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理工

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 >> 媒体理工 >> 正文

《钱塘新区报》报道我校新生开学

发布时间:2019-09-04 作者与来源:《钱塘新区报》  浏览次数:

9月4日,《钱塘新区报》报道了我校新生开学。

原文如下:

新区新生 未来已来

记者 苗露 董科娜 郁佳炜 李均晓 通讯员 汪峰易 程振伟 石丛珊 4月,钱塘新区正式挂牌成立,新的建设目标,新的格局规划,新的使命担当,一切都是那么充满生机。

一晃眼,5个月过去了,第一批真正意义上属于钱塘新区的高校新生们,怀揣着激动与憧憬踏上求学之旅,他们是如此神采奕奕,如此朝气蓬勃。

如果说,钱塘新区是一片沃土,这些可爱的新生们,便是即将破土而出的嫩芽,蕴含着无尽的坚韧与力量,正在蓄势待发。

新区新生,未来已来。愿你们不负韶华,绽放精彩。

新生的新区,新区的新生

超万名新生相聚新区大学城 有人漂洋过海

从8月31日到9月3日,钱塘新区陆续迎来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理工大学以及浙江财经大学的12816位本科新生,其中杭电新生4245人,理工4754人,浙财3817人。

有趣的是,三所学校的男女新生比例,加起来正好可以凑一个“平衡”。

据悉,本届杭电本科新生男女比例大致为5:2,在所有院系中,男女比例最和谐的是经济学院,近乎1:1,男生比例最高的是机械学院约15:1,女生比例最高的是外国语学院约11:4;而浙财则正好翻了个个儿,男生1309人,女生2508人,性别比例达到了3:7。至于浙江理工大学,今年又取得了新生男女比例接近1:1的好成绩,男生占比49.5%,女生占比50.5%,不愧是号称男女均分的综合性大学。

在年龄分布上,三所高校的新生中,“00后”的比例都达到了90%以上,说是“00后大军”的大本营,也不为过。另外,尽管还是浙江本地的学生居多,但三所高校内都不乏千里迢迢前来求学的莘莘学子。据说,杭电这次共招收来自五大洲32个国家的语言生、专业交换生和不同专业的本硕博外国留学生共560人;理工新生中,则有需要跨越4159公里从新疆喀什疏附县来报到的。

“我在家门口读大学 和新区共成长”

屈陈媛是地地道道的“钱塘新区人”,也是浙江财经大学19级财会7班的新生。她初中就读于文海中学,高中学业在杭州第四中学完成,高考取得了634分的成绩,并将浙江财经大学选为可行志愿的第一志愿。“这座城市吸引力高,财经大学又是非常优秀的大学。对我来说,学校离家也近,以后会很便利。”

说近的确近,一家人驾车送学,20分钟的车程便到了学校。夏末的财经大学绿意盎然,一路都是熟悉的,但一切又都是崭新的。大学同学来自天南海北,几句破冰交流下来,屈陈媛“在家门口上大学”成了不少新同学、新朋友羡慕的重点。

“儿行千里母担忧”,谈起女儿刚刚开启的新历程,屈陈媛的妈妈自豪又开心:“学校是好学校,专业也是好专业,更重要的是离家近,对我来说是好事,对她来说我想也是好事。”想到女儿以后每周都可以回家,在校期间有什么需要的,做父母的开着车就能见面,屈妈妈连声说放心。“我们也知道钱塘新区成立,以后这里还会有大发展,对我们一家子来说都是好事。”

新区刚成立那会儿,屈陈媛正在高三紧张的备考阶段,但同学和家长都在茶余饭后提到了这件“身边事”。“以后快递的收货地址要改啦!”现在回忆起来,屈陈媛对新区成立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件事,“接下来,我大概会在这里体验到更多新区成立带来的新变化,很期待。”

尽管四年的大学生活刚刚开始,屈陈媛对自己的未来也有了小规划。“在大学生活中也还是要努力学习,毕业后我留在杭州的可能性应该是挺大的。”屈陈媛笑着说,“和新区一起加油成长嘛!我想,几年后这里一定会发展得更好,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市民的生活会更加便利,交通出行也会更方便。”

“原来这里叫钱塘新区,大气!”

陈宁宁是今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大一新生,他和父亲乘坐飞机跨越大半个中国,从宁夏来到杭州,匆匆浏览过城市的景色,第二天就来报到了。

“新区绿化很好,空气也清新,而且很热闹,不过总在下雨。”陈宁宁说,这里和家乡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气候和城市环境,他印象里的江南就是这个样子,和干旱且季节分明的家乡大不相同。

陈宁宁的专业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学校是和家人一起选的。父亲说,儿子喜欢也擅长捣鼓机械,这次儿子是第一次来,但他本人曾在6年前来过杭州,当时这片还不是钱塘新区,而是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那时比变化太大了。”

“如果毕业能找到合适的工作,我还是希望能够留在这里。”自下飞机时开始,陈宁宁就留意到许多地方都标注着钱塘新区的字样,原先他只知道学校在杭州,却没听说过钱塘新区。这次怀揣着梦想和未来的期望入学,陈宁宁说自己有初步落户的打算,尤其当他听说新区有发达的智能制造产业非常契合他的专业时,小伙子的眼睛都亮了起来。

“我们是从南昌过来的,儿子考上这里的建工专业,全家正好一起过来看看。”浙江理工大学正门门口,来自江西的赵先生歪着脑袋夹着雨伞,翻着手机里托人照的合照,不甚满意地抿了抿嘴。见记者上前,赶忙开口,“小姑娘,你能再帮我们一家照一张吗?要把门口‘浙江理工大学’都照进去的那种。”

在帮忙拍照的过程中,赵先生儿子小赵不由分说地聊起了路上见闻。

“来这边的车上,就有人告诉我说,这里以前叫下沙,现在是钱塘新区了,听起来很气派。”小赵告诉记者,未来想成为一名建筑设计师,大学的五年时间,他会努力学习,结交志同道合的伙伴,提高专业技能。“如果有机会的话,想试着留下来,听说新区很受重视,发展的机会应该不少。”

这头赵家父子刚结束合影,另一边的李怡母女也开始找寻合适的角度。自从知道女儿考上浙江理工大学的外国语学院,从未来过杭州的母亲周芳就决定陪女儿走这一趟。

“我们火车过来的,要走一天一夜呢!”虽说如此,周芳的脸上却看不出任何疲惫,满满的都是自豪。

性格内向的李怡说,自己从前就喜欢外语,以后如果留在杭州,可以试着从事翻译的工作;如果回老家,就想去当教师。“不过,未来还这么远,我要慢慢想,就像新区一样,慢慢探索发展的路

广袤的新区,广袤的舞台

手机刷完脸,直接去寝室

智能系统帮助杭电新生自助报到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一位教师说,“今年的新生报到没有往年那样热闹了。”天气或许是一个原因,但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今年的杭电新生可以在手机上刷脸完成报到。

小郭是计算机学院的新生,在来校报到之前,她就收到了学校的通知提醒下载一款叫“易班”APP软件。报到这天下着雨,带着大堆行李去体育场登记报到实在不便,家里人说着先把东西放到寝室,再去报到,但领取寝室的钥匙需要报到证啊,这时自助报到就帮上忙了。

找个暂时避雨的地方,小郭打开下载好的“易班”APP软件,登入账号后显示迎新系统,她按顺序登记后确认报到,然后进入人脸识别录制,把摄像头对着脸,动几下,很快系统就提示完成报到,一张电子报到证出现在手机里,里面还提示她要入住的寝室楼,房间号以及床号。

安全和便利是这套系统的优势所在,后台处理以及绑带公安系统能够保证验证的安全性,而且还不会出现人工疏漏;以图书馆为中心两千米内都可以进行刷脸识别,换而言之,新生可以在校园的任何角落完成报到。

据悉,这套刷脸自助报到的系统是杭电学生团队在暑假开发的,传统的报到得到点进行各种手续办理,初来乍到,大包小包,运气不好光排队都得花上几小时。“我们比较了一下,即使不排队,一般的新生报到一个人要花十几分钟,但用刷脸的自主报到系统,半分钟就解决了。”杭电的一位教师说。

新区,新生,新科技,一切看起来都是新的。

传递馨香 杭电的519寝室有了名字

29号楼,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这栋学生公寓过去只是以普通的编号命名,但在9月1日新生报到的这天,它有了“温馨苑”这个杭电宿舍楼中独一无二的名字,而这栋公寓的519寝室也在这天被授牌“温馨小屋”。

杭电519寝室在两个月前曾被浙江卫视、浙江日报、澎湃新闻、浙视频、都市快报、人民日报客户端等几十家媒体报道。7月正当毕业季,是学校后勤工作人员最忙碌的季节,宿管汤阿姨没有想到,在她推开519寝室门时,等待她的是窗明几净,纤尘不染的寝室,在房间的一张桌子上,一朵百合花插在可乐瓶里,还贴着一张纸条:“谢谢阿姨四年的照顾,519已经打扫干净啦!阿姨辛苦了!爱你!”

收拾寝室的是两名法学系大四女生陈春梅和袁明霞,她们花了3天时间彻底打扫了这住了几年的家。陈春梅还在她的床位下给学妹留了小礼物以及一封信:“离开这里时真的很舍不得,我们已经把它当成了自己的家,接下去的四年,会是你们人生中最温柔、最美好、最纯真的四年,好好珍惜吧~”

寝室很小,课堂很大,一份余香,弥漫整个校园,杭电希望把这份余香久久传递下去。学校征求同学教师的意见建议,在这开学第一天,对29号公寓楼以及519进行授牌,还邀请了故事的主角陈春梅和新入住的5位学妹交流。“原来还有这样的一个故事,”其中一位新生说,“希望我们能把这样的故事传承下去。”

“根儿叔”寄语“小鲜肉”:不轰轰烈烈就兢兢业业

一切都是新的,也意味着紧张而充实的大学生活才刚刚开始。除了爱心切切的家长们,老师们也对首批“新区新生”抱着殷切的希望,有位在迎新现场的老师就向记者表示,希望新生们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获评浙江省十大“我最喜爱的高校优秀思政课老师”、被学生亲切称为“根儿叔”的渠长根教授,特意通过本报祝福2019级“理工人”:生逢伟大的时代,要做伟大的事业。即使不能轰轰烈烈,也要兢兢业业,干出学习、生活和工作的精彩。

浙江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2019级新生辅导员胡卓文则在朋友圈里祝福道:“欢迎大家进入‘菜园’大家庭。历经了十二年寒窗苦读,带着师长亲朋的祝福和期待的你们将在zufe的校园里开启新生活。希望你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为祖国的强盛、人民的富裕、自身的未来,自觉肩负起历史的使命,做一个有崇高理想和高尚品格,能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人;做一个有决心、有恒心、有信心的人;做一个学识广博、视野开阔、勇于创新、敢于拼搏的未来人和世界人!财大欢迎你!”

新生的未来,新区的未来

“就地创业 原地取才”

学长选择留在新区

对于筴鈜文来说,在新区注册成立杭州禄达科技有限公司,不仅是一次创业尝试,也是一次“回归”。

筴鈜文于2016年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对于主修音乐的他来说,创办一家公司也是一次跨界。据了解,杭州禄达科技有限公司主营电商业务,目前主要基于各大平台以场景化、内容化的营销打开市场。“我们也在自己开发一款小程序,预计今年10月份就可以正式上线。”筴鈜文表示。

筴鈜文和他的团队是今年才刚刚搬到新区的。“在新区有亲切感呗,毕竟在这里生活了四年。”筴鈜文表示,最吸引他回到新区的要素,就是这里的人才资源。“在原公司,可能一天来面试的求职者只有1、2个,但是搬到新区来之后,每天都能有十几个。”筴鈜文说道,而且因为大部分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有活力、有想法,更重要的是他们愿意沉下心去做事,用筴鈜文的话来说,就是“这里的人‘靠谱’”。

不仅有选择回到新区创业的,更有选择在新区招募人才的。“今年我们公司招募了240余人,其中也有不少来自新区高校的毕业生。”据士兰集成人事相关负责人介绍,士兰集成当然不会错过新区的优质人才资源,在今年的校招中,一批来自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中国计量大学、浙江财经大学的人才被吸纳进公司。“在新区有很多好的企业,就业机会很多,发展前景好,很多同学也选择留下来。”一名应届毕业生表示。

高校为新区未来筑梦

新区有浙江省最大的大学城,人才和新区紧密相连,新生的未来,也是新区的未来。

钱塘新区作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以人才链、产业链、投资链、服务链为双创支撑,与14所高校联合建立额度1亿元的“大创天使基金”,支持早期创业项目。

新区全面推进区校战略协议签约,与浙大、浙工大以及区内杭电、工商、理工、计量、财经、传媒等本科高校的区校战略协议签约陆续开展。今年6月,新区与浙江工商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联手打造中国(杭州)跨境电商学院。

区内14所高校及其广大校友是新区独特的宝贵资源,近期,新区将谋划打造“钱塘高校校友总部联盟”,以及由浙江工商大学牵头,浙江理工大学、中国计量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选派优秀教师组建浙江高校产学研联盟钱塘中心,将区内丰富的高校资源尤其是校友资源转化为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新闻来源网址:http://qtxqb.qtxqnews.cn/html/2019-09/04/content_4_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