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理工

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 >> 媒体理工 >> 正文

《浙江日报》、《青年时报》、人民网等媒体报道我校研究生支教团事迹

发布时间:2016-05-04 作者与来源:浙江日报、青年时报、人民网、中新社  浏览次数:

5月5日,《浙江日报》、《青年时报》、人民网、中新社等媒体报道了我校研究生支教团的事迹。

原文如下:

浙江日报:杭州大学生赴川支教一年,为大山里的孩子带去梦想和希望——

用最好的青春做一件最难忘的事

本报杭州5月4日讯 (记者 纪驭亚 通讯员 石丛珊) “这两天我们跟着大学生哥哥一起上课,还参观了校园。我最喜欢图书馆,好大好大,门口还有喷泉。我一定要努力学习考上大学。”5月4日下午,在浙江理工大学“五四”表彰大会的舞台上,出现了6个穿着彝族服装的中小学生,其中一位叫常英花的孩子这样告诉记者。

这群特殊的小客人来自四川省乐山市金口河区的6所山村小学和初中,他们是被浙江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第三批支教学生带来杭州“游学”的。“‘研究生支教团’是由教育部和团中央发起的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项目中的一部分,而金口河区是我校连续3年的支教地。”该校团委副书记吕媛媛说。

孩子们5天的“游学”行程非常充实:游览杭州、参观校园、去小学上课、在大学旁听、彩排表彰大会上的节目……6个孩子都是第一次出远门,神情还有些怯怯的。在杭州,他们最依赖的人要数带队的“老师们”。

孩子们口中的“老师”就是浙江理工大学的支教学生。去年8月起,刚刚20岁出头的他们,到在大渡河边的山区里开始了支教生涯。不论冬夏,他们每天来回要走两三小时的陡峭山路,挥汗如雨去学校上课、到处找资源帮扶孩子们都已成为他们的日常。这些成长于城市的大学生用热情和坚持表达了自己的心声——用最好的青春做一件最难忘的事。

“自从2013年我校加入‘研究生支教团’计划后,每年都会选派已具保研资格的大四毕业生前往贫困山区支教一年,到目前已陆续派出15名支教学生。”吕媛媛说,虽然来报名的同学热情又优秀,还不乏为了支教放弃高薪或颇有前景工作机会的人,但刚开始,学校还是对这些非师范类毕业的“小年轻”们能否真正安心支教捏了一把汗。不过,3年下来,每批支教学生都得到了当地学校的认可。

支教团长方翔还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天去支教学校时的情形:从镇里出发,先坐半个小时公交,再走2个小时异常陡峭并伴有山体滑坡的山路。“赶上雨季,我摔了好几跤,浑身湿透,汗已凝结成霜,走了很久才看到学校的大门。”方翔回忆。

方翔所在的新华村小学只有3个年级、16名学生。因为该校有一名老师培训外出,初来乍到的他就成了六年级的班主任。“除了语数外,我还根据自己的特长,利用午休时间给孩子们上国学经典诵读、书法等兴趣课。”方翔说,孩子们都特别喜欢这些活动,每天早上,都会齐刷刷地等在校门口盼着上课。

支教以来,周末大家几乎没有休息过。头几个月,方翔就瘦了十几斤。时隔大半年,鲤鱼浩小学的学生常英花提起支教老师赵梦恩去自家家访时的情形,还是红了眼眶。“我们家住在山顶,走一趟需要3个多小时。赵老师是第一个来我家家访的老师。”常英花告诉记者,赵老师不熟悉路况,一早出发走了快5个小时的山路,下午2时才找到她家。因为常英花家较为贫困,为了不添麻烦,赵老师没留下来吃饭,饿着肚子下了山。

9个月里,支教团的成员已经家访了140多户贫困学生家庭。“冬天到了,需要给孩子们筹集冬衣、保温杯。孩子们午餐经费不够,需要募集干粮。其中有40多户特别贫困的家庭已找到资助人。”方翔说,去年11月,有个学生的父母骑摩托车上山出了严重车祸,母亲去世,父亲重伤,支教团通过发求助帖等方式,在一周里募集7万多元,帮这个家庭渡过难关。随着家访深入,支教团成员又在浙江理工大学的支持下发动全校100个班的团支部认领帮扶了当地100个孩子。

再过几个月,这批支教团的成员就将回校读研。在“五四”青年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他们都用“值得”两个字总结了即将过去的支教生活。

新闻来源网址:http://zjrb.zjol.com.cn/html/2016-05/05/content_2968741.htm?div=-1

青年时报:支教扶智无怨无悔

《无题》

我有一壶酒

足以慰风尘

三杯知冷暖

风过云烟轻

难为山中客

一年躬身耕

惟恐鸿鹄羽

难度天下人

——这首诗是方翔在四川省乐山市金口河区永和镇新华村小学支教期间写下的。

□时报记者 郑茜茜

1993年1月出生于安徽芜湖的方翔,浙江理工大学法律硕士专业,现为浙江理工大学第三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四川省乐山市彝区、贫困山区“一村一支教”志愿服务队队长。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如同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所写的一样,“取舍”和“信念”往往可以衡量一个人存在的价值。他放弃繁华都市里的大好就业机会,响应团的号召,到西部去,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用一名支教老师的身份证明了当代大学生的青春价值。

● 我们的青春 就像一首歌 ●

放弃繁华选择远走

2015年8月20日,对于方翔来说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日子。这一天他告别了安徽老家的父母还有年迈的奶奶,作为浙江理工大学第三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踏上了前去四川支教的路。

“那是我第一次去四川。”在30多个小时的火车上,凝望着窗外疾速后退的风景和渐渐远去的故土,方翔没有一丝的后悔,而是满心雀跃地想象并规划着即将到来的这一年新生活。下了火车,方翔和支教团另外5名队员又坐上了前往乐山市金口河区的大巴车,沿着盘山公路,穿过一个个隧道,终于来到了——金口河,它位于四川省西南部的小凉山地区,狂奔的大渡河穿城而过。

方翔支教的学校就坐落在大渡河畔的一座高山上。“我永远不会忘记第一天来到学校的情景,山路异常陡峭,加之适逢雨季,山体滑坡现象时常发生,让人不寒而栗。”眼前的景象让方翔更加确定了留下来的决心。

方翔给新华村小学取了个很诗意也很写实的名字——云端上的学校。由于每年的招生情况不同,目前该校仅有二年级、五年级、六年级共16个学生,加上方翔共有4位老师,其他三位老师包班负责主要科目教学,方翔则主要负责生命安全课、少先队活动,以及课外兴趣班。

“其间有2个多月的时间,由于一名老师外出培训,我临时担任了六年级的班主任。”每天为了准时到达学校上早读课,方翔6点就得起床,跨过大渡河,坐最早的一班公交车到山脚下,再走上2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学校。

每次上山,方翔都要带上两件衣服和一条干毛巾,爬上山顶衣服可以拧出汗水,用毛巾擦干身体后迅速换上另一件干衣服,并裹上厚厚的棉外套。由于村里住宿条件限制,方翔只能住在山下,每天往返区和村小之间,经常走得膝盖疼痛,然而这样的疼痛在一爬到山顶后,看到孩子们站在村口迎接自己的时候,便会烟消云散。

艰辛中总会有感动

虽然艰辛,但是支教的生活也是处处有感动。“我收到了一份难忘的礼物,来自一个二年级的学生,将他舍不得吃的苹果(用刀切成四分之一大小、表面已经发黑了)硬是塞给我,在一番感谢后我吃了它,孩子非常开心。”他在朋友圈里写道:幸福,就是每天都有孩子在路口等你;幸福,就是和孩子来一场酣畅淋漓的足球;幸福,就是和孩子一起学习成长;幸福,就是甭管有菜没菜,随性整碗泡水酒……

说到支教的初衷,方翔颇有些感慨。“西部那么大,基层那么大,我应该去看看。青春没法重来,我不想留有遗憾,支教是我一直以来的一个梦。”

在方翔看来,支教的核心工作是教学。于是,他和支教团的小伙伴们分别担任各小学的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生活等课程的教学,打破了山区里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多媒体、小组教学等方式,形象生动地为学生演示学习内容。

“有些村小的孩子习惯适用彝语,听不懂的时候我们就及时和当地的老师沟通,再耐心地和孩子们交流。”在支教过程中,方翔发现,由于条件有限和部分观念落后,山区的孩子存在一些卫生习惯、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差的问题,“他们经常不洗澡、不换衣,不尚读书,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支教团自己编写了一本《我们都是好孩子》的图画书,用童谣、漫画的形式,讲述了如何养成良好的健康、学习、生活、安全、行为习惯,下一步打算发放给幼儿园及低年级学生,督促他们认真遵守。”

每逢节假日,方翔也不闲着,他坚持深入全区的和平彝族乡、共安彝族乡、永和镇等3个乡镇开展走访调研,整整徒步20公里山路,终于走访完了所有学生家庭,在了解贫困家庭需求的同时,将“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送到每家每户。“我希望通过传递这样的理念,阻截贫困的代际传递。”

带山区孩子感受城市

作为支教团团长,方翔改变传统的“物质帮扶”模式,更加侧重“精神帮扶”,带头策划实施了“双百1+1”筑梦帮扶计划,由浙江理工大学的100个团支部或团学组织,对接帮扶乐山市金口河区100名贫困留守儿童,实现精准、有效、长期的帮扶。

在支教的一年时间里,方翔还为永和镇全镇的23名贫困学生寻找“一对一”资助人,筹集助学款额2万余元;为新华村小学的所有学生开设“爱心午餐”;联系社会资源,建立了2个“爱心图书室”,开展“健康饮水”活动,筹集600余个保温杯,以及衣物、文具若干。

就在今年五一期间,方翔趁着回杭州参加团省委“两项计划”宣讲会的机会,带着新华村小学的几个孩子来到了杭州,组成游学团,游学浙江高校。“这些孩子一次都没有走出过大山,我想带他们感受一下城市,也让他们看一下大学是什么样子的,希望他们能够拥有一个真实的大学梦。”

支教的路是辛苦的,也是甜蜜的。“当你真正付出的时候,然后看到孩子们因为你的些许努力而变得更加幸福快乐的时候,那种获得感是在一般的工作岗位上体会不到的。”方翔知道,如果没有选择支教这条路,或许也早已有了一份傲人的工作成绩单。“工作随时都可以找,但是支教的机会错过了就没有了,我并不后悔自己的决定,我很幸运,我的青春里有一段叫‘支教’的青春!”

人民网:浙理工支教团带领西部山区小学生游学浙江

五四青年节前夕,浙江理工大学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六名来自四川贫困山区的孩子。

这六名孩子是四川省乐山市金口河区鲤鱼浩小学的学生。金口河区是省级贫困县,全校仅有的16名小学生,家庭条件都相当困难。

浙江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六名大学生从2015年8月份起到当地支教。支教团除了日常授课以外,还积极在当地开展一系列的“爱心公益行动”,例如为附近镇上的23名贫困学生寻找“一对一”资助人,积极组织社会募捐,为当地孩子争取到“爱心午餐”等。他们还组织了理工学子和山区孩子的视频连线,既让山区孩子们认识大学,又让青年大学生了解基层、了解西部。

乘着五一小长假,支教团的青年教师们有了一个更大胆的举动,带着孩子们游学浙江高校,看看外面的世界。

“这些小学生之前从没有走出过大山,这是他们第一次坐火车”。研究生支教团团长方翔说。

来到杭州的第一天,方翔首先带孩子们参观了钱江新城、杭州图书馆等地。孩子们坐上了便捷的地铁,看到了大城市里的高楼林立,还品尝了一把洋快餐。不过从未吃过汉堡的孩子对这股“新鲜的怪味道”不太满意,撅着嘴说:“这东西还没我们四川菜好吃呢。”

之后的几天,支教团的三名青年大学生还将带孩子们参观学校图书馆,参加社团活动,在学校五四青年节表彰大会上和合唱团的哥哥姐姐们一起表演节目。他们期待,这次体验能够让大山里的孩子们收获一个美好的假期,也为孩子们日后努力学习增添动力。

5月6日游学活动结束后,支教团成员将带着孩子们坐火车回到熟悉的大山,并继续为山里的孩子们带去一些改变。

“青年人深入基层,在祖国最需要我们的地方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我们的光荣使命。我们的力量很小,但我愿尽己所能,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浙江理工大学的支教团成员,正在以他们的实际行动,向五四青年节献礼。(石丛珊、章胭胭)

中新社:理工支教团带领西部山区小学生游学浙江

中新浙江网5月3日电(记者 谢盼盼 通讯员 石丛珊 章胭胭)五四青年节前夕,浙江理工大学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六名来自四川贫困山区的孩子。

这六名孩子是四川省乐山市金口河区鲤鱼浩小学的学生。金口河区是省级贫困县,全校仅有的16名小学生,家庭条件都相当困难。

浙江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六名大学生从2015年8月份起到当地支教。支教团除了日常授课以外,还积极在当地开展一系列的“爱心公益行动”,例如为附近镇上的23名贫困学生寻找“一对一”资助人,积极组织社会募捐,为当地孩子争取到“爱心午餐”等。他们还组织了理工学子和山区孩子的视频连线,既让山区孩子们认识大学,又让青年大学生了解基层、了解西部。

乘着五一小长假,支教团的青年教师们有了一个更大胆的举动,带着孩子们游学浙江高校,看看外面的世界。

“这些小学生之前从没有走出过大山,这是他们第一次坐火车”。研究生支教团团长方翔说。

来到杭州的第一天,方翔首先带孩子们参观了钱江新城、杭州图书馆等地。孩子们坐上了便捷的地铁,看到了大城市里的高楼林立,还品尝了一把洋快餐。不过从未吃过汉堡的孩子对这股“新鲜的怪味道”不太满意,撅着嘴说:“这东西还没我们四川菜好吃呢。”

之后的几天,支教团的三名青年大学生还将带孩子们参观学校图书馆,参加社团活动,在学校五四青年节表彰大会上和合唱团的哥哥姐姐们一起表演节目。他们期待,这次体验能够让大山里的孩子们收获一个美好的假期,也为孩子们日后努力学习增添动力。

5月6日游学活动结束后,支教团成员将带着孩子们坐火车回到熟悉的大山,并继续为山里的孩子们带去一些改变。

“青年人深入基层,在祖国最需要我们的地方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我们的光荣使命。我们的力量很小,但我愿尽己所能,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浙江理工大学的支教团成员,正在以他们的实际行动,向五四青年节献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