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理工大学文化传播学院成立于2003年9月,建院之初仅有一个本科专业,十年艰苦创业,探索发展,学院现有中文系、传播系、汉语国际教育系、创意写作中心、文化素质教育中心等教学机构,其中有汉语言文学(2003)、传播学(2006)2个本科专业,有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2011)。学院有美学与艺术学理论研究中心(校级)、丝绸文化研究中心、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发展研究所、新闻传播研究所4个研究机构,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有传播学基础实验室、电子编辑与网络传播实验室、中国传统文化实验室3个教学实验室。目前学院本科在校生500余人,硕士研究生12人。学院一直坚持“育人立院、科研强院、特色名院”的发展理念和“会泽百家、与时俱进”的办学精神,扬中华文化之长,取世界文化之优;传先进文化之声,创文化经济之新;走学用结合之路,育厚德实干之才。十年来,全院师生凝心聚力,开拓进取,各项事业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完善学科建设 优化培养模式
学院积极完善学科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致力于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学院中文系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努力营造浓郁的古典文化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典雅的人格和生活意趣,致力于全人教育与博雅教育,推进学校人文素养的培育。为适应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2007年学院成立写作创新班,面向全校招生。写作创新班散文方向由“寻根派”著名作家李杭育教授指导,特稿写作方向由鲁迅文学奖得主朱晓军教授指导。多年来培养写作特长生百余名,多人在国内著名媒体工作。2012年汉语言文学专业通过“校重点建设专业”验收。2006年学院传播系成立,该专业以新媒体与整合营销传播为发展方向,为企事业单位培养从事新闻采编、网络与新媒体策划、企业文化建设与品牌传播等复合型应用人才。2011年学院获得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生学位授权点,学位点下设4个研究方向,2012年正式招生,现在校研究生12人,其中留学生1人、硕士生导师12人。
为实现学生培养与就业零接轨,学院在人才培养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目前学院与中央电视台、浙江在线、美中国际合作交流促进会、杭州华艺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实习实践基地。学院实验教学中心下设传播学基础实验、电子编辑与网络传播教学实验室、中国传统文化实验室3个实验室,主要用于传播学相关平面出版、影视制作、网络传播、面向留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等实验实践教学需求。学院还加强个体化就业指导服务,完善学生就业工作协调机制,历年学生就业率居全校前列,获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1次、就业工作先进个人多次。
广聚优秀人才 打造品质团队
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学院积极推行引进、培养、发挥作用三位一体的师资建设方针,努力打造一支乐于奉献、团结合作、结构合理、充满朝气的和谐队伍。学院充分发挥教授、学科带头人的领军作用,利用学院现有教学、科研机构打造团队,充分发挥团队合力优势。2007年学院中文系教学创新团队获得“校教学创新团队”称号。学院发动全院教职工同心协力,利用多媒体手段和学术会议以及采取有针对性地向国内知名学者定向邮寄人才招聘函的方式,加强人才引进工作的宣传。在人才引进的同时注重现有人才的培养,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为每位青年教师配备一名教授作为指导教师,助其更快的提升业务水平;学院还重视青年教师的学历提升,鼓励博士结合校院发展进行博士后合作研究工作,同时积极输送骨干教师赴美国、韩国等进行访学深造。
目前学院38名教职工中教授8人,副教授15人,博士20人,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3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1人,获得省级优秀教师1人、教学名师3人、教坛新秀2人,校级学术带头人2人、5人获得“三育人”奖,1人获得金富春“师德师风”奖,1人获得获金富春奖教金,2人获得华鼎奖教金,2人获得华孚奖教金,享受政府津贴专家1名。学院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20余名为兼职教授。
营造科研氛围 提高研究实力
为促进学院学科、科研工作科学和谐发展,提高学院科研水平,学院制定《文传学院科研奖励办法》,激发教师科研热情。学院依据学科特点和优势,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学术沙龙”等形式积极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积极推进基层学术组织建设,加大横向科研力度,主动参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服务。十年来,学院科研氛围明显增强,每年科研项目数量、质量稳步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业务水平也有明显提升。近几年,学院教师获得国家社科基金8项、省部级以上项目17项,出版著作13部,发表学术论文240多篇,其中一级及以上刊物16篇,承办全国性学术会议3次。朱晓军教授的报告文学《天使在作战》 获得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其报告文学《忠诚是天》获得浙江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在教学改革方面学院教师主持省级、校级教改项目30余项,获校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7项,建设校精品课程2门、重点及系列课程18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重点教材建设1项。
对外合作交流 传播社会文化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和社会服务工作。学院先后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韩国国立顺天大学、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美国北密西根大学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学院派出多名专业教师赴知名大学研究访问与学习,另外派出2名汉语志愿者分别赴美国、韩国从事汉语教学工作。
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系(前身为对外汉语教学中心)主要负责留学生的汉语教学,迄今共培养了来自3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1200余人次。该系推行“大实践”教学模式,以实践促学习,先后组织留学生到中国茶文化博物馆、丝绸文化博物馆等进行文化交流。该系积极指导留学生参加“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大赛”、“梦行浙江”等省级活动,同时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文化活动,激发留学生的学习热情,如2011年举办“汉语桥•钱江缘——浙江理工大学留学生风采秀”、2012年举办“乐学汉语•唱响理工——浙江理工大学留学生汉语大赛”等。
学院积极发挥文化育人功能,以文化节、挑战杯大赛等素质拓展活动为平台,广泛开展师生喜闻乐见的科技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服务活动,在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作出了贡献。学院文化素质中心面向全校新生开设通识必修课《名著选读》,面向全校学生开设60余门人文素质类公共选修课,还承担全校大学语文公共课。学院3个学生团队获得省挑战杯校外科技作品大赛三等奖,2个项目获得省新苗计划立项。多人次获省原创诗歌征文大赛一、二、三等奖及诗歌朗诵会各奖项。1支队伍获得社会实践省级优秀团队,多人获得社会实践省级先进个人称号。传统文化节 、“古韵新章”诗歌朗诵会被评为校级重点校园文化品牌活动,记者节被评为校级一般校园文化品牌活动。2010年,“诵读经典 书写人生”大学生校园文化培育项目获校学生工作创新奖。学院教师服务社会成果得到社会各界认可,进一步提升了学校文化品位和美誉度。2008年朱晓军教授赶赴四川灾区,参与中国作协第二批作家创作团抗灾创作;2012年李杭育教授登陆浙江卫视人文节目《江南•人物传奇》,主讲“伊人在水”系列之“宋代才女”主题故事;学院认真组织每学期一次的浙江省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培训工作,2010年学院获省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13年留学生汉语水平考试(HSK)考点在学院设立。
党建团建共进 构建和谐学院
学院党总支围绕学院的中心工作扎实推进党团组织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认真开展党的先进性教育、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活动和群众路线相关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教工党支部开展“共听一节课、共读一本书、共评一篇论文、共建一个项目”等系列党员活动,提高党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党支部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文化下乡系列活动,与坦头镇欢中村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学习型、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与探索》获校2011年基层党组织支部建设创新立项。2011年教工党支部被评为创先争优闪光言行党支部,1人获得创新争优闪光言行之星。
学生党支部积极引导学生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党建中,突出党建带团建,开展网上党课、“我的红色电子书”、经典篇目读书会等活动,加强学生党员学习,提高党性修养。学生党支部多次获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多个项目获校支部建设创新奖。1人获校优秀学生共产党员称号,1人获校十大成才先锋称号。
学院分工会积极组织各种活动,营造和谐“教工之家”。工会借助教代会、座谈会、工会信箱等形式听取教师意见与建议,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协商,切实维护教师利益。学院教师中青年教师占绝大部分,解决好青年教师工作、发展与家庭生活之间的矛盾关系成为工会工作的重点之一。工会借助学院“青年教师联谊会”开展各种座谈会,了解各位教师的生活点滴,针对教师遇到的各种困难,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尽力予以解决。关爱女教师健康成长也是工会工作重点,针对女教师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扰,工会借助“女性生活经”、“育儿经”、“亲子活动”等活动互相交流经验,为营造事业家庭兼顾型的双优女性共同努力。
“智山慧海传真火,愿随前薪作后薪。”回首往昔,十载脚踏实地的耕耘,凝聚成文传一笔无形而丰厚的财富;立足今日,我们正积极昂扬地前行。学院全体师生将会继续携起手,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共创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