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政学院自2001年成立伊始,逐步成长为学校文科学院的新生力量,为我省培养出了大批高层次法律人才、社会管理人才。
“十二五”期间,法政学院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指导下,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学院党政班子带领全院师生,凝心聚力,振奋精神,开拓进取,摆脱困境,实现了快速发展,为实现学院新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二五”期间,法政学院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内涵式发展,加快推进本科教学改革和质量工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至2015年底,全院在校本科生突破1000人,研究生45人,首次招收留学生。与中国政法大学建立了人才合作培养机制。拥有省新兴特色专业1个、校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校级重点建设专业2个。学院根据自身特色,发挥系部导引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在考研、司法考试、公务员考试等方面的积极性。学院法学司法考试通过率稳定保持在60%,考取研究生的学生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毕业生中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和银行均逐年上升,成功破解长期存在的毕业生就业难题。毕业生就业率超额完成目标,两次荣获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学生获省挑战杯、省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省法律职业能力竞赛等省级荣誉竞赛22项、省新苗人才计划项目立项13项。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学院也坚持引进与内部培养并重,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学院现有教师55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5名,占45.5%;博士30名,占54.5%;博士后研究经历的教师4名,硕士研究生导师18名,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人员1名,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员3名,浙江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名,浙江省反价格垄断专家1人。改善和提高了本院师资队伍的学历、职称结构。
“十二五”期间,法政学院实现了学位点零的突破。2011年,学院新增法律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法学和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三个二级硕士点。2012年,学院开始独立招收硕士研究生。2015年,首批硕士研究生顺利毕业。2014年,学院申报成功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点。学院还成功申报校级研究所——“经济法研究所”和校级创新团队——“竞争法创新团队”。在专业建设方面,学院申报成功浙江省新兴特色专业——法学。
同时,学院坚持科研创新,科研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大幅提升,在争取“高层次项目、高水平成果、高级别奖励”方面取得新成绩。五年来学院共获各类纵向科研项目129项,其中国家社科项目3项、省部级36项、厅局级66项。获各类横向科研项目71项。到账经费总计700多万元。获各类奖励13项,其中省部级3项,厅局级8项,其它2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3篇,其中特级刊物2篇,一级刊物27篇。出版著作13部。
五年间,学院成功举办了“反垄断法实施的域外经验和中国路径”等国际或国内研讨会5次,协办中国法律史学会2013年年会1次,明显提升了学院的知名度。学院还与台湾铭传大学法律学院签署了合作协议,在国际化办学上实现了突破。举办了法政大讲堂“名家论坛”35次,“实务论坛”27次。
“十二五”期间,法政学院积极推进“党员质量工程”,优化党员发展标准,创新党校教学形式,强化党内考核评议。实施“榜样引领”工程、“学风督导”行动,推动学风建设。学院自始至终将思想教育工作与学风建设、学生成长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过程。牢固把握理想信念这一核心,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主渠道理论课教育的有机结合,使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成为了第一课堂的有力延伸。积极探索毕业生工作的有效渠道,不断加强生涯规划教育,采取一系列积极举措促进学生就业。同时做好助困工作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办学条件上,学院投入资金提升教师办公室硬件功能,配置相应办公、学习设备;改善教授工作环境,充分保证高层次人才良好工作环境;加强学院现代网络环境的信息平台建设,不断扩充学院图书室规模,进一步深化提高服务保障能力。
“十三五”期间,法政学院将紧紧围绕“学术立院”、“科研强院”、“人才兴院”的理念和“学科、学术、学生”三位一体的战略,以学科和学术建设为龙头,优化硕士点布局,造就一支结构合理、学科齐全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坚持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不断提高教学和教研质量;强化科研工作的基础地位,力争在高水平论文、国家级项目和省部级奖励方面有新的突破。
当前法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正处于大发展时期,各专业均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同时,在杭兄弟院校的相关学科发展迅猛,培养、竞争日趋激烈。今后五年,是法政学院落实“十三五”规划,实现崛起的关键时期。学院将进一步完善多层次、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进一步壮大优秀人才队伍明显壮大,进一步提升科研实力,进一步扩大国际化办学程度。展望未来,学院将继续凝聚力量,创新实干,共绘学院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