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

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 >> 教育教学 >> 正文

生命科学与医药学院梁宗锁、杨东风教授团队 The Plant Journal 发文揭示DNA甲基化修饰调控丹参酮合成机制

发布时间:2025-09-30 作者与来源:生命科学与医药学院  浏览次数:

近日,浙江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医药学院教师梁宗锁、杨东风教授团队,联合浙江大学周明教授在国际经典植物学学术期刊《The Plant Journal》上发表题为“DNA methylation controls the expression of tanshinone synthesis genes and the tanshinone accumulation in Salvia miltiorrhiza and Salvia bowleyan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多组学联合分析结合实验验证,不仅揭示了DNA甲基化在丹参酮生物合成中的精细调控机制,也为通过表观遗传育种手段提高丹参药材品质、培育高丹参酮品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基因靶点。生命科学与医药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刘力维为论文第一作者,浙江理工大学杨东风教授、梁宗锁教授、崔祺博士、浙江大学周明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这是该团队在首次探究丹参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模式(Plant Physiology, 2024)后取得的又一重要进展。

研究详情:

团队研究发现,丹参中丹参酮含量显著高于南丹参,尤其是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的含量分别为南丹参的2.55倍和5.07倍。通过全基因组甲基化测序(WGBS)和转录组分析,研究团队发现丹参整体DNA甲基化水平高于南丹参,尤其是在CHG和CHH序列背景下。这一差异与甲基转移酶基因(如 DRM1、DDM1、CMT1、CMT3)的高表达以及去甲基化酶基因 ROS1 的低表达密切相关。进一步分析表明,丹参酮合成通路中的关键基因(如DXS1、GGPPS2、HDR2、CPS3)在其启动子或基因体区域的甲基化水平与基因表达呈显著相关性。启动子低甲基化或基因体高甲基化可能促进这些基因的高表达,从而促进丹参酮的合成与积累。

为验证这一机制,研究团队在丹参毛状根中过表达了SmCMT3基因,结果显示丹参酮类成分(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的含量显著下降,同时多个丹参酮合成关键基因(如 SmMK、SmCPS1、SmDXS2、SmAACT1)的表达水平下调,其启动子或基因体区域的甲基化水平也发生相应变化。

该研究从DNA甲基化这一表观遗传学视角,系统揭示了丹参和南丹参药用品质差异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的DNA甲基化关键调控基因(如CMT3)和位点,为未来通过分子设计育种精准提升丹参酮含量、培育优质高产丹参新品种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与直接的技术靶点,对推动中药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