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要闻

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 >> 理工要闻 >> 正文

浙江理工大学承办的第二十二期浙江省钱塘片区高校干部校际联合培训班圆满收官

发布时间:2023-12-26 作者与来源:党委组织部(党委统战部)  浏览次数:

6场专题教学、2场现场教学、3场工作论坛、6组主题研讨,60余篇学习总结……一周时间里,60余名学员全身心投入培训,带着问题学、带着目标学,既学出了深学细悟笃行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决心,又学出了推动高校国际化教育变革的强大干劲,拓展了国际视野和思维,提升了推动国际化工作的能力和本领。

在省委教育工委的指导下,12月18日至22日,浙江理工大学承办的第二十二期浙江省钱塘片区高校干部校际联合培训班顺利举办。来自钱塘片区13所高校的从事国际化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工作的中层干部,学术副院长、机关专聘副职等60余名学员齐聚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姚珺出席开班仪式并致辞,浙江理工大学机关党委书记、党委组织部(党委统战部)副部长任宁主持开班仪式。

姚珺对培训班的开班表示热烈祝贺,对学员们的到来表示诚挚欢迎。她指出,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结合点,应将办好国际化教育、培养创新型国际化人才作为重要使命与目标。希望全体学员端正态度、深入思考、学用结合,着力提升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政治能力、深化国际化办学的履职能力、高教改革发展中的领导力,高质量完成学习培训任务。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本期培训班以“‘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国际化教育变革”为主题,围绕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高校国际化办学、国际传播与人文交流、出国(境)管理政策等内容,采用专题报告、现场教学、案例教学、工作交流、小组研讨、撰写心得等形式进行,助力高校干部提升国际化工作素质能力,服务片区高校国际化事业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浙江省委党校教授杨日鹏作开班第一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从“把握十个明确,理解两个结合,贯彻六个坚持”等方面,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意义、形成路径、世界观方法论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刻阐释和详细解读,指导学员们全面理解、宏观把握、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以此推动高校国际化各项工作。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非洲区域国别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王珩作《为共建“一带一路”贡献高校力量》专题报告,从“开展战略研究,打造学术共同体;积极建言献策,打造思想共同体;推动协同创新,打造传播共同体;培养专业人才,打造教育共同体;服务区域经济,打造发展共同体”等五个方面生动阐述了高校助力共建“一带一路”的实践与行动。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韩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外交部“中韩关系未来发展委员会”中方委员邢丽菊作《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专题报告,展示了我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与跨文化交流的重大实践及生动案例,倡导从丰富人文交流对话、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等方面持续推进“一带一路”人文交流。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党委常务副书记、副院长屈利娟作《“在地国际化”的浙大实践》专题报告,以浙江大学国际校区为例,解读了“在地国际化”的中国实践,介绍了浙江大学国际校区办学发展和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建设情况,并指出高校要始终坚守办学初心,充分认识自身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责任使命,讲好教育国际化的中国故事。

浙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吴锋民作《高校国际化办学的思考与实践》专题报告,分析了高校国际化办学的战略路径、政策指导、面临难题及发展方向,结合个人工作中开展的一系列国际化工作举措和代表性案例,形象展现了高校国际化办学机遇与挑战,并勉励学员们积极拓宽国际化视野和工作思路,提升国际化工作能力,以国际化办学的担当作为投身高水平大学建设。

浙江省对外交流服务中心党总支书记、主任刘丹作《高校教学科研人员因公出国(境)政策与管理》专题报告。刘丹深入解读因公出国(境)政策,重点就因公护照、签证申办等方面常见问题进行剖析与提醒,与学员们进行现场互动,并指出高校工作人员要深刻把握因公出国(境)鲜明特征,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贡献力量。

高校国际化办学发展论坛上,片区三所高校的高校国际化工作专家、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负责人代表作了交流报告。

浙江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国际时装技术学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马兰戈尼时尚设计学院院长刘正从顶层设计、资源保障、规范培养、管理服务、质量监控等方面介绍了浙江理工大学来华留学生管理工作以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运行情况、人才培养成果等。

浙江工商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处长、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主任陶莺从使命引领、辐射效应、着眼长远三个概念和做高工作起点、理清工作思路、做好特色方案、改善政策环境四个方面分享了对高校国际化工作的思考与实践。

浙江传媒学院国际交流合作处处长、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主任郭光初分析了目前高校国际化工作面临的普遍问题,介绍了学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学术创新、人才队伍、学校治理、服务保障等方面的探索。

全体学员还在中国丝绸博物馆、浙江理工大学丝绸博物馆等地开展了“中国丝绸与丝绸之路”的主题现场教学。

12月22日上午,学员们以小组为单位,围绕培训收获和业务工作,进行了分组研讨。随后,培训班举行结业典礼。

结业典礼上,姚珺为培训班作总结讲话,并为学员们颁发结业证书。她肯定了培训班成效,勉励学员们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主动适应新时代变化,将知识转化为工作智慧和本领,立足各自学校实际,从优势领域着力、从关键环节入手,培育兼具学校特色的国际化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借国际化办学的东风,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各小组学员代表依次交流发言,分享学习心得,汇报培训成果。

浙江工商大学发展规划处专聘副职陈剑表示培训让学员们切实增强了做好国际化办学工作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今后要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包容的态度,主动学习国际化工作的教育理念、管理经验、学科前沿知识。

杭州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哈尔科夫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国际学生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马珺感谢浙江理工大学的精心组织和周到安排,表示要紧抓机遇,迎难而上,在师生多元交流、国际科研合作、国际中文教育等领域打造更多的标志性的成果。

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学术副院长童磊认为培训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既有理论探索,又有案例实训,深化了学员们对高校国际化工作的认知,为片区高校国际化工作搭建了深度交流平台。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圣光机联合学院副院长樊谨表示今后要从国际科技合作的角度讲好中国故事,在开放合作中不断提升自身以及母体学科所有科研工作者的科技创新能力、国际合作水平。

浙江财经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副处长、港澳台工作办公室副主任乐斌感谢浙江理工大学准备了丰富精彩的专题讲座和现场教学,认为高校要继续强化国际化工作的自觉、坚定国际化工作的自信、坚持国际化工作的自立自强,今后要以实际行动为教育国际化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计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白功勋表示培训为今后工作提供借鉴、指引方向,要加强顶层设计,推进教师队伍国际化,大力开展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营造浓厚的国际交流氛围,不断提高国际学生培养质量。

本期培训班主题聚焦、内容丰富、安排紧凑,学员们深刻学习领会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点围绕“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国际化办学进行了为期五天的理论学习、案例研究、实务培训和现场实践。学员们纷纷表示,通过培训提高了站位、开拓了视野、得到了启发,要将所学所思所悟带到工作中、带到生活里,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