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校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班级:这个班级人数比普通班级少了很多,只有十来名学生;这个班级的指导老师有的是国内著名一级作家,有的是国家级文学大奖鲁迅文学奖的得主;这个班级的毕业生被国内众多知名的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破格录取,它就是我校的写作创新班。2010年9月,写作创新班首次面向全校招生,经过严格的笔试和面试后,从一百多名报名者中录取23名,于近日开班。
回归实践 作家培养学生“术”能
写作创新班有两个方向,散文和特稿写作。散文方向由“寻根派”著名作家李杭育教授指导,这届是第三届学生;特稿写作方向由鲁迅文学奖、新中国六十年优秀中短篇报告文学奖得主朱晓军教授指导,这届是第四届学生。前几届写作创新班作为试点教学,仅在文化传播学院招生,今年教务处决定在全校范围内招收写作方面有特长的学生。朱晓军说,不止文化传播学院,其他学院也有爱好写作、擅长写作的同学,他们应该享有同等的学习写作的机会。
我校写作创新班是全国高校中唯一一个针对有写作特长,以培养学生写作技能为目的的特殊训练班。2005年,我校文化传播学院积极贯彻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学院自身的师资优势以及用人单位对写作特长生的迫切需要成立了该班,得到了学校和教务处的大力支持,学校将之列为校优秀生培养计划。文化传播学院院长张建宏说,写作创新班的创办初衷是想通过写作教学训练培养文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活跃校园文化,提高学校文化品位。写作班授课老师都是写作出身,具有丰富的创作经验和骄人的创作业绩。开办写作创新班,利用作家们专长开展特色教育,培养有特色的学生,这能极大激发莘莘学子的创作热情。作家自由与创作的写作模式深深影响了学生,使他们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独立思考和创作思维的启迪;作家们的善感、敏锐、博大、仁爱培育了学子们的发现之心、恻隐之心、感受之心和感恩之心;同时作家们开阔的视野、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敏感、做人的良知也极大鼓舞了学子们的入世精神。
作为写作班授课导师李杭育有其独特的教学理念,他要让学生懂得怎样才是真正的写作,让写作“回归实践”,而不是教学生“写作学”。李杭育将其教学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是锻炼扎实基本功,即整洁卷面,消除错别字;第二是培养学生善于寻找题材,注重自身特点,寻找最适合自己的点;第三是梳理文章,从结构和表述两方面着眼;第四是确立文章风格,即写属于自己的东西。
与李杭育的教学理念相同,朱晓军也十分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他说:“当代大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都是‘学’,即理论知识,我想教学生的是‘术’,即教他们一项技能,以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正如朱晓军所说,写作创新班毕业的学生,不论是当编辑,还是当记者,工作都能在第一时间上手。裘璟是写作创新班第一届学生,毕业那年,因其扎实的写作功底以及综合素质,成为国内知名期刊《家庭》唯一一位以本科学历被录取的应聘者,其他应聘者都是名牌大学的硕士研究生。
小班教学 学生享受“研究生”待遇
两位名作家领军当代爱好写作的大学生,会擦出怎样的火花?本报学生记者亲身体验了他们的课堂。不论是行文流水的散文,还是动之以情的特稿,写作创新班都与一般课堂的“灌输式教育”不同,在这里上课更像是一场思想大风暴。朱晓军说,写作创新班老师的授课内容占较小一部分,主要还是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其内在潜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学,具有创造性地去写,在老师的指导下趟出自己的路来。
写作创新班的学生并不多,课堂上仅有5~10人,每个学生每星期都要上交一篇习作。李杭育和朱晓军一直和学生强调,写作是一项需要时间积累的技能,需要不断练习。在他们的课堂上,最常见的是师生一起热烈地讨论文章,字斟句酌,提出各自的见解,最后由老师做总结。而老师在总结的过程中往往会不着痕迹地教授一些理论知识。这种小班式、重技能的教学,让学生收获颇多。李杭育经常会和学生开玩笑地说:“你们可是享受了研究生的教学待遇啊!其实在座的每一位学生都是这单项课程的研究生了!”
针对纪实特稿这一特殊的文体,朱晓军除了把积累多年的经验传授给学生,更是突破性地以“选题策划”的方式促使学生写作前做好题材与新闻线索的分析与把握。每周学生都要在课前收集新闻线索,然后拿到在课堂上和大家一起探讨如何将这条新闻线索做成特稿,分析有哪些角度,又该怎么展开。08级学生戴薇在上过一节写作创新班的课后说:“大学课堂一般上课的学生都很多,没什么机会去展示自己,自己也经常抱着人多不会让我发言的心态去听每一堂课。而写作创新班恰好相反,因为学生少,老师能兼顾到每位学生,从而我也能清楚地知道自己作品的问题在哪里。”
亦师亦友 毕业生实现高端就业
写作创新班08级学生胡静心最近更新了她的QQ签名,“今天上了进大学以来觉得值得上的一门课。”散文班08级学生吴晓燕说,第一次上课,老师与学生共同欣赏点评作品,收获颇为丰厚,这是其他课堂所不能相比的。这是新一届写作创新班学生在第一堂课后的感言。他们普遍的说法是,上写作创新班一节课,收获远远不止一节课。
写作创新班的创办初衷,不仅是让学生学到技能,更是想让学生学会做人。朱晓军说,他不仅想教学生写作,还希望学生通过这门课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学会做人,做一个有意义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俗的人。在采访写作过程中,学生将会进入社会,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这些将会丰富学生的人生阅历。“采访沉船的船长、破产的富翁、没毕业就有一份事业的大学生,和这些人打交道,不仅锻炼了自己的沟通能力,还能从他们身上学到和体味到许多人生道理。”朱晓军还说,当学生经历很多次采访之后,心里就能多出很多类型的人,长期积累下去,将来就会写出优秀的影视剧本。
两位大作家并没有什么架子,和学生的关系是亦师亦友,经常一起就餐,谈论人生。“朱老师非常和蔼,不但教会我们针对性很强的专业技能,还时常与我们谈论做人的道理,让我获益匪浅。”特稿班07级学生马鹿乐说。与马鹿乐有相同感受的是散文班05级学生赵雪妮,她说,写作创新班不仅让她学到了技能,还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明确了自己的就业方向和人生目标。“当时李老师教我们散文和纪录片写作两门课程。一旦我们有好的散文出炉,他就会推荐到一些文学杂志和报纸副刊发表。而纪录片写作涉及到实际经验的累积,在完成理论上的传授后,他就会把我们推荐到制作纪录片的团队中去实习,获得更多切身体会。”在赵雪妮看来,写作创新班是一次难得的经历,是锻炼自己的良好平台。
写作创新班前两届的学生都已经毕业了,除了两位同学出国留学之外,其他毕业生都已经成功就业。裘璟在《家庭》杂志担任编辑,郑振国是新华社《现代金报》记者,赵雪妮在浙江卫视《江南人物传奇》栏目任编导,卢珍珍在《台州晚报》当记者……同时写作班学生也获得了不少荣誉,郑振国获得2010年上半年新华社最佳独家报道奖;2009年裘璟获得由中国编辑学会主办的第六届“未来编辑杯”征文竞赛三等奖,她是唯一一名非编辑出版专业的本科生获得此奖;2009年裘璟、卢珍珍、胡巧丽等三位同学写的两篇作品分别获得《家庭》杂志季度纪实(新闻)作品二等奖和优秀奖。2010年文化传播学院编辑印刷了《写作创新班作品集》(习题集)书稿,里面收录了写作班学生作品114篇。写作创新班还在不断创造精彩,他们的故事在继续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