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教育报》、《钱江晚报》以大篇幅报道了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开展校地合作,种植中草药三叶青服务地方的事迹。
原文如下:
□本报通讯员 刘小娟 沈 月
你听说过三叶青么?现在知道它的人越来越少了,或许浙江山区的一些老人间还流传着关于它的民间偏方。三叶青又名金线吊葫芦,是一种中草药,也被称为植物抗生素,不仅有退烧、消炎的作用,还能在癌症早期对癌细胞进行有效的抑制。具有如此神奇疗效的药材,野生的数量却很稀少,且品种较杂,无法达到显著的疗效。
可是最近,浙江理工大学生命科学院的教师们就在这几株“野草”上动了心思,从实验室无土栽培,再到建立村镇种植基地,不仅把对三叶青的研究往前推了一大步,还把大片荒地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台州天台县坦头镇是浙理工大的扶贫单位,学校除了提供一定的惠民资金帮助该地区的基础设施改造,还利用科技优势委派农村工作指导员到地方挂职。杨宗岐博士就是其中的一员,去年十月,他挂职担任浙江台州坦头镇党委副书记,帮助坦头镇科技扶贫改变落后的面貌。
初到坦头镇,大片的荒地出现在杨教授的眼前。“那里工业发展很快,但是农地却出现大片荒芜。农民们对种地不感兴趣,更多地外出打工。”坦头镇不是个例,如今,很多村镇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农荒”。快速发展的工业大步流星地走在前面,留下了被污染的空气、水源和荒芜的田地。
这让本身研究药用植物学的他觉得有些心痛。“我自己就是研究植物学的,看到这么多的荒地也想利用起来。而且这里不能种大众化的东西,要种些附加值高、有销路的产品。”在对当地进行实地调查,并通过学院研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学院委派杨宗岐引进了具有市场前景和医药价值的中药材——三叶青在当地种植。
三叶青对水土十分挑剔,喜低温、阴凉,最适合的沙质土壤恰恰和浙江许多地方的环境相契合。杨宗岐介绍,他所在的团队曾带领研究生们一起去山里寻找三叶青,却很难找到它的踪影。既然无法从大自然中采集,那我们何不自己来培育呢?说干就干。学院先后派了八九位教师几次来到坦头镇,对土壤中的重金属、PH值、水土等进行采样化验,终于确定了几处适宜种植的土壤。
种植三叶青能否成功,团队顶着非常大的压力。由于国内对三叶青的研究较少,并没有相关国家标准来评定它的质量。在院长梁宗锁的推动下,学院与杭州三叶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接上了头。后者一直在从事三叶青相关的药材研究,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不少种植门道,但由于技术所限,出现了一些瓶颈,也面临着选择优质的种植基地、扩大种植面积的产业化需求。在学校加盟后,有了明显的突破。团队在实验室里对三叶青进行全程无土、无性繁殖,为当地提供了尽可能多的种苗。
解决了种苗问题后,学院教师又对当地愿意种植三叶青的农户进行免费的技术培训,并且帮助坦头镇当地政府成立了三叶青种植农村合作社。梁宗锁介绍,目前在坦头镇已经种植了五亩三叶青(每亩两万多株),年底前便会完成余下的45亩,明年预计种植50亩,合计100亩。
坦头镇只是浙理工生科院引进三叶青种植的基地之一。事实上,该校生命科学学院早在两年前就已在余杭溪口镇建立了更大规模的三叶青种植基地,目前已经种植了300多亩,并辐射到天台、龙游、磐安等县市,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因为医药价值高,三叶青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一亩地可能会有10~15万的收益,算得上是一条致富的捷径。而杨宗岐设想,如果三叶青收成好,达到预期的效果,到时候可以每家每户都来做合作社的股东(目前有四五十户),家家都能分享,扶贫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三叶青种植生长缓慢、栽培难度大,光靠散户种植,很难保证存活率,也难以完成后续的收购、销售等环节。为解决这些难题,学院指派科技特派员与杭州三叶青农业科技公司加深合作,通过“企业+高校+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顺利解决了一系列问题。
简单来说,就是学校“送技术、搭平台、助转型”。一方面为当地贫困乡村建种植基地,提供技术指导,另一方面成立合作社,由企业向农户免费提供种苗和其他资金支持,后续还负责收购种植户的三叶青。这种“企业资金支持、高校技术扶持、农户规模生产、企业收购加工”的“一条龙”下乡扶贫,形成了从种植到收购的闭环,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户不敢种植、不会种植的问题。在保护绿水青山的同时,为当地农户开创了致富之路,形成了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你听说过三叶青么?三叶青是一种具有一定抗癌功能的中草药。根据《本草纲目》记载,浙江地区所产的三叶青为上品。
浙江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老师就在这株“野草”上动足了脑筋,从实验室无土栽培,再到建立村镇种植基地,把大片荒地荒山变成“金山银山”。不仅带着贫困山区老百姓走上致富道路,还把三叶青研究往前推了一大步。
台州坦头镇是浙理工大学的扶贫单位,学校除了提供一定的惠民资金帮助该地区改造基础设施外,还用科技优势委派农村工作指导员到地方挂职,杨宗岐博士就是其中的一员。去年十月,他挂职担任浙江台州坦头镇党委副书记。
初到坦头镇,那里有不少大片的荒地。“坦头镇的工业发展很快,但是农地却大片荒芜。农民们对种地不感兴趣,很多人都选择外出打工。”杨宗岐说,如今,很多村镇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农荒”,这让本身研究药用植物学的他觉得有些心痛。“种植既有药用价值,又有经济效益的作物,可以把这些荒地都利用起来。”
通过对当地进行调查,杨宗岐引进了具有市场前景和医药价值的中药材三叶青在当地种植。
“浙江一带就是三叶青的产地所在,这种药材对水土十分挑剔,喜欢在低温、阴凉的地方生长。它最适合在沙质土壤生长,这些都与这里的环境相契合。”杨宗岐介绍。
说干就干,学院先后派了九位老师几次来到坦头镇,对土壤中的重金属、PH值、水土等等进行采样化验,最终确定了几片适宜种植的地块。
然而,种植三叶青并不是三言两语这般轻松。起先大家都没有底,三叶青品种多样、药效不一,要确定到底种植哪一种,还得经过审慎、细致的调研。
“学院还与种植三叶青的相关企业接上了头,与杭州三叶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一同合作研究生产。”浙江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院长梁宗锁说,企业有三叶青种植基地,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出不少三叶青的种植门道,学校带领团队,在实验室里进行三叶青的培养,全程在实验室中完成无土、无性繁殖,也就是“无性克隆”,为当地提供尽可能多的种苗,并牵头让企业和村镇合作,共建种植基地。
解决了种苗问题后,学院老师还对当地愿意种植三叶青的农户进行免费的技术培训,并且帮助坦头镇成立了三叶青种植农村合作社。目前,在坦头镇已经种植了五亩三叶青(每亩2万多株),年底前便会完成余下的45亩,明年预计种植50亩,合计到100亩。
坦头镇只是浙理工生科院引进三叶青种植的基地之一。该校生命科学学院早在两年前就已在余杭溪口镇建立了更大规模的三叶青种植基地,目前已经种植了300多亩,并辐射到天台、龙游、磐安等县市,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因为医药价值高,预计一亩地可能会有10~15万的收益。这可不比很多在外打工的农民赚得少,并且许多老人也可以参与,算得上是一条致富的捷径。”杨宗岐设想,如果三叶青收成好,达到预期效果,到时候可以每家每户都来做合作社的股东,家家都能分红。
简单来说,学校“送技术、搭平台、助转型”。一方面为当地贫困乡村建种植基地,提供技术指导,另一方面成立合作社,由企业向农户免费提供种苗和其他资金支持,后续还负责收购种植户的三叶青。
杨宗岐说,这种“企业资金支持、高校技术扶持,农户规模生产、企业收购加工”的“一条龙”下乡扶贫,形成了从种植到收购的闭环,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户不敢种植、不会种植的问题,在保护绿水青山的同时,为当地农户开创了致富之路,形成了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新闻来源网址:http://qjwbepaper.qjwb.com.cn/html/2015-12/03/content_3221082.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