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理工

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 >> 媒体理工 >> 正文

《杭州日报》、杭州新闻联播等媒体采访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渠长根谈“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历史

发布时间:2017-08-02 作者与来源:《杭州日报》、杭州一套  浏览次数:

8月21日,《杭州日报》、杭州一套《杭州新闻联播》、杭州网等媒体采访了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渠长根谈“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历史。渠长根教授现为中央航校和中杭厂的研究专家,其团队相关研究课题被列入浙江省和杭州市社会科学研究的重点课题。

原文如下:

杭州日报:起飞
——八一四空战和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

机工车间负责飞机零部件、工具、夹具、模具的制造

中杭厂产生于抵御外敌入侵的大背景下,生于卫国,活于抗战,息于悲壮,是一份极其鲜活生动的抗敌御辱历史大剧。在今天这既是一种缅怀和追记,也是一种讴歌和传承,因为在和平和建设年代,越来越多的人要从中杭厂的艰难生存里,从八一四空战里寻找动力、毅力和信念。

孙昌建

1,

昨天上午的杭州市档案馆,一场名“中杭厂史料挖掘和研究成果” 的发布会在那里举行,众多市民在那些黑白照片的展板前驻足细看,他们也在窃窃私语:原来杭州八十多年前就会造飞机了,原来参与八一四空战的飞机有的就是笕桥造的。

是的,这是一场艰难的起飞。话说1937年8月14日的下午,20岁的朱亚泉正在车间里工作,突然听到不远处一声爆炸,然后大家纷纷跑向工厂大门口去看,然后大门就关上了。而大概过了十几分钟之后,在航校的一侧,一个中等个子的军人突然跳上一辆自行车,猛地向停机坪骑去,一边骑一边喊:“升空!升空!”,随后他登上了一架叫霍克Ⅲ的飞机,这个人就叫高志航,曾任笕桥中央航校教官,时任中国空军第四大队大队长。又是十几分钟之后,高志航跟战友谭文合作首开纪录,在杭州半山上空击落了一架日本轰炸机,开启了八一四空战的序幕。由此,杭州的天空见证了中国空军痛歼日本侵略者并首战告捷的历史,此后,八月十四日,被民国政府命名为中国空军节。

而高志航驾驶的那架霍克Ⅲ飞机正是在隔壁的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生产和装配的,比之于霍克II,它的特点之一就是在空中能将起落架收拢在自己的肚皮下面,而不是挂着起落架在空中飞行和作战。能够生产和装配霍克Ⅲ,代表了当年中国航空工业的最高水平,而这座最高水平的工厂就在杭州笕桥,它是由孙中山先生提出的“航空救国”战略的具体成就之一。

2015年1月27日上午,98岁的朱亚泉在南京的寓所用杭州官话跟我讲述这一切时,他端坐在沙发上,身上穿着印有“抗战老兵”字样的棉衣,然后拿起笔在我的笔记本上画出了厂区的平面示意图,然后再一一做出标识,朱亚泉所在的这个厂全称就叫“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它注册成立于1934年2月,同年3月在笕桥航校的西侧动工兴建,6月底落成,10月就正式开工,它由中国政府(中共中央信托局)和美国寇蒂斯和道格拉斯公司合资建立。合同规定,厂房建筑、机器设备等概由美方承担,定期五年,工厂完全由美公司办理,中方派监理一员驻厂,代表政府监督厂中一切工作,中方的首任监理名叫王助,曾是美国波音公司的首任工程师,前些年波音飞机在《三联生活周刊》的广告用的皆是王助的大幅照片。另有老照片显示,王助当年在杭州的寓所,就是今天灵隐附近的某医院的一处院落。通过王助的关系,钱学森还在该厂做过实习生。据资料显示,中杭厂从1934年8月起到1937年8月为止的三年时间里,共修理、组装和制造“道格拉斯”侦察机、“诺斯洛普”轻型轰炸机、“菲力特”教练机、“雪力克”截击机、“瓦尔梯”攻击轰炸机、“霍克-Ⅱ”、“霍克-Ⅲ”等飞机235架,由此集聚了一批国内顶尖的航空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锻炼和培养了中国航空工业的技术力量,为推动中国航空工业现代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塑造杭州城市国际化品格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抗战全面爆面之后,中杭厂被迫西迁,辗转多处,最后落址于云南省中缅边境的垒允这个小村,面对日本侵略军的狂轰滥炸,最后由中方悲壮地自炸工厂。从此中杭厂似乎就消失于历史的烟云之中,它只存在于部分当事人的回忆之中,特别是中杭厂职工子女的回忆和寻访当中。

2,

2003年,是渠长根教授第一次踏上杭州的土地,不过他觉得甚是亲切,因为这等于是从“北宋”来到了“南宋”,一年前他刚从华东师大历史系完成了中国近现代史博士专业的学习,第二年的2004年他从郑州调到了浙江理工大学任教,从此就跟杭州,不,具体地说跟笕桥有了无尽的缘分。

其实早在读博的时候,在郑州,在洛阳,在研究花园口事件等课题时,渠长根就在无意中推开了一扇尘封的门,那是当他翻看一本本档案时,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这些生命大多已经逝去,或者说他们大多在三十岁之前就已经把血肉之躯献给了祖国,那是一册册中央航空学校洛阳分校的同学录……渠长根那时才知道,这个学校的总部在杭州笕桥,这些洛阳班的同学后来也回到了笕桥,在1937年8月13日之后,他们一飞冲天。这些中国空军的先驱们,在伟大的抗日卫国战争中,大多在几个月至一年的时间里都为国捐躯了。这一段历史在今天人们可能已经通过多个渠道有所了解,但在十几年前,还只是几个研究者和空军后代所知道的事情。然后,渠教授又知道了在中央航校的隔壁,还有一个“中央”单位,那就是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在那么一个叫笕桥的地方,有两家中央直属单位,一家培养空军,一家制造飞机,这是何等的格局啊。所以在三十年代也曾有人说过,笕桥要比西湖更有名气。为什么,因为当时那么多的政要和军官来杭州,像张学良就自己驾着飞机飞来了笕桥,他们不是来游湖赏景的,而是都跟这一校一厂有关,尤其是全面抗战爆发之前,笕桥空军之部署,飞机制造厂之搬迁计划,都是国家的最高军事机密,当然那些大人物来到杭州有时也会去拜谒一下岳庙,顺便游一下湖。而今天笕桥醒村建有爱国馆,那已是全国“文保”级别的,那里有“总统楼”、“美龄楼”和“校长楼”等旧址。

说是偶然,可能也是一种必然。当时浙江理工大学的主校区已经在下沙,渠长根每天上班都是要路过笕桥路段的。让他产生了另一种好奇和冲动,于是在休息天和节假日,他一次次来到笕桥寻访,然后又去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到浙江省和杭州市的档案馆,在发黄和褪色的岁月中竭力寻找一抹鲜亮的色彩,几年之后,他拿出了《笕桥中央航校史话》《浙江航空史志》和《民国杭州航空史》等专著,由此渠长根成为国内屈指可数卓有成果的中央航校和中杭厂的研究者,其中有的课题被列入浙江省和杭州市社会科学研究的重点课题。有幸的是,这些著作都上了博库书城,我正是在那里买到了这些书,虽然那时我还不认识渠长根教授。

直到2016年,杭州市政协文史委发布有关中杭厂研究课题的招募令,渠长根教授看到后就率几位同道研究者贺俊杰、赖继年、陈麟老师等去揭了榜,一年之后,他们拿出了近十万字的课题成果,这其中的艰辛那真是一言难尽,因为绝大部分当事人都已作古, 有的档案还没“解密”;也由于可以理解的原因,某些地方又是军事管制区域,这是他觉得颇为困顿和无奈的地方,因为当他带领团队一项一项拿出研究成果之时,他其实一次也还没有进入过笕桥的这两个“中央”的核心区域,直到2016年,万事俱备,东风吹来。

3,

就是在2016年,一位叫金垒允的老先生向杭州市政协提了一个建议,建议的内容是建议有关方面特别是政协要重视中杭厂史料的研究,随后市政协文史委召开相关会议,专门邀请金先生到会讲述,同时到会的还有一位已经移居海外的工程师王敏。这两位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他们都是中杭厂的后代,他们这些年走南闯北寻寻觅觅,金垒允主要在云南边境寻找中杭厂迁徙后的史料,而王敏主要是在美国的国家图书馆、档案馆和航天航空博物馆等处寻找相关资料,他翻拍了上千张中杭厂的照片并一一作了注解整理。在那一天的会上,他们一一向与会者作了介绍,这就有了我前面提到的市政协文史委关于中杭厂研究课题的招募,有了渠长根教授领衔团队的接榜,后来便也有了我与这些前辈和专家的交集。

特别让我难忘的是去年的10月24下午,我跟金先生在去笕桥的公交车上邂逅,因为之前我已经凭他名字中的“垒允”二字前去拜访过他,因为全中国可能不会有第二个这样的名字了。那是八一四之后,中杭厂一路西迁,最后是迁到中缅边境一个叫垒允的小村里,金先生的父亲金超当时就是中杭厂焊工车间的副工段长(工段长皆由美国人担任)。不过后来我才知道,金垒允并不是生于垒允,他是生于云南驿(今云南省祥和县),当时他父亲是率一班人从昆明到云南驿在为笕桥航校的初级班修理飞机,三个月后才到垒允,因为那时垒允已经建好了新的飞机制造厂。大概是为了纪念那一段历史,金超才将儿子取名为“垒允”。那一天我和金先生一同走进笕桥中杭厂的原址区域,金老一边看还一边记,同时还不时地问一位叫高建法的当地人,高建法在笕桥镇上筹办的笕桥抗战纪念馆也已初具规模。当时我觉得金先生跟我上一次见面时消瘦和苍老了不少,遂问他身体,他才说两个月前刚刚在北京做了胃切除的大手术,目前正在治疗恢复当中。

一位77岁的老人,一位正厅级退休干部,不好好在家里休养,却仍在考证曾承载了中国航空梦想的中杭厂的有关史实,这是让我特别感动的。也就是在上个月,为了这次“中杭厂史料挖掘和研究成果”的图片展览,我又跟金老见了一面,他告诉我这大半年他又住了好几次院,但是他觉得把父辈们奋斗的事迹整理出来,跟渠教授他们一起把中杭厂史料挖掘和研究成果在杭州市档案馆做一个展示,把那一段难忘的历史告诉今天也告诉后人,特别是告诉给杭州的市民,他觉得这是非常有价值的事情。

这也正如渠长根教授在这次展览的前言中所写的那样:八一四空战80周年之际回眸中杭厂,一方面进一步打开尘封,呈现初貌,启动越来越少的当事人见证者的记忆,汇聚起来,相互印证,使之越来越清晰可信。另一方面,中杭厂产生于抵御外敌入侵的大背景下,生于卫国,活于抗战,息于悲壮,是一份极其鲜活生动的抗敌御辱历史大剧。在今天这既是一种缅怀和追记,也是一种讴歌和传承,因为在和平和建设年代,越来越多的人要从中杭厂的艰难生存里,从八一四空战里寻找动力、毅力和信念。

新闻来源网址:http://hzdaily.hangzhou.com.cn/hzrb/2017/08/11/article_detail_1_20170811A1912.html

杭州新闻联播:政协举办“中央飞机制造厂”史料图片展

新闻来源网址:http://www.hoolo.tv/m/hoolo/tv/hzxwlb_mv.html?id=595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