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钱江晚报今日下沙专版报道了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王艳娟“微弹幕课堂”的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索,各大网络媒体转载。
原文如下:
这课好有趣,“弹幕”进课堂
学生可用手机把观点即时推送到讲台上的大屏幕
本报记者 林晓莹
通讯员 沈月 马匡洁
“大家请拿出手机,关注这个微信号,然后按上面的指示发送‘弹幕’,就可以把想交流的话发在大屏幕上了。”新学期第一堂课,这位戴着眼镜、个子不高却颇有气场的女老师,说了这一句开场白。
说到“弹幕”,很多人想到的是看网络视频时,一句句在屏幕上飘过的网友神吐槽。你一定不会把它和课堂教学联系在一起,可在王艳娟老师的课堂上实现了。
王艳娟,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开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社会变迁史专题讲座》等课程,在同学中颇有口碑,特别是她精彩的讲课内容和新颖的课堂形式深受学生喜爱。
“我爱历史,近代史好好玩,老师好给力,点个赞!”
“可怕!原来历史的真相是这样的!”
“弹弹弹,弹走鱼尾纹…你们地球人就喜欢弹幕!老师害羞啦?好好玩呵!”
课堂里出现“弹幕”,同学们很兴奋,有用弹幕向老师提问的、发表听课感想的,也有开玩笑说俏皮话的。
随着课堂气氛的活跃,由此而来的也有一些质疑的声音:弹幕是匿名发送的,一些同学发表课堂观点的同时,与课堂无关且会引起哄堂大笑的言论也夹杂其中,若不加以控制,会影响教学。
王艳娟似乎并不担忧,她笑着说:“长时间坐在课堂上,学生也会疲劳的,偶尔出现一两条幽默的评论活跃一下气氛,无伤大雅。”
“弹幕还是可以控制的。”王艳娟说,“有效控制弹幕的开放时间,12条弹道只开放4条,可以避免遮蔽屏幕上的主要课件内容。弹幕软件可以限制发表字数,会自动屏蔽一些不良内容。”
要用弹幕,就需要手机来推送。课堂上一向拒绝使用手机,现在可以正大光明地用手机了。不过,这也没有影响课堂纪律。
一周课程后,很多同学发现,弹幕中的闲话少了,课文讨论多了。过了最初的新鲜劲,同学们回归到了课堂内容,利用新媒体的优势与老师交流学习,这也正是弹幕课堂的初衷。
“把更多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这不是一种放纵和无序,而是老师走下讲台,与同学们共同交流学习。”王艳娟说,这或许就是弹幕课堂的魅力。
近年来,“无手机课堂”的提议在各大高校非常流行,甚至有学校为了营造“无手机课堂”而屏蔽信号,但最终收效甚微。
“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造就了越来越多的低头族,很多学生上课时低头玩手机。让学生与网络断开并不实际,只能正确引导学生。那么,如何让学生对课堂产生兴趣,又用网络与老师互动呢?”王艳娟说,她想到的办法,就是用“弹幕”来拉近学生和课堂的距离。
“‘弹幕’是我上网时偶然发现的,点开网络视频播放的‘弹幕’按键,跳出很多网友的神吐槽。我就想,如果把它运用到课堂上,会不会能让学生更多地关注教学内容,及时地与老师互动。”王艳娟说。
王艳娟带着这样的想法,在网上找到了微弹幕的制作人员,实现了个人微信公众号与微弹幕的结合,“浙理小娟老师微弹幕课堂”应运而生。
王艳娟的课堂从来不缺乏活力。早在弹幕进课堂前,她就曾在课堂上举办演讲比赛,设计了特别的赛制和规则,让学生来做评委。
“王艳娟是个特别温柔的老师,她的课堂总有很多创新,能吸引我们。”文化传播学院的曹同学曾在近现代史纲要课堂听课,在她眼里,王老师的课堂很有趣,一学期下来能学到了很多,也能体会老师的良苦用心。
有些学生因为喜欢王艳娟的课,多年来坚持选修王老师的公选课。
“这学期我还选了王老师的公选课。弹幕很独特,抬头率明显提高了很多。她是一个特别幽默的老师,对一些同学发的字幕她还会调侃。王老师愿意接受新事物、新思想,课堂气氛也很好。”经济管理学院的万同学说:“看到微信上有人评论她是一个特别有侠气的老师,我觉得很准确。”
王艳娟的课堂给了学生以主动权,不仅仅体现在弹幕上。新学期第一节公选课上,她向学生们展示了这学期的备选专题,课要怎么上、上什么专题,由同学们投票决定。
“我们当然要选自己感兴趣的专题。她的课上我们能正大光明地玩手机,但选了感兴趣的专题后,我几乎没有看过手机。”虞同学说。
王艳娟说,在今后的课堂中,她将会不断探索新方法、新形式,“如果做得好,可以把它推广一下,和其他老师一起分享。”
新闻来源网址:http://qjwb.zjol.com.cn/html/2015-03/31/content_3003965.htm?div=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