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理工

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 >> 媒体理工 >> 正文

《人民日报》、浙江新闻、《钱江晚报》、浙江卫视、【学习强国】报道我校学生全振潭获评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

发布时间:2021-05-08 作者与来源: 《人民日报》 浏览次数:

5月4日,《人民日报》用四个整版刊登了100名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优秀代表和100名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优秀代表名录。其中,我校学生全振潭名列其中。《人民日报》、浙江新闻、《钱江晚报》、浙江卫视、【学习强国】相关报道如下:


《人民日报》: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录

undefined


浙江新闻:优秀!4名浙江大学生登上《人民日报》,他们凭啥获得国家奖学金

全振潭

浙江理工大学

图片

浙江理工大学机械与自动控制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17级学生,中共党员。曾获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三等奖、浙江省大学生机械设计竞赛一等奖等奖项。

兼具温度与深度,他想做这样的机器人研究者

考核第一保研清华,荣获国家奖学金省级特别推荐资格、校长特别奖,被评为十佳大学生等,2020年可谓全振潭“大满贯”的一年。谁曾料,四年前的他曾怀蓝天梦,是全区唯一通过空军飞行员招募身体、心理选拔的同学。然而,身体抱恙的母亲、对机器人未了的热情,让他最终选择退出。

“祖国终将选择选择祖国的人”是一句写在招飞纪念手册首页的话,在浙理的四年,它激励着全振潭将强国之志投入到科研之中,朝着成为兼具温度与深度的机器人研究者的目标迈进。

乐高少年的热爱与坚持

和许多同龄人一样,全振潭对乐高搭建非常着迷,一玩便是十年。十年间,从传统的乐高积木,到自主设计编程的乐高机器人,一次次的设计、拼合、组装,带给他从零到一的成就感,也形成了他对机器人的浓厚兴趣。

兴趣或许是最好的老师,但努力和坚持才是全振潭在科研路上最大的底气。

全振潭高中的机器人社在一间并不宽敞的教室里,地上铺设着木板做的机器人路线图,桌面被放着各式配件的收纳盒所占据,一面黑板写着“态度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为使比赛中的模型更为精巧、编程的普适性更强,他几乎在这里度过了所有的课外时光。大一时,全振潭进入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李秦川教授的机器人团队,约180平米的实验室里,他开始有自己的工位,每天除了上课,大部分时间都“驻扎”在实验室里——学习经典理论,了解前沿技术,从参与制作三轴并联机构模型,到独立自主完成八自由度四足机器人。

大二下学期,全振潭有一段焦灼的日子。四个时间线大致重合的竞赛,日益临近的雅思考试,期间他还作为学生代表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部参加学术会议。“我都忘了在实验室里睡了几个晚上。只记得趴在桌子上太久,醒来的时候手都发麻了,脚也有点抽筋。”他现在回想,那阵酸麻感还是非常清晰。“但我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只有坚持到最后,才能得到应有的结果。”

科学的方法为努力和坚持提供正反馈。高中备赛时,一个个技术难题的浮现让全振潭强烈地感觉到所学知识的局限,意识到要以“精深学习”为原则,“一般我在实验室主线任务就是学习经典理论工具,经得住时间检验的东西真的都是大宝贝。”而体系化是实现“精深学习”的方法,他注重构建新旧知识的联系,用旧知识解释新知识,当无法自主构建联系时,便通过翻阅论文、书籍获得帮助。

全振潭还将体系化运用到多学科交错学习之中。“做机器人最终目标是做出像人一样的机器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来自不同学科的知识。”大学以来,在各式竞赛中,他遍历机械、控制、电路、视觉等知识领域。对不同的课程,他保持开放心态,汲取各学科的“养分”,即使是与专业相距甚远的思政课也听得津津有味。他关注国家最新政策,结合人口老龄化背景与现实观察,和团队一起设计出改善老年生活问题的“一种具有提升装置的坐便辅助器”。

失败是科研的常态,对此,全振潭有一套自己的哲学——不把失败当失败,而当做是迭代。第一次失败后,后面每一次的尝试其实都可以借鉴前面的经验进行矫正。这一观念源自他高一准备机器人竞赛时所学的PID算法,“PID控制消除偏差综合考虑了现在(P),过去(I)和未来(D),就像一个有经验的控制领域专家。”

“搞笑”领队的责任与担当

科学研究绝不是一场独角戏,博大精深的机器人研究更离不开团队的支撑。高中的机器人竞赛经历,让全振潭收获了毕生难忘的回忆与弥足珍贵的友谊。“大家为了自己的兴趣,抱着对未知事物的好奇,朝着同一个目标共同奋斗的感觉给了我很大的动力。”在最煎熬的大二下学期,也是队友间的相互鼓励,让他得以鼓足干劲,处理好各个项目。

全振潭自称“搞笑型”领队,学弟学妹们亲昵地称他作“老全”。谈到团队成员间是否会产生矛盾时,他摇了摇头,“当出现困难时,我们更多是集中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把问题转移到成员身上。比起去指责某个成员做的不好,我更倾向于用实际行动去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

2019年底,全振潭组建了浙理钱塘蛟机器人战队,计划带队参加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但疫情汹涌而至,整整5个月,团队成员只能通过线上交流推动项目进程。在全振潭的统筹安排下,团队分为机械、视觉、电控三个小组有序地开展着实物制作前的准备工作。为提高成员在家中的工作效率,他组织团队开展每周一次的工作复盘。“我们复盘内容不限于项目,包括学习了哪方面的知识、看了什么书等,比如很多学弟都汇报自己在复习四级。”团队成员季文茜回忆道,“老全不仅对我们在项目遇到的技术问题进行指导,还常和我们讨论怎样去做好未来规划等。”

从初中到大学,一直担任团支书的全振潭,似乎被赋予一种引领集体的使命感。他组织X-idea系列团建活动,引导大家在专业领域进行头脑风暴,进行从零到一的创新。在他的带动下,团支部成员科研参与率达100%,所在团支部被评为浙江省“千强团支部”。

2020年的下半年,全振潭进行了十余场的宣讲,真诚地分享自己的学习、科研经历。面对学弟、学妹们提出的问题,他都尽可能地结合自身经历细致解答。比起是学长,他更像朋友,回复的文字颇为风趣。在一次回复中,为了鼓励学弟通过广泛尝试去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他写到:“学校就像个动物园,同学有的是大象,有的是猴子,还有小猫小狗,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特长,但早期的考试更像是考爬树,大象爬树当然是不行的咯,如果你是兔子,应该在跑道上发挥出自己的能量。”

行旅间的考察与反思

高考结束后,全振潭和朋友们一起去考察了全国最贫穷和最富裕的地区,两种极端景象让这群年轻人陷入沉思。自此,“是什么导致这片土地呈现这样的风貌”是全振潭每到一个新的地方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大学四年,他曾前往全国12个省份,游历了30余所国内知名院校,获学校全额资助赴新加坡、美国访学。他在一次次学术交流中提升科研素养,也在一段段旅途中拓宽对世界的理解。

去年夏天,他来到广东深圳,参与“2020全球青年人才研修班”活动。研修班筛选条件十分严格,三轮选拔,最终只录取了37人,仅3名为本科生。五天半的研修,课程满满,早上七点开始晨练,晚上十点可能还在上课,为完成当天的作业甚至要熬夜到凌晨两三点。全振潭和不同背景的同学一起,开展头脑风暴,构建各式新奇的想法,并最终形成完整的项目企划。

机器人是冰冷的,机器人研究者却是充满温度的。全振潭看到从北京连夜赶来的老师,活动结束后又匆匆返回;也目睹凤凰卫视的于盈老师作为助教,全程陪伴引导他们的讨论直至深夜。“合影时郑院士还在问我们几个他的ppt讲得怎么样,提及他准备到凌晨2点多。这些细节流露着用心与重视,让我们这些还在探索的年轻人很难不被感动。”

四年努力付出终迎来硕果累累。在推免夏令营中,全振潭获得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11所“双一流”高校的录取资格。2020年的下半年,各类奖项更是纷至沓来。这些“甜美的果实”固然让全振潭感到欣喜,但他并没有沉溺其中。所有评选结束后,他又回到了实验室,前不久还在为他的项目熬夜赶工。每周一到两次的五公里长跑是全振潭多年的习惯,不仅能释放压力,还是对耐力的考验,这也是科研工作者所要面对的——一切鲜花与掌声的背后往往是数年乃至数十年的冷板凳,和一颗颗滚烫的对国家、对科研的赤诚初心。



《钱江晚报》:玩乐高10年,他成了机器人研究者

和许多同龄人一样,全振潭对乐高搭建非常着迷,一玩便是十年。传统的乐高积木,让他对机器人产生浓厚兴趣。

大一时,全振潭进入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李秦川教授的机器人团队,约180平米的实验室里,他开始有自己的工位,每天除了上课,大部分时间都在实验室里。

“做机器人最终目标是做出像人一样的机器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来自不同学科的知识。”在各式竞赛中,他历经机械、控制、电路、视觉等知识领域。对不同的课程,他保持开放心态,汲取各学科的“养分”,即使是与专业相距甚远的思政课也听得津津有味。他关注国家最新政策,结合人口老龄化背景与现实观察,和团队一起设计出改善老年生活问题的“一种具有提升装置的坐便辅助器”。

全振潭自称“搞笑型”领队,学弟学妹们亲昵地称他作“老全”。2019年底,全振潭组建了浙理钱塘蛟机器人战队,计划带队参加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但疫情汹涌而至,整整5个月,团队成员只能通过线上交流推动项目进程。为提高成员在家中的工作效率,他组织团队开展每周一次的工作复盘。团队成员季文茜回忆:“老全不仅对我们在项目中遇到的技术问题进行指导,还常和我们讨论怎样去做好未来规划等。”

四年努力付出终迎来硕果累累。在推免夏令营中,全振潭获得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11所“双一流”高校的录取资格。但他并没有沉溺其中,所有评选结束后,他又回到了实验室。每周一到两次的五公里长跑是全振潭多年的习惯,这也是科研工作者所要面对的——一切鲜花与掌声的背后往往是数年乃至数十年的冷板凳,和一颗颗滚烫的对国家、对科研的赤诚之心。


浙江卫视:全振潭 甘雨露:探索“智造之梦”


学习强国】:云助学丨学子风采·浙江理工大学全振潭:

做兼具温度与深度的机器人研究者

21DF6

全振潭

考核第一保研清华,荣获国家奖学金省级特别推荐资格、校长特别奖,被评为十佳大学生……2020年可谓全振潭“大满贯”的一年。

和许多同龄人一样,全振潭对乐高搭建非常着迷,一玩便是十年。十年间,从传统的乐高积木,到自主设计编程的乐高机器人,一次次的设计、拼合、组装,带给他从零到一的成就感,也形成了他对机器人的浓厚兴趣。

兴趣或许是最好的老师,但努力和坚持才是全振潭在科研路上最大的底气。

大一时,全振潭进入了“2015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李秦川教授的机器人团队。每天除了上课,他大部分时间都“驻扎”在实验室里,学习经典理论、了解前沿技术。

科学的方法为努力和坚持提供了正面反馈。面对技术难题,全振潭强烈地感觉到所学知识的局限,意识到要以“精深学习”为原则,注重构建新旧知识的联系,用旧知识解释新知识,当无法自主构建联系时,便通过翻阅论文、书籍获得帮助。

13390

全振潭和他的团队

2019年底,全振潭组建了浙理钱塘蛟机器人战队,计划带队参加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但因为疫情,团队成员只能通过线上交流来推动项目进程。在全振潭的统筹安排下,团队分为机械、视觉、电控三个小组有序开展实物制作前的准备工作。为提高成员在家中的工作效率,他还组织团队开展每周一次的工作复盘。

“机器科研之星”全振潭

四年努力付出终迎来硕果累累。在推免夏令营中,全振潭获得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11所“双一流”高校的录取资格。2020年的下半年,各类奖项更是纷至沓来。这些“甜美的果实”固然让全振潭感到欣喜,但他并没有沉溺其中。所有评选结束后,他又回到了实验室,为项目熬夜赶工。每周一到两次的五公里长跑是全振潭多年的习惯,不仅能释放压力,还是对耐力的考验。

虽然他没有以军事飞行员的身份守卫祖国的蓝天,但是他依然像一名军人一般,扛得了重活,打得了硬仗,担得了重任,在努力成为一名国家需要且承担得起责任的科研工作者的路上砥砺前行,为祖国贡献出自己应有的力量!


新闻来源网址:

《人民日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1-05/04/nbs.D110000renmrb_05.htm

浙江新闻:https://zj.zjol.com.cn/news.html?id=1661191

《钱江晚报》:http://qjwb.thehour.cn/html/2021-05/07/node_86.htm

浙江卫视:http://wap.cztv.com/tv/2958/1245023.html

【学习强国】: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3818364407689259355&source=share&cdn=https%3A%2F%2Fregion-zhejiang-resource&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share_to=wx_single&study_share_enable=1&study_comment_disable=1&ptype=0&item_id=13818364407689259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