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记者走进我校材料与纺织学院退休教授、传化集团终身荣誉员工李盈善的家中,深入采访了解传化集团如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李盈善的双重身份来源于我校和传化集团之间开展的深入合作,他是学校与传化集团合作的一个起点,更是我校探索产学研校企合作办学的一个生动缩影。近日,我们的教师通讯员和学生记者采访了李盈善和材纺学院有关教师,深入了解材纺学院如何借力校企合作促进自身发展,实现校企双赢,采写了长篇通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材料与纺织学院借力校企合作促发展》。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材料与纺织学院借力校企合作促发展
2010年11月30日,央视1套《焦点访谈》栏目播出了“浙江传化集团——我们共同的家”特别节目。在该节目录制中记者走进传化集团终身荣誉员工李盈善家中,对他进行了深入采访。节目一播出,我校校园就引起了一阵轰动,因为李盈善的另一个身份是我校材料与纺织学院的退休教授。
2011年1月4日,我们有幸在校园里见到了这位传奇式的人物。李盈善说,回到理工,来到材纺学院,就像回到了自己的家。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他与学校之间的深情厚谊。当初李盈善在校工作期间利用周末去传化集团做技术服务,得益于材纺学院领导和同事们的大力支持,更得益于学院在发展中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校企合作之路。李盈善是材纺学院积极探索走产学研校企合作道路的一个精彩缩影。
结缘传化,技术下乡助力科研
传化集团与我校的合作颇有渊源,最初就要从李盈善说起。李盈善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加盟”传化,在材纺学院和传化的科研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退休后,他又被传化聘为企业总工程师,是传化最早引进的高级知识分子和高级技术人才。在李盈善担任传化总工程师的10多年里,传化从早期的家庭式作坊发展到了如今年产值近十亿的企业集团。李盈善可以说是和传化一起发展成长的一代人,在传化创业及发展的历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从一名高校教授到一家刚起步的民营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李盈善完成了人生中的大胆跨越。在传化的岁月里,李盈善的心里依然惦记着曾经任教的理工和曾经共事的同事们。在他的心底,他始终是理工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而理工更是他的根基和力量源泉。
在材纺学院轻化工程系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时,李盈善一直是学校的优秀科技工作者,他曾主持和参与过“六五”、“七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但是在众多的科研成果面前,李盈善并没有止步不前,而是经常想着如何把理论知识、科研成果真正转化为第一生产力。“得到的各类奖杯奖状如果仅仅放在校史馆、档案室里,而没有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产生不了经济效益,那不就成了展览的花瓶?”李盈善这么说。
当时不少乡镇企业因为技术力量不强,经常求助于高校做一些产品测试和技术指导。在一次由李盈善主持的产品鉴定会上,他认识了传化集团的徐传化先生。当时传化刚起步,处于最困难的时期,员工每天都要推着自行车去周边的乡镇推销“去油灵”产品。李盈善了解到乡镇企业对人才的渴求,便利用周末时间为传化集团开展科研服务,此举得到了材纺学院的大力支持。当时的染化系、纤维分院以及后来的材纺学院的领导们,都对李盈善的科研服务工作给予了大力关心、支持和帮助。
创造双赢,传化理工携手发展
除了李盈善,材纺学院的很多教师也在学院与传化的合作发展中作出了贡献。在染整专业实验室工作的王光明高级工程师、陈冬芝高级实验师在传化产品的测试、市场开拓和用户技术服务方面向来都有求必应;理工的教授和专家们像封云芳、纪佩珍、邵建中等在传化产品鉴定、项目评审、博士后工作站建设中都给予了很多支持。
曾经是李盈善的科研助手、材纺学院的刘今强教授,也与传化有着不解之缘,可谓是李盈善在传化的接班人。刘今强不仅为传化设计了一个寓意深远的英文名字“Transfar”(传化品牌),而且担任过传化的技术委员会委员,后来又连续两届担任传化股份有限公司的独立董事。刘今强还代表学校负责与传化集团联合共建“生态纺织化学品研发中心”。
产学研合作使传化增强了人才储备能力,聚集了一批新鲜血液,促使其加大科研投入,提高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在项目上的合作和交流让传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深切体会到产品的技术提升对企业的重要性,企业需要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为此,材纺学院还为传化员工开展定期培训,提高传化技术和管理人员对染整知识的认识和掌握。有了高等院校的专家、教授和先进的科研设施资源作为技术后盾,传化的产品更快地进入了该领域的国际先进行列,而我校的科研成果则在与传化的合作中得以很好转化,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在材纺学院为传化的发展提供巨大技术支持的同时,传化也时刻不忘反哺学院。当时学院实验设备尚不齐全,一些实验助剂是传化集团免费提供的。此外,除了提供经费共同研发相关课题外,2009年传化集团又在材纺学院设立了“传化奖学金”。在颁奖典礼上,浙江传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吴建华亲临现场,并在讲话中向学校、学院多年来对传化的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感谢!
量体裁衣,开拓学生就业渠道
李盈善从我校退休后成为传化集团的一名专职科技人员,他在做好本职技术工作的同时,无时无刻不把学校和学院放在心上。“传化不仅是创业的好地方,还是培养人才的好平台。”因此,李盈善在工作之余积极引荐我校优秀学生到传化实习锻炼。刘今强也曾和传化的领导共议扩宽人才培养合作渠道等事宜。刘今强分析说:“传化强在产品市场营销,材纺学院科研氛围好,重视产品研发,我们的学生在应用方面有特长,两者可以很好地结合。”发展壮大后的传化集团曾经一度注重招聘清华大学、东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毕业生,但是理工学子以实际行动让传化相信“身边的学校很不错,更可靠”。
校企合作使培养的人才能更快地适应企业、行业、社会的需求,缩短员工和企业的磨合期,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和劳动成本,有力地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材纺学院校企合作模式培养的学生进入传化后,用创造性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直接为传化的发展添砖加瓦,并用实践和成功为学校增光添彩。
开展校企合作以来,材纺学院的人才培养进入了优质就业的良性循环轨道,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名列学校前茅。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基地60余个,请企业进校园招聘,已经成为我校的一大就业特色。材纺学院更是对每一个专业都进行深入调研,及时推荐学生到相关企业和实践基地实习,并请有关企业来校招贤纳才。学院根据企业反馈的信息和学校实际,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将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贯穿专业教育全过程,使学院人才培养真正与社会需求相接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特色合作,服务社会提升自我
打造浓厚的科研氛围、继承优异的传帮带传统、积极将科研成果服务于企业——这是材纺学院发展的三大脉络。材纺学院历来十分重视科研工作,充分发挥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结合“浙江纺织大省”的大背景,构建起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一系列合作过程中,学院不仅与诸多知名公司达成了长久合作,还促进了企业、地方与学校的共同发展,上述传化集团就是其中的一例典型。
校企合作给材纺学院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提升了学院的办学实力。学院不仅有机会开拓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方面进行有益探索,还锻炼了师资队伍,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科技合作能力。经过多年的发展,材纺学院已形成了多个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研究团队。除了与传化集团合作,材纺学院目前还与荣盛化纤集团、达利(中国)有限公司、浙江越红控股集团、浪莎集团等众多企业共建了20多个研发中心。刘今强介绍说:“现在我们研发的课题基本上都是从企业过来的。比如美国的宝洁公司,每年给我们一百万元研发经费,由他们把需要解决的项目提出来,我们这里的理事会确定四、五个项目进行集中研发。”这样的合作,既孵化出高新技术企业,强化了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又使科技成果成功转化为生产力,培养了复合型人才。像李盈善、刘今强等一批批优秀教授的脱颖而出,使高校真正做到了立足地方、服务社会,促进了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从当年占地仅百余亩、专业五六个、学生千余人的小学校,发展成为如今拥有一校四区、17个学院(教学部)、全日制在校学生26000余人的浙江省属重点建设大学,我校在这一路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探索走产学研结合的校企合作之路。近年来,除了材纺学院外,各学院都积极依据各自专业特色,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在技术服务、合作研发中不断壮大科研队伍,提升办学实力,使我校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产学研校企合作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