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浙江在线刊登了我校生命科学学院教师陈玮讲授环保公开课,并对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在青少年生态环境教育方面经验做专题报道。
原文如下:
浙江在线:化繁为简 以互动式教育产生环境保护共鸣
——高校环境教育专访三 浙江理工大学 陈玮
陈玮,浙江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师,从事生物工程方向研究。浙江省第二届生态音乐节上,陈玮老师受邀参加环保公开课环节,为环保小卫士们讲述了妙趣横生的“垃圾回家路”。
引导+互动 帮助环保小卫士寻找“垃圾回家路”
在环保公开课现场,陈玮老师将四个不同颜色的分类垃圾桶搬上了舞台,由环保小卫士们一起寻找“垃圾的回家路”。通过互动游戏的方式,让环保小卫士们知道垃圾分类的意义。
看似简单的现场互动,陈玮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刚接到公开课邀请的时候,压力很大,既要传授知识,又要从孩子的思维方式出发。一直在思考该怎么把复杂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他们。”
从“刚开始觉得很难”,到现场与环保小卫士们的轻松互动,陈玮老师做了哪些准备?陈玮老师尝试着转换思维方式,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寻找生动形象的图片为环保小卫士们讲解生活中大量垃圾的产生和去向。在展示一张张垃圾成山的图片后,陈老师放置了一张小海豹的图片——可爱的小海豹脖子上挂着垃圾袋,一下子就吸引了环保小卫士的眼光。由此,孩子们知道了垃圾不经分类处置,不仅危害海洋环境,也将对生物的生存产生危害。
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起共鸣,抓住这一点一滴来进行环境教育,让复杂的原理变得简单易懂。陈玮老师表示:“孩子坐在台下,他们有一颗童心,接收知识很快。我用最大的努力精心准备,与孩子们产生互动。”
环境教育理念分享 既是付出也是收获
“小朋友的教育以科普性为主。垃圾分类讲解中,我们要让环保小卫士知道垃圾分类的最终目的是循环利用,虽然如何循环利用是科学家要去研究的课题,但是孩子们要认识它的重要性,让垃圾回家是循环利用的第一步,做好第一步就是环保小卫士现在要做的事情。培养小朋友的习惯,让他们在生活中有这个意识,等长大以后再学习一些专业的知识。”陈玮老师告诉记者。
公开课现场,看到越来越多的孩子积极参与互动,陈玮老师深受震撼,对接下来浙江环保小卫士第六季高校实验室探秘之旅中设计适合环保小卫士们的实验也有了新的想法。陈玮老师表示,自己研究的微生物降解垃圾、水体富营养化研究等方向,有许多反应明显的实验,在未来的青少年生态环境教育中,他将跳出专业性名词界限,借助直观地实验现象吸引孩子们的眼球,让他们根据现象主动发出提问,让印象更加深刻。
“以前的研究在实验室做,或者推广到企业与企业交流。现在发现从小朋友开始普及改善环境的重要性意义更加深远,把难的东西讲简单是我们的责任,环保公开课这样的交流形式对我们也有一个很大的提高。”陈玮老师坦言。
开放公共教育资源 浙江理工大学再次发声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引导下,浙江理工大学始终在促进青少年生态环境教育上积极开放校园实验室作出努力,以包容的姿态向浙江环保小卫士开放实验室,配合、选择有专长的老师、热爱环保的学生社团积极参与到青少年的环境教育中来。
浙江理工大学生命与科学学院院长梁宗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从学院的角度出发,我们的理念是大学里的公共教育资源应该向社会开放,为培养各层次人才做贡献。”
浙江环保小卫士第五季高校实验室探秘之旅中,环保小卫士们就曾多次走进浙江理工大学——参观艺术与设计学院那藏着三套生态循环系统的能量花园、闯关理学院“科技+”青少年科普训练营、在材料与纺织学院的实验展厅里认识美观而又环保实用的服装材料、踏入机械与自动控制学院的实验室接触了最新的环保科技作品。
梁院长表示,在接下来的浙江环保小卫士高校实验室探秘之旅中,不仅会一如既往的开放实验室,更会结合本校老师在污水处理等方面的专利研究为环保小卫士们授课。“提供条件让环保小卫士们产生兴趣,提供老师为孩子讲课,从而提出问题。使环保小卫士们从小产生环境保护的意识,促进环境质量的提升。”梁院长告诉记者。
从往期的高校实验室探秘,到百人大型环保公开课,两种生态环境教育的形式将继续相互促进,以认知—感知—实践的形式,不断提高环保小卫士的环境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