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得早走得晚,默默为人梯”
郑旭明:潜心耕耘淡泊名利
郑旭明,理学院教授,三十几年如一日,是学生成长的人生导师。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特征给予悉心指导,尽心尽力对学生好,是学生真心喜爱的师者楷模。淡泊名利,视学术为生命,长期从事光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甘为人梯,关心青年教师成长,以创新为己任,打造团队灵魂,近年来团队成果丰硕,展现了学者之风范。曾获国家教育成果二等奖、香港桑麻基金会奖教金、校金富春教育功勋奖等荣誉。

潜心耕耘,三十年如一日,是学生成长的人生导师
郑旭明老师三十多年如一日辛勤耕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他长期承担本科生的科研导师工作,注重因材施教,善于在教学中发现有科研潜质的学生,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精心指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用心引领学生成长。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及时为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工作和生活给予针对性的指导。比如,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郑老师鼓励他们与他人交往,利用读书报告、组会提高表达能力;对于爱静不爱动的学生,郑老师经常建议学生多外出运动,劳逸结合;对于毕业后想从事行政工作的同学,郑老师创造机会让他们在平时的实验室事务中锻炼管理协调能力;对于想继续深造的同学,郑老师在学术上对他们严格要求,定期参与讨论,并资助他们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为学生创造机会与相关领域专家接触。“一个人需要对自己有很好的认知,确定自己是偏社会科学型还是自然科学型。社会科学型的人擅长跟人打交道,建议做一些政府部门或者销售之类的工作。自然科学型的人需要对某些事物进行深入的分析,建议做一些科研工作或者研发。”,“本科的教育面向范围广,而研究生的教育面向程度深”等等,郑老师对学生的教导总是语重心长,让学生铭记于心、受益终生。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郑老师经常是“不动声色”地给予关爱。2009届本科毕业生颜徐洲在郑老师课题组做毕业设计,郑老师了解到他家境贫寒后,经常默默地从家里给他带去盒饭,在经济上、生活上给予帮助。在郑老师的鼓励和培养下,考取了浙江大学研究生,博士毕业后留学美国,现在斯坦福大学进行科学研究。还有如刘向洋同学,2010年9月入学,对科研有兴趣,在郑老师的资助下从二年级开始进入课题组,由于基础知识并不是很扎实,科研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难题,常常会有些灰心,不知道该如何是好。然而,不管怎样,郑老师却始终一如既往的鼓励,主动询问课题进展,讨论课题上遇到的问题,释疑解惑,诲人不倦,富有建设性的指导让学生豁然开朗。郑老师的悉心指导给了刘向洋很大的鼓舞,增强了他对科研的兴趣,本科阶段就发表了多篇高质量科研论文。后来刘向洋被保送北京师范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现师从于方维海院士。类似的例子真是举不胜举,在郑老师的鼓励与帮助下,许多同学因此而继续深造、走向成功。
淡泊名利,视学术为生命,立科学研究的学者风范
郑老师始终如一崇尚学术,严谨执着,勇攀高峰。他长期担任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学院院长等,身兼数职,他经常利用早晨上班前和晚上下班后的时间来实验室指导研究生,科研工作锲而不舍、一丝不苟。学生说:“早起晚归,实验室来得最早的是郑老师,走的最晚的也是郑老师”。尽管时间紧张、工作繁忙,郑老师仍经常亲自上阵为学生调试实验仪器,身教与言教相统一,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曾经在一个周末,郑老师接到学生报告实验结果的电话,便冒着大雨从家骑车赶到学校,尽管穿着雨披,但到实验室的时候还是全身湿透,在实验室的同学们无不为老师的严谨所折服,对老师这种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肃然起敬。在看到实验结果和计算结果完全吻合时,郑老师喜出望外,这种对待科研的执着与热情深深地感染了在场的老师与同学。在这种科学精神的感召下,近年来有十多名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到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美国加州大学等国内外著名学术机构攻读博士研究生。
郑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校园里经常看到他穿着朴素,手提一个很旧的电脑包,深入接触后便会发现,他从事科研锲而不舍,学术造诣深,科研能力精湛,有一股很浓的科研工作者的学者气息。他长期从事光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在光化学反应短时动力学的共振拉曼光谱研究、瞬态物质的时间分辨共振拉曼光谱研究、分子光谱的量子化学计算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先后在J. Am. Chem. Soc., J. Chem. Phys., J. Phys. Chem., Chem. Phys. Lett.等期刊上发表多篇高被引论文。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省部级项目多项。建成“时间分辨共振拉曼光谱研究实验室”。曾担任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重点资助项目1项、国家973项目子课题2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合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
甘为人梯,以创新为己任,铸事业发展的团队灵魂
郑老师一直非常关心青年教师成长,致力于科研团队建设,统筹发挥优势,拓展研究领域,为团队发展拓展了新平台。他所带领的“共振拉曼光谱学和反应动力学”研究团队,有教授3人、副教授2人,平均年龄不到40岁。研究室现有飞秒激光器、三级拉曼光谱仪、基质隔离系统、Nd:YAG激光器、纳秒瞬态吸收光谱仪等多套大型仪器。他非常注重青年教师培养,鼓励他们多走出去,近距离接触本领域国际领先的研究团队和研究前沿。团队老师先后去香港、日本、美国、德国等高校和研究所访学。根据团队成员的研究专长,郑老师组建了以紫外共振拉曼、基质隔离拉曼、超快时间分辨拉曼和显微拉曼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团队发展方向。整个团队近年来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余项,发表文章近百篇,其中王惠钢教授还获得了德国洪堡基金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资助。
同时,郑老师注重产学研合作,助力企业创新驱动,科研团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与福建恒安集团联合进行“低致敏性纺丝油剂关键技术研究”的研究,将共振拉曼光谱研究应用于表面活性剂,为表面活性剂的筛选、评价和扩宽其在各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与浙江冰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和浙江笨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合作研究,从事新型纳米光触媒技术和环保产品的研发,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生活中,郑老师就跟我们的朋友一样,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可以很轻松的跟他交流自己的困惑和想法,让学生受益匪浅。”同学们如是说,也印证了郑老师善于将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融入于日常生活交流之中。“人大工作很重要!”这是郑老师经常提及的一句话,作为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他心系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情系民生、环保、教育等诸领域,尽心尽职出谋划策,从不懈怠;身为教师,他为人师表,淡泊名利,甘为人梯,是青年学生的人生导师,堪称学者风范,当属师者楷模。正如一位毕业多年的校友所言:“郑老师是我心目中最值得尊敬的老师之一”,“我非常庆幸能遇到这样一位尽心尽力对学生好的老师!”——这就是郑老师留给学生们的最深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