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理工

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 >> 媒体理工 >> 正文

浙江卫视、浙江新闻频道、杭州一套、《华盛顿天下周刊》、《杭州日报》、《浙江教育报》、中新网、浙江之声报道我校丝绸博物馆开馆

发布时间:2017-11-18 作者与来源:浙江卫视、浙江新闻频道、杭州一套、《杭州日报》、《浙江教育报》、中新网、浙江之声  浏览次数:
10月28日,值我校校庆120周年之际,我校丝绸博物馆正式开馆。浙江卫视、中新网、浙江新闻频道、杭州新闻综合频道、美国《华盛顿天下周刊》、《杭州日报》、《浙江教育报》、浙江之声(新蓝网)等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

原文如下:
浙江卫视:千针万线织就《富春山居图》 校园博物馆里看展

浙江新闻频道:全国首家高校丝绸博物馆在浙江理工大学开馆


新闻来源网址:http://tv.cztv.com/vplay/422361.html


杭州新闻综合频道:全国高校首家丝绸博物馆10月27日开馆 多数藏品来自社会捐赠

新闻来源网址:http://www.hoolo.tv/m/hoolo/tv/hzxw60.html

华盛顿天下周刊:
展示丝绸文明 传播丝路文化
中国首家高校丝绸博物馆开馆


10月28日,风和日丽,秋高气爽。这一天,是浙江理工大学双甲子大喜之日,横跨几代的校友们欢聚到一起。与此同时,浙江省博物馆大家庭中又添新成员——全国首个高校丝绸博物馆在浙江理工大学落成。

该馆不但是浙江理工大学助力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激励师生、凝聚校友、化育民众,传播丝绸文化,加强丝绸教育和创新丝绸科技的载体,还是浙江理工大学的校史馆,更是浙江省在加强优秀文化传承、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中取得的又一项成果,整个馆内的展品可以说集齐了浙江各大丝绸服装领域的大品牌:都锦生、凯喜雅、万事利、达利、红袖、东蒙……这些浙江人耳熟能详的名字,都出自浙江理工大学校友之手。

蚕学大府

丝绸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中国古代曾被称为“丝国”。丝绸更是浙江传统知名品牌,杭嘉湖自古称为“丝绸之府”。


杭州知府林启,在100多年前开办的三所学校,后来都成为延续至今的名校,百年流芳。它们分别是浙江大学的前身“求是书院”,浙江理工大学的前身“蚕学馆”,以及杭州高级中学和杭四中的前身“养正书塾”。

林启认为,“蚕丝为浙特产,而蚕业之兴衰,关系国计民生至大”。所以蚕学馆从创办时起,就被誉为“开全国蚕桑改良之先声”,受到清廷嘉奖。

“蚕学馆”是中国第一所农业学校,中国最早的新学教育机构之一,它开启了中国历史上近代蚕桑丝绸教育和人才培养帷幕,在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和丝绸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蚕学馆”影响甚大,早期的毕业生,各省闻讯争聘,在20多个省市从事蚕桑丝绸教育或生产科研工作,现在中国不少农业院校蚕桑(丝绸)专业都与蚕学馆有缘源。1908年,蚕学馆办学十年,因成绩卓著,被清政府御批升格为“高等蚕桑学堂”,被誉为“开全国蚕桑改良之先声”。

辛亥革命至解放前夕,因时局动乱,学校几度易名,数迁校址,风雨沧桑,历经磨难,先后沿用了“浙江公立蚕桑学校”、“浙江省立杭州(高级)蚕丝职业学校”等,但学校始终坚持办学。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先后改名“杭州纺织工业学校”、“浙江纺织专科学校”、“浙江丝绸工学院”等,但学校不忘初心和担当,丝绸学科专业,始终是学校办学的特色和灵魂,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人才,其中不少成为行业领军人物。

精品荟萃

丝绸,不仅仅是面料,还是一种艺术品,它可以承载文化的传播。在丝绸博物馆里,可以看到很多学子名家的精美丝绸作品。

据浙江理工大学丝博物馆馆长葛建纲介绍,展馆分为序厅、近代厅、现代厅、尾声四部分,突出“一条主线”——中国5000年丝绸历史文脉;包含三个特色:浙江“丝绸之府”特色、丝绸教育特色、丝绸科技特色;最大亮点为丝绸国礼。比如都锦生,1919年毕业于“浙江省甲等工业学校”,并留校任教,他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开拓创新,亲手织出了中国第一幅丝织风景画《九溪十八涧》。如今,茅家埠还有都锦生的故居。而在浙江理工大学的丝绸博物馆里,杭州都锦生实业有限公司把曾经在1926年美国费城世博会上惊艳亮相的织锦复制品,唐伯虎的《宫妃夜游图》,以及学校教授参与开发并由沙孟海题名的《春苑凝晖》捐赠了出来,让观众亲眼见证近代丝绸工艺达到过的高度。

时过境迁,不管“蚕学馆”名字怎么变,教学理念始终没变,从浙江丝绸工学院走出来的一批批企业家,一批批精英设计师,他们的作品成为国家领导人在正式场合赠送外国元首的“国礼”,从2008奥运到2016年的G20峰会,这些丝绸国礼不断刷新丝绸文化对人们的心灵冲击。

例如被誉为“国礼大师”的李加林教授,他是浙江丝绸工学院第一届丝绸品种专业79级的学生,他的团队在1998年拿出《清明上河图》,献礼改革开放20周年,这幅作品当年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隆重首发仪式,轰动丝绸、纺织界。

后来,李加林和他的团队在传统织锦工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计算机技术、数码仿真技术等高新技术,创造性地提出了“仿真彩色丝织技术理论”。传统彩色织锦只能织出10几种色彩,通过仿真彩色丝织技术,能够表现4500种色彩,彻底改变了世界各国沿用了100多年的丝织图像的表现方式。

2001年,世界上第一幅仿真彩色织锦画《富春山居图》诞生,从此以后,李加林的作品数度以最高规格的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和领导人。这其中包括波兰总统杜达夫妇像、美国小布什总统像,真丝织锦图书《孙子兵法》曾被作为国礼赠送给韩国前总统朴槿惠。而今,这些精品,都在浙江理工大学丝绸博物馆里看到。

该丝绸博物馆现有藏品一千余件(组),包括大量现代珍贵的丝绸国礼,譬如第一、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G20杭州峰会礼服,非遗传人大师作品,以及丝绸史料、手迹、品种、机械设备等。藏品绝大多数由学校离退休教师(及家属)、师生员工、校友和社会各界的捐赠,收纳最新的丝绸科研、教育、艺术创作成果,推进国内外馆际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展现中国丝绸
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百年学府深厚的人文底蕴,共同延续源远流长的丝绸文脉。

据悉,今年浙江理工大学还设立了“丝绸设计工程”专业,成为全国唯一设置这个专业的大学。

传承的窗口

传播丝绸文化、丝绸教育和丝绸科技创新是浙江理工大学丝绸博物馆建立的初衷。

浙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吴锋民表示,浙江理工大学丝绸博物馆承载着“浙理人”传承弘扬五千年中华丝绸文脉的梦想,凝聚着几代“浙理人”的夙愿。它不仅是一座丝绸文物宝库,也是一座高水平的艺术品展示厅,为世人了解中国五千年丝绸文化、浙江丝绸之府特殊地位,以及学校在丝绸教育、丝绸科技和丝绸文化上的特殊贡献增添了一个重要的窗口。

在理工大学丝绸博物馆里,还可以看到达利集团董事长、浙江理工大学校友林平先生以个人名义向母校捐赠了一台价值不菲的近代丝织机。同时,林平还向学校捐赠了33片各种规格的手工竹筘、120把各个时期的梭子等其它纺织工具。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浙江理工大学的校友赵丰说:“这个博物馆与中国丝绸博物馆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与学生、与专业结合最紧密,这些学生就是与‘当下’互动的载体,因此它不仅是一个学校的博物馆和行业的博物馆,还应该是一个时代的博物馆,学校更应该以传承、创新和传播最新知识为使命。”

浙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吴锋民表示,浙江理工大学丝绸博物馆承载着“浙理人”传承弘扬五千年中华丝绸文脉的梦想,凝聚着几代“浙理人”的夙愿。它不仅是一座丝绸文物宝库,也是一座高水平的艺术品展示厅,为世人了解中国五千年丝绸文化、浙江丝绸之府特殊地位,以及学校在丝绸教育、丝绸科技和丝绸文化上的特殊贡献增添了一个重要窗口。

“未来,浙江理工大学将不断吸纳最新的丝绸教育、科技、文创成果,并推进馆际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为再创中华丝绸文化辉煌作出积极贡献。”吴锋民说。(老道 报道)


杭州日报:全国首家高校丝绸博物馆开馆

未来浙江理工大学将倾力打造时尚产业人才

文/摄 通讯员 石丛姗 张昀蔚 高彦然 记者 方秀芬 日前浙江理工大学举办120周年校庆典礼,全国首家高校丝绸博物馆也在校庆前一天正式开馆。1000余件藏品中不乏珍品。

丝绸博物馆位于该校下沙校区国际会展中心,总面积近3000平方米。展馆设计立足浙江的人文特色和浙江理工大学的办学历程,以“丝”的抽象造型贯穿全馆,突出浙江丝绸文化的独特地位和学校深厚的丝绸文化底蕴。

丝绸博物馆现有藏品1000余件(组),包括大量珍贵的丝绸国礼,第一、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G20峰会礼服,非遗传人大师作品,以及丝绸史料、手迹、品种、机械设备等。藏品中绝大多数由学校离退休教师(及家属)、师生员工、校友和社会各界捐赠。

展馆分序厅、近代厅、现代厅、尾声四部分,以实物展示为主,辅以图文说明和多媒体演示,融传统工艺和现代高科技于一体。其中序厅部分对中国五千年的丝绸文化进行概述,重点突出浙江作为“丝绸之府”的历史地位,简述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和影响;近代厅以蚕学馆诞生为起点,介绍学校的办学历史和成就,及在丝绸教育科技方面的开创性贡献;现代厅重点展示建国后学校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传播等方面的主要成就贡献。

2019年将启用“时尚学院”

浙江理工大学举办的校庆系列活动中,还有一场中外大学校长“时尚创意”国际论坛。来自英国、法国、日本、韩国等10余所海外大学校长、15所兄弟高校设计学、美术学等学院与学科负责人、时尚界代表近200人出席论坛。

浙江理工大学校长陈文兴教授说,本届“时尚创意”国际论坛的召开,有利于学校同与会各方加强交流,共同将美丽的杭州打造成未来的“国际时尚创意之都”。

浙江理工大学前身——蚕学馆创办于1897年,是我国最早创办的新学教育机构之一,开启了中国近代蚕桑丝绸纺织教育的帷幕。经过120年发展,浙江理工大学已发展成一所行业特征、区域特色非常鲜明的省属大学,在纺织、材料、服装、设计类、机械电子类学科专业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陈文兴说,2019年,浙江理工大学将在余杭建成时尚学院,与世界上一流的时尚学院合作办学。学院将整合服装设计、产品设计等多个专业,着力于时尚产业的专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并对接杭州的时尚产业。

新闻来源网址:http://hzdaily.hangzhou.com.cn/hzrb/2017/11/02/article_detail_1_20171102A1211.html

浙江教育报:浙理工建成全国首家高校丝绸博物馆


本报讯(记者 汪 恒)世界上第一幅真丝织锦长卷《清明上河图》、产自20世纪30年代的近代丝织机、国家领导人馈赠国外元首的织锦肖像系列……陈列千余件(组)丝绸相关藏品的浙江理工大学丝绸博物馆日前举行了开馆仪式。这也是国内高校中首家以丝绸为主题的特色博物馆。

该博物馆总设计面积近3000平方米,以“丝”的抽象造型作为贯穿全馆的主要设计元素。展馆以时间为线索,分为四部分,此外还设置了可供体验共织、扎染等项目的互动区域。值得一提的是,藏品中包括了大量珍贵的丝绸国礼,如第一届和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G20杭州峰会礼服,以及丝绸史料、手迹、品种、机械设备等。这些藏品绝大多数来自学校师生员工、校友、离退休老同志及其家属和社会各界的捐赠。

校方表示,今后将收纳最新的丝绸科研、教育、艺术创作成果,推进国内外馆际交流,展现中国丝绸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百年学府深厚的人文底蕴,共同延续丝绸文脉。同时,利用博物馆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为助力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新闻来源网址:http://www.zjjyb.cn/html/2017-11/01/content_6819.htm


浙江之声(新蓝网):国内高校首家丝绸博物馆在杭开馆 市民可免费参观


新蓝网-中国蓝新闻客户端10月27日讯(浙江之声记者沈泽南报道)10月27日,全国高校首家丝绸博物馆在浙江理工大学开馆。该馆位于浙江理工大学下沙校区,对社会免费开放,市民参观还可以享受志愿者义务讲解服务。


博物馆于2016年10月开始筹建,总面积近3000平方米,以实物展示为主体,分序厅、近代厅、现代厅、尾声四部分。其中序厅重点突出浙江作为“丝绸之府”的历史地位,简述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和影响;近代厅以蚕学馆诞生为起点,介绍学校的办学历史和成就,及在丝绸教育科技方面的开创性贡献;现代厅重点展示建国后学校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传播等方面的主要成就贡献。


丝绸博物馆现有藏品一千余件(组),包括大量珍贵的丝绸国礼,第一、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G20峰会礼服,非遗传人大师作品,以及丝绸史料、手迹、品种、机械设备等。藏品绝大多数由浙江理工大学离退休教师(及家属)、师生员工、校友和社会各界的捐赠。丝绸博物馆系统梳理了藏品资源,让收藏的文物、书写在书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浙江理工大学的前身蚕学馆,是时任杭州知府林启于1897年创办的中国第一所蚕桑丝绸学校,也是中国第一所农业学校,中国最早的新学教育机构之一。10月28日,浙江理工大学将迎来办学120周年华诞。


新闻来源网址:http://n.cztv.com/lanmei/zjzs/12714917.html

中新网:全国首个高校丝绸博物馆在浙江开馆 助弘扬丝路文化


中新网杭州10月27日电 (谢盼盼 牛妍)10月27日,浙江省博物馆大家庭中又添新成员,全国首个高校丝绸博物馆在浙江理工大学落成。该馆是浙江理工大学助力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激励师生、凝聚校友、化育民众,传播丝绸文化,加强丝绸教育和创新丝绸科技的载体。同时,也是浙江省在加强优秀文化传承、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中取得的又一项成果。

浙江理工大学的前身是1987年由当时的杭州太守林启创办的我国第一所官办蚕丝学校——蚕丝馆,是我国近代教育兴国、实业救国的一面旗帜。经过120年的孕育发展,10月28日,浙江理工大学将迎来该校办学120周年华诞。丝绸博物馆选择在该校校庆前一天正式开馆,表达了“浙理人”不忘母校来路的感恩之心,丝绸博物馆是“浙理人”献给母校百廿校庆的珍贵礼物。

浙江理工大学丝绸博物馆总面积近3000平方米,以“世界视野,中国高度,江南韵味、浙江特色、理工水平”为定位,以“丝”的抽象造型贯穿全馆,展馆设计立足于浙江的人文特色和浙江理工大学的办学历程,突出浙江丝绸文化的独特地位和该校深厚的丝绸底蕴。

该馆分为序厅、近代厅、现代厅、尾声四部分。以实物展示为主体,辅以图文说明和多媒体演示,融传统工艺和现代高科技于一体。

其中,序厅对中国五千年的丝绸文化进行概述,重点突出浙江作为“丝绸之府”的历史地位,简述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和影响;近代厅以蚕学馆诞生为起点,介绍浙江理工大学的办学历史和成就,及在丝绸教育科技方面的开创性贡献;现代厅重点展示建国后浙江理工大学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传播等方面的主要成就贡献。

浙江理工大学丝绸博物馆现有藏品一千余件(组),包括大量现代珍贵的丝绸国礼,譬如第一、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G20杭州峰会礼服,非遗传人大师作品,以及丝绸史料、手迹、品种、机械设备等。藏品绝大多数由学校离退休教师(及家属)、师生员工、校友和社会各界的捐赠。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表示,希望浙江理工大学能发挥大学办博物馆的优势,一方面要收集、收藏好师生优秀的代表作品,更重要的是,让馆内的藏物“活起来”,应用于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

“这个博物馆与中国丝绸博物馆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与学生、与专业结合最紧密,这些学生就是与‘当下’互动的载体,因此它不仅是一个学校的博物馆和行业的博物馆,还应该是一个时代的博物馆,学校更应该以传承、创新和传播最新知识为使命。”赵丰说。

的确,传播丝绸文化、丝绸教育和丝绸科技创新是浙江理工大学丝绸博物馆建立的初衷。

浙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吴锋民表示,浙江理工大学丝绸博物馆承载着“浙理人”传承弘扬五千年中华丝绸文脉的梦想,凝聚着几代“浙理人”的夙愿。它不仅是一座丝绸文物宝库,也是一座高水平的艺术品展示厅,为世人了解中国五千年丝绸文化、浙江丝绸之府特殊地位,以及学校在丝绸教育、丝绸科技和丝绸文化上的特殊贡献增添了一个重要的窗口。

“未来,浙江理工大学将不断吸纳最新的丝绸教育、科技、文创成果,并推进馆际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为再创中华丝绸文化辉煌作出积极贡献。”吴锋民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