪口镇当地居民)已经94岁高龄,据她回忆,抗战时期曾有“车子拉来一大帮从杭州过来的大人小孩到此地驻留”。而81岁的吴云高老人(为溪口镇附近灵山乡居民)则告诉师生们,在他十一、十二岁的时候,家里来过一对年纪较大的杭州籍夫妻,带来很多丝织材料和器具,并借用他家二楼做研究。

(新闻中心成员与溪口小学学生互动)

(新闻中心师生与小学生在认养树前合影)
11日下午,新闻中心师生们模拟了当年两所学校在溪口小学合作办学的情况。大学生和小学生互动,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活动,包括《梦想天堂》的手语教学、奇思妙想的画画比赛。新闻中心师生还收集了溪口小学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及留守儿童资料等,预回校后预建立助困、帮扶档案,研究助困方案,用感恩的心来回馈抗战时期龙游人民对我校的帮助和支持。
建德站

(绿树掩映下的紫竹庵)
7月12日下午,新闻中心师生一行离开龙游溪口,来到建德市寿昌镇郊区东门村的紫竹庵旧址。这里曾是我校于抗战爆发西迁时停靠的第二站,驻留约有两个月时间。
由于战乱的破坏以及时代的变迁,紫竹庵原建筑大部分已不复存在,只余留下正堂的外墙以及当年庵内所用的一些佛器,紫竹庵的客房和后院都已改建成当地村民的新式住房,居住在旧址正堂的是名叫俞哑子和尹国华的当地村民。
13日上午,新闻中心师生一行来到寿昌镇政府,拜访了寿昌镇文化所的叶杰同志。叶书记为队员们请来了当地81岁的汪培斌老先生和原寿昌县第一任县委秘书、78岁的方邦达老先生。汪老先生为队员带来了《建德县志》和《建德县地名志》方便队员查阅我校当年办学的记载。据《建德县志》教育篇记载,抗战时期浙江大学曾西迁到建德梅城(1937年11月)办学,与我校的西迁办学时间非常吻合。队员们同时了解到,汪老的两个弟弟当年都曾在我校就读。其中已逝的一位生前曾是嵊州蚕种场场长,另一位现居无锡。
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我校在寿昌紫竹庵停留的时间较为短暂,可考的确切资料并不是很多。但据两位老人的判断和推测,认为在当时大约300平方米的紫竹庵客房内,不可能入住我校的全部师生。最大的可能就是当时我校一部分师生家眷和女学生为了躲避战乱,在庵中稍作停留和暂住。
临安站

(蚕种厂外景)
临安是我校抗战西迁的第一站。据校史记载,1937年10月,省立杭州蚕丝职业学校(我校前身)校长陈石民、教务主任周天裕等带领师生130余人,经余杭到临安,在友谊蚕种场内临时上课20余天。
7月13日下午,新闻中心师生沿着西迁线路来到了临安徐家坞友谊蚕种场,寻访西迁遗址。当地一位94岁老人章恩全给队员们讲述了“临安友谊蚕种场”的历史:蚕种场建于民国25年,由顾荣才、顾諟父子和俞丹平合力创办。顾荣才,临安人氏,为当时临安县政府参议员,投资建立了友谊蚕种场,拥有整个蚕种场及附近山林的所有权。顾荣才之子顾諟(1912-2002)于1934-1935年间(具体时间难以考证)在省立杭州蚕丝职业学校学习养蚕巢丝技术,学成后与其父共同创办了蚕种场,并在场内担任技术指导工作。1937年我校西迁至蚕种场临时上课20余天,据老人推测,应该是基于校友顾諟的一番爱校情谊。
建国后,全国进行土地改革,原友谊蚕种场被关闭,顾諟被劳改。后来,原蚕种场的职工和当地部分农民自发集资继续办起了蚕种场,制种并在附近的山上种植桑树,全村人联名签字把顾諟保回到徐家坞村,在蚕种场继续担任技术员。1956年,全国掀起了公私合营的浪潮,蚕种场被改成“临安蚕种场徐家坞3组”;2006年,“临安蚕种场徐家坞3组”变卖,收为国土局所有,原场址对外租赁办厂。

(新闻中心成员与顾天禄合影)
小分队成员在徐家坞老书记卢银山的带领下,实地考察了蚕种场旧址和顾家遗留下来的老屋,并找到了顾諟老先生的儿子顾天禄。顾天禄已经退休在家,是位事业有成的民营企业家。他给队员们讲述了顾諟老先生的一生,提到顾老在蚕校学到的技术对他的一身都有很大影响。蚕丝学校不但教会了他知识和技术,也让他学会了谦和待人、热情诚恳的品行,正是如此,顾諟老先生一辈子才走得踏实,用实干精神赢得了乡民们的尊重和爱戴。
绍兴站

(新闻中心成员行进在乡间)
据校史记载,1938年初,省立杭州蚕丝职业学校(我校前身)校长陈石民去省府所在地永康方岩开会回来宣布学校暂时停办(只留四人成立留守处,其余师生均遣散),很多师生激于义愤,提出坚决不散伙。是年冬,留守处辗转到达新昌,拟在鼓山蚕种场筹备复课。因国民党苏浙军区要占用该场房子,1939年春被迫迁到嵊县甘霖寺前村显净寺复课。原有师生陆续到达,并招收了新生,在校生达200余人。1940年4月,日寇侵扰甘霖,师生到新昌西坑(陈石民家乡)陈氏宗祠暂避。待日寇走后仍回显净寺。1941年日寇陷嵊县,师生到新昌东旺暂避,几个月后又回显净寺继续上课。
7月10日,校新闻中心“重走西迁路,感恩故里情”活动东线“体验组”成员,用山地车骑行的方式,从我校下沙校区出发,经由杭州市区、萧山来到绍兴市,寻访我校抗战时在此地辗转办学的几个地点,并展开调研活动。“体验组”成员一边骑行,一边沿路散发宣传单,宣传我校的历史和现状。一路红旗飘飘,引起了沿途居民的广泛关注和热情的欢迎。

(显净寺旧址)
7月12日,“体验组”成员骑行到嵊州境内,寻访了甘霖镇显净寺等旧址。从甘霖政府工作人员那里得知,自我校在此处办学之后,这里又相继办过很多学校:绍兴师范、甘霖初中、甘霖中学、嵊州一中及嵊州成人中专。到去年下半年,成人中专搬走,这块地方才空下来。目前校区有40亩左右,最多容纳过1300多名学生。“体验组”成员还找到了甘霖镇上80岁高龄的周锡龙来讲述学校当时在这里办学的情况,并走访了我校老校友赵可清女士。
抗战西迁之时,我校在嵊州、新昌等地一面进行抗日宣传活动,一面仍坚持上课。同时,学校发扬了“求是笃实”的校风,服务于社会,向附近农村推广蚕桑改良方法,举办短期培训班,培训初级技术人员。而赵可清女士就是当时参与培训学习的校友之一。
得知新闻中心成员的来意后,赵可清女士非常激动,她为队员们讲述了自己当年三姐妹一起在蚕丝学校的求学历程,言语中表露出对学校的无限眷念。她表示,正因为有了当时那段学习的岁月,让她真正学到了本领,不再是只会女工、不懂生产技术的文盲了。同时也因为有了蚕丝学校在此地的办学和培训,为当地输送了大量的蚕丝技术人员,培育了当地的蚕桑业和丝织业,才有了今天嵊州乃至绍兴如此繁盛的纺织业。

(新昌西坑中心完全小学)
7月13日,“体验组”成员越过崎岖的山路,顺利来到了新昌西坑中心完全小学,并在附近展开调查访问。该校的一名教师带领成员们进入学校参观,并介绍了学校的概况和历史沿革。“体验组”成员还走访了当地的贫困学生家庭,收集结对资料。
通过数日艰苦的历程,新闻中心“重走西迁路,感恩故里情”活动成员们终于完成预定任务,回到了下沙校区。对于这次活动,成员们都感慨万千,东线“体验组”领队薛宏表示,通过这次活动,他们真正体会到了抗战时期理工先辈们不怕艰辛、坚持办学的意志和决心。虽然西迁各地的面貌和当时相比,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在每一处旧址,都仿佛能看到当年校友们在艰苦的情况下不忘努力学习、服务社会的情景。
八年西迁路,既体现了我校师生不屈不扰、奋发图强、艰苦办学的精神风貌,又体现了师生始终不忘服务社会的可贵品格。希望所有的理工人都能永远记住这段历史,能以学校兴盛为己任努力奋斗,为校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