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引路人

季晓芬:育人国际化立德万里行

发布时间:2019-09-09 作者与来源:党委宣传部 党委宣传部 浏览次数:


“中国季妈妈”

季晓芬:育人国际化立德万里行

季晓芬,女,1971年8月出生,教授,国际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先后获浙江省第二批省“国家级人才”教学名师、浙江省“三育人”先进个人,校优秀党务工作者、校教学突出贡献奖、校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

兢兢业业从教25年,学生眼中的时尚女神,留学生心中的“中国季妈妈”。2017年,她挑起新的国际教育学院重担,带领全院师生,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披荆斩棘,在国际化的道路上,立德育人,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描绘国际化的“一抹红”

作为学院党总支书记,旗帜鲜明讲政治,不断推进学院思想政治工作。针对国际教育学院艺术类学生比较多,每年出国交流学生达25%,每年毕业生出国升学率达16%的情况,她把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手绘专长,通过绘制红色地图等形式,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他们的爱国爱党情怀。“我希望我们的学生,无论走到世界哪个国家,都有一颗中国心!”季晓芬这样说。为了更好的宣传红色文化,学院党总支创办了全国首个以红色名字命名的手绘社——“红色手绘社”。通过近2年的努力,组织学生共绘制了浙江、安徽、福建、广东等多省红色地图,还做成了H5版的电子地图在微信上传播。为了学习红船精神,绘制了嘉兴“红船精神”红色地图;为了助力乡村振兴,推动红色旅游,还绘制了“永嘉红色手绘地图”。

“手绘红色地图、寻访红色记忆”项目被评为浙江省高校党建特色品牌。浙江在线有关此活动的报道浏览量5万多,上百人留言评论:“通过手绘地图,让游客看得更直观明白,且充满意义,这样的活动很好!为他们点赞!”;央视《新闻联播》、浙江卫视《新闻联播》、《中国教育报》、《浙江日报》、人民网等上百家主流媒体进行了报道。

撑起国际化的“一片天”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季晓芬牢记自己教师立德育人的身份,努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季晓芬是服装专业教授、博导,从教25年,上的是服装立裁课。由于这门课的课时少,学生需要花大量课外时间才能做好衣服。季晓芬是“双肩挑”干部,平时行政工作忙。为了上好课,她自己出钱让研究生担任助教,自己经常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手把手教学生。“她就像一个慈祥的妈妈一样,一针一线都凝聚着对我们的爱!”学生这样评价她。正是因为教学效果好,所以每年学生评教满意度都接近100%。季晓芬也被评为了浙江省“国家级人才”教学名师,浙江省高校“三育人”先进个人。

全英文授课对于普通的老师来说难度很大,极具挑战性。但季晓芬从2001年开始就尝试全英文授课,到2008年的时候向全专业推行。刚开始推行全英文授课时阻力很大,后来随着学校国际化的不断加强,大家也逐渐认可,并且引以为豪,也正是因为她的执着与坚持,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成为浙江省首批本科高校新兴特色专业(国际化专业)建设项目。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她还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曾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纺织工业协会教学成果一等奖等20余项;主持国家双语示范课程、国家全英文授课品牌课程、省精品课程建设;出版“一十五”规划教材、省重点教材3本;担任《服装学报》、《丝绸》两本学术期刊编委,国际丝绸产业联盟副理事长、浙江省轻工纺织食品教指委秘书长等职,入选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获得浙江省“151”第二层次人才称号。

开启国际化的“一扇门”

作为学院的院长,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不断推进学院工作再上新台阶。学校自2000年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时装技术学院(FIT)合作办学以来,一直没有开拓新的项目。针对这一情况,季晓芬积极与FIT沟通,由于时差,经常需要半夜和他们联系;签约之前,更是铆足了劲在沟通,最后,FIT校长被她执着的精神所感动,正常需要3个月才能走完的签约流程,硬是1个月就签掉了。签完项目,还要去教育部答辩,季晓芬做了一火车的功课,在宾馆也是准备到凌晨2点才睡。第二天早上7点起来答辩时,由于劳累过度,她的耳朵一直在痛,但她还是咬牙坚持,最终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答辩。忙完答辩,她又马不停蹄地回杭参加孔子学院会议。后来耳朵痛得实在不行了,抽空去医院检查了一下,原来是患了带状疱疹,但她并没有休息,配了点药,又撸起袖子干了起来……除了与FIT的合作,她还与美国北卡州立大学签定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项,新增非独立法人机构潜在合作伙伴3个(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英国诺丁汉特伦特,英国伯恩茅斯艺术大学),组织召开了6次国际会议。

留学生数量一直是制约学校国际化发展的一个瓶颈,但通过短短2年的努力,季晓芬硬是带领学院教师啃掉了这块“硬骨头”。指导留学研究生是“吃力不讨好“的活,季晓芬以身作则,2008年率先在学校招收留学研究生,招的第一个外籍研究生是韩国学生。韩国学生虽然通过了汉语考试,但是汉语交流,尤其写作还是很困难,为了更好地指导留学生,季晓芬主动学习韩语以增进交流,同时自费请中国学生一对一指导留学生汉语,该学生最后能用汉语完成学位论文,顺利毕业,并留在了中国就业。为了增加留学研究生的规模,季晓芬克服各种困难,从培养方案设计,到课程授课,亲力亲为,一马当先。在她的感召下,学校有能力的教师也积极加入到全英文研究生的指导和授课中来,留学研究生规模从2016年的713人提高到了2018年的1257人。全英文专业的研究生无法和本土研究生一起做学术报告,季晓芬便把学院留学研究生组织起来,亲自抓每周一次的学术研讨,并选拔英语好的本土研究生做助理班主任。留学生研究生第一年经过这样的训练,二年级再进入导师团队就能很好地跟上节奏。季晓芬为了确保对全英文留学研究生的学术指导,把讨论时间都安排在早上7:30。Sonia是季晓芬的博士留学生,在一次早上的读书报告中,季晓芬注意到Sonia情绪低落,了解情况后知道,Sonia本来是和丈夫一起在学校留学,丈夫硕士毕业后回国,她一人留在学校,一下无法适应,感到非常孤单。季晓芬赶紧周末把她接到家中,陪她聊天,教她茶艺和插花,请她吃饭,平常中午经常约她一起吃中饭,并出钱让中国学生陪她春游. Sonia很开心,说再也不寂寞了,因为在中国有家有“季晓芬妈妈”。

为了提高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认同中国文化,更好地融入当地生活,季晓芬每年为留学生组织各种文化体验活动,与本土学校结对子,鼓励留学生参加本土的各种学科竞赛,取得了“梦行浙江”才艺表演一等奖等不少佳绩。留学生数量从2016年底的 713人次增加到了2018年底的 1257人次,增长了76.3% ,首次跻身全省高校前十。为了吸引留学生来我校,她积极争取“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与孟加拉服装技术学院院长签订奖学金协议;组织承办留基委主办的“感知中国”品牌活动;挂牌成立“浙江理工大学&跨贸小镇国际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心”,推进留学生创新创业。

“通过孔子学院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季晓芬这样说也这样做。她开设了“一带一路”专题丝绸文化工作坊,在孔子学院举办服装讲座,从设计、打板、裁剪到陈列、展示,让老外充分感受了中国服装文化的魅力。(+毛球工作坊照片) 毛球孔子学院中方谭院长刚派出时,因夫人身体欠佳,情绪波动比较大,季晓芬经常微信、电话关心,在其回国时,自费请他喝咖啡交流,直到谭院长家里困难解决,情绪稳定。每次孔院外方院长来访,季晓芬都亲自陪同,并自费请吃饭,为了推进两校合作的深化,季晓芬也是以身作则,和外方院长开展科研合作,共同发表论文,使得我校孔院工作蒸蒸日上.

两年来,学校两所孔院累计注册学员突破1000人,“讲好中国故事”、“孔子学院开放日”、“中国传统节日”、“中国传统医学讲座”等各类活动也深受老外欢迎,累计参与人数达5200人次。2018年6月,浙江省委书记车俊访问毛里求斯大学孔子学院,见证了两校签约共建“生物医用材料与组织工程联合研究中心”签字仪式,并为孔子学院夏令营揭幕授旗。

站在新时代新起点上,季晓芬将带领全院师生,不忘初心、奋发有为,为浙江省高等教育强省战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