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理工

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 >> 媒体理工 >> 正文

《杭州日报》、浙江新闻、杭+新闻报道我校师生赴湖州长兴送文化下乡

发布时间:2020-01-06 作者与来源:《杭州日报》、浙江新闻、杭+新闻  浏览次数:

1月6日,《杭州日报》、浙江新闻、杭+新闻报道了我校师生赴湖州长兴送文化下乡。

原文如下:

杭州日报:80米巨型墙绘讲述红色历史 大学与革命老区共建基地 让红村更“红火”

通讯员 石丛珊 张若娴 记者 方秀芬  悠远的竹笛、灵动的古琴、精湛的茶艺……近日,浙江理工大学大学生艺术团为长兴水口乡村民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演出。演出现场,师生还为村民书写春联,同时展出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漫画和廉政漫画。

在红村礼堂外墙,一幅长10米、高3米的墙绘作品很显眼。该墙绘以“新四军在长兴”为主题,从长兴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出发,以时间顺序描绘了粟裕、王必成、吴咏湘、江渭清等革命将领在当地带领新四军奋勇抗击日寇的英雄事迹,其中穿插了大量的地理、历史背景以及战略图。

墙绘作品是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八名师生,花费了两天两夜完成的。前期,浙理大美术系专业教师李番帆带上工作室学生来到长兴,提前规划了下学期课程《公共空间插画》。“经过充分调研学习、挖掘长兴的红色故事,我们创作了第一幅课程作品‘吹响号角’,今后还将继续创作九幅作品,穿插‘战略地图’‘革命燎原’等篇章,并以‘胜利欢歌’结尾,这些构思就来源于课程探讨与思想学习。”李番帆说。接下来,同学们将结合《公共空间插画》课程思政内容和社会实践继续创作和完善,最终形成一幅总长近80米的巨型墙绘作品。

当天,浙江理工大学、长兴县双方有关部门签约共建浙江现代革命历史文化研究基地、社会实践基地以及艺术创作与写生基地等。这批基地的诞生,既是该校开辟实践育人的新阵地,也是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新农村乡风建设的有力举措。浙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吴锋民表示,开展基地共建,是学校服务地方、参与社会建设的一件好事,更是学校文化育人、实践育人不断发展的一件喜事,能让师生有更多机会感悟历史、传承文化、体验社情,“希望今后加强合作、积极探索、充分挖掘革命历史文化蕴涵的宝贵精神价值,强化革命历史文化的资政育人功能,为推动现代文化建设和文化强省作出更积极的贡献。”

据了解,目前浙江理工大学拥有全国首个红色文化研究硕士二级学科点,成立了全国高校首家红色文化讲习馆,并以研究中心、实践基地为支撑,形成了关于革命精神弘扬与传播、红色文化研究与实践的特色和品牌。

新闻来源网址:https://hzdaily.hangzhou.com.cn/hzrb/2020/01/08/article_detail_1_20200108A099.html

浙江新闻:长兴:画墙绘写春联 大学生新年红红火火下乡村

1月5日,浙江理工大学的师生们为湖州长兴“江南红村”的村民们送去了一份冬日里的温暖,也让”红村”更红红火火。

在红村礼堂外墙,来自浙理工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同学们花了两天两夜时间,创作了一幅长达10米,高3米的墙绘作品。作品以“新四军在长兴”为主题,从长兴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出发,以时间顺序描绘了粟裕、王必成、吴咏湘、江渭清等革命将领在当地带领新四军奋勇抗击日寇的英雄事迹。接下来,同学们还将结合《公共空间插画》课程思政和社会实践继续进行创作和完善,最终形成一幅总长近80米的巨型墙绘作品。

据了解,活动现场不仅有精彩纷呈的演出,当天,浙江理工大学、长兴县双方有关部门还签约共建浙江现代革命历史文化研究基地、社会实践基地以及艺术创作与写生基地等合作协议。基地的诞生,既是浙江理工大学开辟实践育人的新阵地,也是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新农村乡风建设的有力举措。

001.jpg

学生们正在创作“新四军在长兴”主题墙绘

4.JPG

2.jpg

浙江理工大学师生还在现场为村民们书写春、画年画。

003.jpg

现场还展出新中国成立70周年漫画、廉政漫画共计50多幅。

新闻来源网址:https://zj.zjol.com.cn/news.html?id=1359241

         https://zj.zjol.com.cn/video.html?id=1359809


杭+新闻 80米巨型墙绘讲述历史故事,浙理工师生让红村更“红火”

通讯员石丛珊张若娴 记者方秀芬

冬日,凌冽的寒风有些刺骨,尽管大衣裹身,依然寒战频打,不过,长兴“江南红村”洋溢着喜庆的气息,每个人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堪比过年,今天,来自浙江理工大学的师生为村民们送来一场饕餮的精神盛宴。

师生创作巨型墙绘 专业课巧妙融入思政元素

在红村礼堂外墙,一幅长达10米,高3米的墙绘作品,显得扎眼。这也许是“江南红村”的又一网红打卡点。

作品以“新四军在长兴”为主题,从长兴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出发,以时间顺序描绘了粟裕、王必成、吴咏湘、江渭清等革命将领在当地带领新四军奋勇抗击日寇的英雄事迹,其中穿插了大量的地理、历史背景、战略图。

这副作品是浙理工艺术与设计学院的8名师生发挥特长,花费两天两夜而完成的。“天亮一直画到天黑,下雨也没能阻止我们创作。”该校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学生戴明烨说,尽管下雨,同学们披着雨衣继续创作。

接下来,同学们还将结合《公共空间插画》课程思政和社会实践继续进行创作和完善,最终形成一幅总长近80米的巨型墙绘作品。

“我在高等教育的育人第一线,深切感受到艺术教育的精神力量,尤其是当下,课程思政正以前所未有的巨大推力在深刻改变教与学的逻辑与效率。”浙江理工大学美术系专业教师李番帆说,这次来长兴,我带了工作室的一些学生,我们提前规划了下学期的课程——《公共空间插画》,我们经过充分调研学习、挖掘了长兴的红色故事,并在江南红村创作了第一幅课程作品“吹响号角”,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创作九幅作品,将穿插“新四将领”、“战略地图”、“革命燎原”、“向前进军”、“征程激战”、“冲锋”等篇章,并以“胜利欢歌”结尾,这些构思就来源于课程探讨与思想学习,我们都深受教益。

共建历史文化研究基地

开辟实践育人的新阵地悠远的竹笛、灵动的古琴、实力的唱功、曼妙的舞姿、精湛的茶艺……当天,来自学校大学生艺术团的同学们也为水口乡村民们带去了歌曲、民乐演奏、茶艺、舞蹈等丰富多彩的节目。现场气氛热烈,村民们的掌声、喝彩声不绝于耳。

浙江理工大学师生还在现场为村民们书写春联,并展出新中国成立70周年漫画、廉政漫画共计50多幅。

不止这些,当天,浙江理工大学、长兴县双方有关部门签约共建浙江现代革命历史文化研究基地、社会实践基地以及艺术创作与写生基地等合作协议。这批基地的诞生,既是浙江理工大学开辟实践育人的新阵地,也是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新农村乡风建设的有力举措。

浙江理工大学历来重视对革命历史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多部门协同推进,积极搭建平台、不断拓展资源,在红色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目前,学校拥有全国首个红色文化研究硕士二级学科点,成立了全国高校首家红色文化讲习馆,并以研究中心、实践基地为支撑,形成了关于革命精神弘扬与传播、红色文化研究与实践的特色和品牌。

 

浙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吴锋民表示,开展基地共建,是学校服务地方、参与社会建设的一件好事,更是学校文化育人、实践育人不断发展的一件喜事,能够让师生有更多机会感悟历史、传承文化、体验社情。希望今后学校与地方的合作共建中,基地能够加强合作、积极探索、充分挖掘革命历史文化蕴涵的宝贵精神价值,强化革命历史文化的资政育人功能,为推动现代文化建设和文化强省作出更积极的贡献。

新闻来源网址:http://apiv4.cst123.cn/cst/news/shareDetail?id=398566367470551040&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