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训】
厚德致远 博学敦行
【校训解读】
“厚德”,犹言大德,引自“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借指人事,是谓厚德育人。德,乃立身之本。《论语·述而》“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一直高度重视德育,将其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
“致远”,谓人的志向远大,才干卓越,能担负重任而行于远方。引自诸葛亮的《戒子篇》:“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博学”,意指广泛地学习,通今博古,学识渊博。引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敦行”,犹言笃行,意指切实履行,专心实行。引自上博楚竹书《从政(甲篇)》中的“敦行不倦,持善不厌”。又《逸周书·小明武》:“敦行王法。”《荀子·儒效》:“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此语要求在实践中运用知识,施展才华,做到知行合一。
校训从“德、志、学、行”四个方面对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内涵进行了阐述,要求师生重视道德修养,树立远大志向,勤奋学习,博采众长,淳厚朴实,身体力行。
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市。学校前身——蚕学馆,是杭州知府林启为实现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宏愿于1897年创办的,是我国最早创办的新学教育机构之一。学校不断开拓进取,绘就了新的历史篇章。学校195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64年由国务院定名为浙江丝绸工学院,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浙江工程学院。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浙江理工大学。200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获得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2017年,学校入选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
浙江理工大学图书馆
浙江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理、工、文、经、管、法、艺术、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2281人,其中具有正高职称297人,副高职称644人。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7个,省重点文化创新团队1个,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5个、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3个;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发达国家院士2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讲座教授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8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四青”人才1人;省特级专家4人,省“万人计划”杰出人才3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7人、教学名师1人、青年拔尖人才4人,省高校“钱江学者”特聘教授11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9人,省教学名师6人,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人员(含重点资助)2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26人;聘请了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和金沙学者。
学校着力提升科技创新力,在众多领域完成了一系列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和国家、省部基金科研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8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鲁迅文学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项,近五年获得省部级奖励176项。科技工作综合指标一直稳居浙江省属高校前列。
浙江理工大学鸟瞰图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已与44个国家和地区的148所教育、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毛里求斯大学、苏里南大学共建2所孔子学院,留学生教育迅速发展。有着123年办学历史的浙江理工大学,将继续秉承“求知求实、创新创业”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求是笃实”的校风,在新时代抢抓新机遇,勇担新使命,为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新闻来源网址: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6573883098510661312&source=share&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share_to=wx_single&study_share_enable=1&study_comment_disable=1&ptype=0&item_id=657388309851066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