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

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 >> 教育教学 >> 正文

浙江理工大学3项成果荣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发布时间:2024-11-14 作者与来源:科学技术处  浏览次数:

11月12日,中纺联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表彰2024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校长陈文兴院士出席大会,科学技术处及获奖团队代表参加会议。

会上公布了2024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评奖结果,我校以第一单位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机械工程学院胡旭东教授喜获桑麻学者奖。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牵头获奖清单

序号

获奖类型

项目名称

第一完成人

获奖等级

1

科技进步

可溶性聚乙烯醇非织造防护材料研发及其在核防护中的典型应用

于斌

一等奖

2

科技进步

车用超纤革反应性聚氨酯涂层加工新技术及产业化

戚栋明

一等奖

3

科技进步

防弹防切割用UHMWPE纤维及其轻量化复合材料制备关键技术与产业化

吴金丹(排名2)

一等奖

4

科技进步

丝绸多功能化及智能生产集成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应用

祝成炎

二等奖

5

科技进步

纳米纤维素基多功能助剂的宏量制备关键技术及高端女装应用示范

余厚咏

二等奖

6

科技进步

“雾聚合”法纤维表面功能化改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刘向东

二等奖

7

科技进步

全成型横机智能化控制系统及针织服装智能制造关键技术

汝欣

二等奖

8

自然科学

柔性纤维基超级电容器及高能量密度机制

武观

二等奖

今年,学校在该类奖项一等奖数量上再创新高,这是学校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与产学研结合所取得的显著成就,也是落实学校第四次党代会“1113”总体工作布局、扎实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实践。未来,学校将进一步加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融合、产学研用一体推进,强化有组织的科研,力争在纺织科技领域实现新突破,为纺织行业发展贡献更多高水平成果,助力纺织科技强国建设。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是经国家科学技术部批准设立的面向全国范围的行业性科学技术奖项,代表了我国纺织科技领域的最高荣誉。据悉,2024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奖共计59项,桑麻学者奖4人。在5项自然科学奖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3项技术发明奖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51项科学技术进步奖中,一等奖14项、二等奖37项。

【获一等奖项目简介】

一、可溶性聚乙烯醇非织造防护材料研发及其在核防护中的典型应用

PVA核防护废弃物一体化减容处理设备

当前核电站普遍使用的核放射性颗粒防护材料为一次性非织造聚烯烃,使用后易产生难以降解的巨量废弃物,填埋处理耗费大量土地资源,焚烧处理易产生废气污染。聚乙烯醇(PVA)具有纯水溶、溶解温度可调控、易降解等典型特征,易与核放射性颗粒污染物分离,为发展可降解核放射性颗粒防护材料及废弃物高效清洁减量化处理提供了思路。项目提出制备水溶性PVA水刺非织造材料和水溶性PVA微孔薄膜2种防护材料,创制1套核防护废弃物高减容比减量化处理装备,解决了PVA纤维水溶性和水刺成形间的突出矛盾,突破了PVA薄膜难以热塑加工的局限,破解了核防护废弃物难以超高减容比减量化处理的难题,形成了核防护用可溶性PVA非织造防护材料产业化加工技术体系。

二、车用超纤革反应性聚氨酯涂层加工新技术及产业化

项目针对第一代车用革以溶剂型PU为涂料,第二代以水性乳液型PU为粘合剂,加工过程及制品普遍存在能耗大、污染多、溶剂残留等问题,研发了反应性PU涂层加工技术,颠覆了前两代介质条件下PU涂层“先聚合-后成型”的传统加工工艺,创立了无介质下“聚合/成型同步”的加工新方法,通过构建分阶段粘度调控新工艺、开发相应的涂层加工成套新设备,掌握了新一代PU涂层加工新技术,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已获授权发明专利14件(含美国专利1件)、实用新型专利6件(含日本专利1件),牵头和参与制定国家标准各1项,建成车用超纤革反应性PU生产示范线10条,形成2400万米/年生产能力。近三年共实现销售额12.9亿元,新增利润2亿元。

三、防弹防切割用UHMWPE纤维及其轻量化复合材料制备关键技术与产业化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纤维是目前世界上比强度和比模量最高的纤维,但超高强高模UHMWPE纤维及其高端复材仍被国际少数巨头技术封锁和垄断,存在断链短供风险。在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资助下,项目组产学研用联动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在易解缠树脂研制、高分子量保持及高匀质纺丝、在线添加粒子功能化、纤维/树脂界面活化及增强复合等方面进行系统创新,实现规模化生产,开发出对标国际先进水平的超高强高模UHMWPE纤维及其防弹装甲、防割护具等高端产品,成功应用于航天专用特种伞绳、重大应急防护及水利工程、海陆载运防弹装甲等领域,获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美国霍尼韦尔等单位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