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期专题教学研讨登载的是由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办、生命科学学院承办的“微课教学改革与研讨”主题沙龙。生命科学学院首门SPOC翻转课堂课程开设教师于威教授分享了建设翻转课堂项目的经验。生命科学学院青年教师代表、2014年全国微课设计大赛(生命科学类)二等奖获得者祁哲晨、骆菁菁老师分别围绕微课教学内容形式、教学设计与视频编辑技巧进行了主题发言与经验交流。沙龙为大家提供了多元化的微课教学方法和资源。
“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及网络教学视频制作心得
于威
网络教学视频是一种视频增强型的学习资料,它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还可借此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为提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平台,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理想的、长效的学习效果。
本学期我院在专业核心课程《细胞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率先采用了“翻转课堂”教学法进行了教学改革。该课程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学各专业必修的主干基础课程。目前该课程是我院生物技术和生物制药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本次教学改革实践即是主要针对生物技术专业14级(1)(2)班和生物技术14(留学生)展开的。
首先是“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程开发(微课程视频、PPT课件、课前练习、相关资料)、学生自学(观看视频、阅读资料、记录疑问、课前练习题)、课堂学习(课程讲解、课堂讨论、分组交流、个性化指导)和测试反馈(考试、课后作业、效果评价)。其次,要做好“翻转课堂”的课程开发工作,主要包括微课设计和网站资源建设。微课作为“翻转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课堂前知识传递效果,影响课堂内教学活动的设计,从而影响最后的教学效果,因此,微视频的制作效果将直接影响授课效果。
“翻转课堂”教案的编写方式不同于传统教学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编写和设计,主要包括: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课前学习资料准备、课前任务设计、课上任务设计和评价设计等。在网络视频制作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是采用什么样的软件进行视频制作最方便,且效果好。我们采用了北京大学汪琼教授在中国MOOC上开设的《翻转课堂教学法》中推荐了软件,由美国著名厂商TechSmith公司出品的CamtasiaStudio屏幕录像和编辑的软件。利用该软件制作视频,主要是采用画中画的录制形式,录制获得的视频包括三个轨道:教师头像视频、屏幕PPT和声音。在后期编辑过程中,利用该软件非常方便对上述三个轨道的内容进行编辑和修改,所以比较适用于任课教师在家即可完成全部录制和剪辑工作,非常方便、高效。此外,在视频内容的选择上,我们本学期先对部分授课内容实行了“翻转课堂”教学法,课前准备阶段,每个章节精心挑选1-3个围绕教学重点内容的小主题,如在第二章教学内容细胞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这一章中,我们制作了“细胞的发现”和“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两个短小精悍的小视频,时间均不超过8分钟。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实践,大部分同学反映良好,但仍有少部分学生不太适应该教学方法,主要表现在课前学习任务完成质量不高、课上讨论参与不积极等,具体解决方案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进行探索解决。
综上所述,在翻转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建议教师要特别关注课程开发环节,其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即为微课程视频的制作工作,视频的制作质量将直接影响最终的授课效果。
微课(microcourse)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2004年,美籍孟加拉国移民萨尔曼·可汗(SalmanKhan)为了给他在远方的小侄女补习数学,利用数码设备,以诙谐风趣有感染力的通俗语言,再加上有趣的图像符号(板书)等将辅导的课程内容录制成了5-10分钟的微型课程,上传到Youtube视频网站供妹妹观看,视频生动有趣,概念清晰,结果不光妹妹观看之后数学成绩提高神速,而且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点击量迅速突破了数十万,在互联网上引起了很大的关注。此后他索性将小学到高中再到大学数学知识统统讲了个遍,录制了上千个视频,在互联网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数千万人观看,点击率接近5亿,并成立了“可汗学院(KhanAcademy)”网站,专门为全世界的学生提供各个学科的微课程。以“可汗学院”模式为代表的微课程,在欧美兴起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与潮流。比尔·盖茨评价道:“他是一个先锋,他借助技术手段,帮助大众获取知识、认清自己的位置,这简直引领了一场革命!他预见到了教育的未来。”这就是国外最早的微课类型——可汗式微课。
此后,世界各地的教育教学人士纷纷效仿,并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微课形式,如画中画式、讲坛式、Prezi动画式、2D3D动画式、实地拍摄式等。国内目前在微课教学中最流行的是讲坛式和画中画式。讲坛式与我们熟悉的央视“百家讲坛”类似,内容组织方面更加短小精悍,一般讲解1-2个知识点,10分钟以内。近两年来国内也建立起诸多微课教学网站:微课网、全国高校微课教学、VKO微课、新浪公开课等。在世界范围内将这一形式的教学做的最为成功的要属美国非盈利机构TED(www.ted.com),该组织在全世界范围内召集众多科学、设计、文学、音乐、商业等领域的杰出人物进行公开演讲,目前点击观看次数超过10亿次。
另一种常用的形式是画中画的形式,在MOOC(MassiveOnlineOpenCourse)、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的课程视频制作过程当中都适用该形式。在视频中一般画面的大部分区域是教师所播放的多媒体内容(板书、课件、食品等),在小部分区域会插入教师进行讲解的视频录像,通过软件的录制,多媒体课件的讲解与教师视频实时同步,这样的形式使观看者同时能过获得课件和教师两方面的信息。MOOC和SPOC教学课程内容由若干个这样的微课视频构成,视频涵盖的知识点系统的构成课程知识体系与框架。
该类课程的经典网站是一家刚刚成立四年的盈利性在线大学教育平台COURSERA(www.coursera.org)。这家目前全球最大的在线授课网站,提供超过10种语言的1900多门高校课程,这些课程来自于28个国家地区的145所大学和机构。所有课程可以进行免费注册观看旁听,也可以选择付费注册,完成课程要求的互动讨论、作业习题、考试等内容后,获得课程颁发的证书,课程证书目前已被许多高校承认计入学分,一些专业技能课程证书也在应聘中被相关公司机构认可。截止2015年9月,在线注册学生已经超过1500万人,值得注意的是经福克斯调查发现,其中10%的在线学生本身就是教师,也就是说在线课程实际上也在教“教师”,原因在于许多教师希望利用平台的课程资料资源整合进他们的实体教学当中。目前许多高校教师已经利用在线的MOOC和SPOC课程资源进行改编或获取授权,进行翻转课堂的教学,以提高教育质量。教师让学生课下观看MOOC视频,课堂内进行互动讨论,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和课堂活力,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微课作为新兴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手段,在高校的教学课堂改革中逐渐引起重视。什么是微课,很多老师说听闻其名,不知其意。简单说来,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围绕某个具体知识点和教学环节,经过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
微课解决了什么问题?我们常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海量的知识点的传授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难点和疑点,教学内容中也会有很多重点、考点和热点,这些都是微课要解决的内容,也是微课的选题内容。短短十分钟的微课,选题时就只能选择讲述一个具体的教学知识点,主题要有针对性,不仅要以小见大,还要相对完整便于碎片化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把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众多教学内容,划分成若干个知识小点,选择某一个知识点来进行讲授。当然,专业特点不同,知识体系不同,其微课设计的角度也会有区别。就生命科学专业来说,很多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都是很抽象的,因此,应注意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还要注意知识点中的逻辑关系。要注意把握哪些值得学,哪些内容学生想去学,在讲授的过程中将知识点讲解得通俗易懂。
在微课的教学设计中要注意微课结构的把握。围绕某个知识点或一节课内容的某一方面开展教学活动时,也包括引入课题、内容讲授和小结三个方面。不同于普通的课堂授课,微课切入主题要迅速,力求新颖。可以设置一个题目或问题引入课题,也可以从以前的基本内容引入课题,从生活现象和实际问题导入课题,也可以开门见山的方式进入课题,具体的选择以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专业特点来决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度思考,选择以应用需求为导向或以启发性教育为导向来设计微课的教学内容。
对于微课讲授过程而言,主线要清晰,尽可能只有一条线索,显露出内容的主干,而适当去除可有可无的举例,围绕某个具体知识点讲清讲透。在微课开始之初呈现给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告知学生难点和重点,便于学生快速把握学习主题,有的放矢。与课本中的教学内容不同,以微课这种全新的短而小却精悍的模式要对知识点进行重构,而设计中强调授课教师的创意,要以新奇多样的教法避免对知识的平铺直叙。整个教学过程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我课中习惯将设问贯穿整个教学内容,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工科的课程也可通过案例演示和归纳分析来解决问题。此外,课程的练习与总结的设计在微课的教学环节中是必要的,我们需要注意用较短的时间对一次微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归纳,使微课的课堂结构趋于完整。
评价一个好的微课,不仅选题要有意义,教学思路清晰,教学重点突出,教学效果较好,还要展现教师个人魅力。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表面上是制作微课,事实上也是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观察和深度思考的过程。通过精心设计和制作微课,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反复学习重点难点,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解惑”。微课资源为创新课程的教学模式提供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已经逐渐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的“教与学”关系,是否能通过微课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更好地将吸收的知识衍生滋长而自如运用,成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学习共同体还有待进一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