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理工

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 >> 媒体理工 >> 正文

《青年时报》采访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沈荣根谈大学生心理健康

发布时间:2019-05-26 作者与来源:《青年时报》  浏览次数:

5月26日,《青年时报》采访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沈荣根谈大学生心理健康。


青年时报:杭州大学生能够直面心理健康吗

为了减少“看不见”的隐患对学生造成危害 高校花了不少心思

时报首席记者 纪含羽 通讯员 李彬 吴朵美

2年前,浙江大学医学院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着眼于大学生常见的各类心理问题,组建了包含12名高职称、高水平专家的大学生心理服务团队,开通了“大学生心理直通车”服务项目,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早期干预,希望大学生对自身的心理问题能从不重视、不愿说到关注起来、愿意直面。

2年后,情况怎么样了呢?记者对杭州部分高校进行了调查。

心理微课“接地气”

学生一期不落地追看

“请关注今晚的心理微课堂直播,张老师在线教你怎样辨别‘渣男’。”近日,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的女生朋友圈被一条推送点爆,同学们纷纷转发一堂“心理微课”的预告,辅导员张佳菲老师的微课——《教你怎样判断一个男生是不是“渣男”》。

自4月起,每周三、周日晚上9点,杭师大钱江学院的同学有了和以往不一样的活动内容: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戴上耳塞,观看心理微课直播,听自己熟悉的老师聊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

为了解决现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不一定敢直面的现状,杭师大钱江学院今年才搞起了这项创新教育项目。从当代大学生最关注的心理困惑为着手点,经过前期大量调研,结合学生的心理诉求,确定了12个跟学生密切相关的主题开出了“心理微课”系列直播。

事实证明,这种“你点单,我上课”的“菜单式”心理课程,颇受学生欢迎。

王炜建是个标准的理工男,平时很宅,课余喜欢上网,偶尔看看直播。自从这个学期的心理微课开播以来,他一期都没有落下,他说:“每一期内容的选择感觉都很贴近我们大学生的实际,比如父母总是‘强迫’我怎么办;如何识别‘渣男’;为什么有一颗减肥的心却控制不住吃的欲望;拿什么拯救你,我的选择困难症;以及带我们认识拖延症的真面目等。让我从心理学的角度更好地认识了自己以及身边的人和事,从中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正确打开方式。”

引导后学生能放开心态

遇事愿意主动寻求辅导

“近两三年里,每天都有同学主动来心理咨询室,感觉大家对于心理健康的意识有了明显提高。”浙江理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沈荣根说,他们有一支20多人组成的心理咨询队伍,每天都能接到学生的电话和微信预约。

记者了解到,浙江理工大学的心理咨询室每天下午和晚上固定时间对学生开放,有1到2个心理咨询师等待预约成功的同学,每个个案老师都会花上至少45分钟去引导学生。从咨询室里走出来的学生,神情也由先前的凝重变得轻松起来。

据学校心理咨询老师介绍,前来心理咨询的学生从大一到读研究生的都有,主要内容涉及学习、人际关系、就业压力等。

为了让这样面对面的心理咨询更易让学生接受,也为了让学生能够直面自己的心理问题,学校还开展大学生情商教育和心理情景剧大赛。学生演绎日常生活中心理冲突的产生、发展和解决的过程,将人文关怀、心理疏导以及处理人际关系技巧等要素借助戏剧表演和专家点评等生动地演绎出来。

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

减少“看不见”的危害影响

记者从浙江大学医学院精神卫生中心了解到,在校大学生中出现心理障碍倾向者的比例在30%~40%之间。其中,存在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大约占总数的10%,部分严重者不得不因此终止学业、休学或退学。“大学生心理直通车”的服务项目自启动以来,已开展了30多场大学生心理专题讲座,对300多名大学心理辅导教师进行“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早期识别、处理与相关法律问题”的专题培训和典型案例督导;直接指导、参与9所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普查工作,累计受益师生达6万多人;组织专家团队利用周末时间集中对量表筛查明显异常的800多名大学生进行专业MINI访谈,以进一步明确学生心理问题的性质及严重程度,并为存在严重心理障碍的113名大学生提供了快速方便的绿色就诊服务通道。

“为了更好地满足大学师生对心理服务的需求,我们专家团队成员每半月一次分别走进大学校园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提高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品质,大大减轻了学校应对学生各类心理危机的压力,对平安校园的创建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唐文新主任谈道,经过对大学生心理直通车服务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市七医院已经开创了一种“筛查+MINI访谈+干预+随访”的“医院+学校早期联合干预”新模式,并与在杭部分高校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新闻来源网址:http://hznews.hangzhou.com.cn/kejiao/content/2019-05/26/content_7200086_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