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要闻

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 >> 理工要闻 >> 正文

我校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专题学习“2011计划”

发布时间:2012-05-24 作者与来源:党委宣传部  浏览次数:

5月23日上午,我校在行政楼308会议室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会议的主题是“2011计划”解读、科学研究如何支撑高等教育。党委书记徐志平主持会议并作总结讲话。全体校党委理论中心组成员,机关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各二级单位党委(党总支、直支)书记、院长出席会议。

首先,徐志平介绍了本次学习会的背景。他说,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3月15日,教育部、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简称“2011计划”。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还就《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进行了答记者问。5月7日,教育部、财政部在北京召开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工作部署视频会。会议结束后,校党委中心组马上组织开展了专题学习。在本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上,学校邀请到了《中国高校科技》执行总编马海泉,中国教育报高级记者、评论员陈宝泉来校为我们做专题辅导。这对我们学习贯彻落实“2011计划”和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统一思想认识,开拓思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马海泉谈了对协同创新、科教融合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认识。他认为,“2011计划”重点在于提升高校的创新能力,关键与核心在“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重在参与,要在参与建设的过程中提升学校的创新能力,聚集更多优质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资源。高校要用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的高等教育的实现。一方面,教学也有学术性,教学在大学里也是标准的学术研究。另一方面,科学研究也有育人功能。科学研究的水平与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要用科学研究的思想来育人。科学研究育人也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教学与科研的融合完全可能,两者是互相转化的。

陈宝泉从高校科技、大学文化角度谈了对协同创新的认识。他认为,高校科技是建设创新社会的一支生力军。他分析了科学、技术的涵义及两者的不同,认为科学是发现,技术是发明;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是改造世界。科技创新要更新我们的文化。他以美国、日本的创新文化为例,强调对工业文明高校要有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大学精神要引入先进的外来文化,继承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优良部分,更新民族精神,引领国家社会走向现代。外来的先进文化与我们传统文化的不同之处在于独立思维,理性批判。中国文化的精髓是孔孟之道。大学不仅要引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发生转变,也要重视行业文明、行业文化。

徐志平作总结讲话。他指出,协同创新要求很高。首先是观念转变,其次要从体制机制入手来落实。在现有的体制机制上有所突破,是个渐进的、演变的过程。从学校来讲,协同创新的建设与追求有助于我们思想认识的深化,实践能力的提升。“2011计划”,从国家的层面,要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积极申报项目。从浙江省的角度,按照浙江省的急需,瞄准国家的需求和一流的目标,进行类似的体制机制的建设。“2011计划”的实施,是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要按照党代会提出的目标和要求,结合我校实际,下定决心,有的放矢,形成合力,在实践中攻坚克难。要结合浙江省产业结构的区域优势,加强同类高校、行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要通过科研,使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得到提高,克服教学科研两张皮的现象,促进科教融合,进而使学生的成长受益。

最后,徐志平希望各二级单位中心组学习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做好精神的传达与贯彻。同时提出,从下学期开始要开展巡学活动,各分管领导要参加联系单位的中心组学习,以学习来引领我们的思想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