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理工

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 >> 媒体理工 >> 正文

《每日商报》大版面报道我校艺设学院汪梅教授设计作品

发布时间:2017-05-30 作者与来源:《每日商报》  浏览次数:

5月30日,《每日商报》大版面报道了我校艺设学院汪梅教授设计作品。

原文如下:

汪梅:把民族文化的精美和历史碎片 凝聚在方寸间

商报记者 应丹/文 楼楠/摄

著名影星奥黛丽·赫本曾经说过:“当我戴上丝巾时,从没有那样明确地感受到我是一个女人,一个美丽的女人。”

一提到丝巾,恐怕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爱马仕。一丝不苟的线条、古典优雅的图案,90×90厘米的方寸之间汇集了无数精美绝伦的工艺,倾注着设计师和制作者的创意与心血,使得追求时尚的女性愿意奉上每月近三分之一的薪水,只为亲近它,拥有它。

在中国杭州也有一位设计师,她设计出了追求爱马仕品牌的女士都折服的丝巾图案,她的每条丝巾就如同一件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她就是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的汪梅教授。

一直在跨界,但从未离开过图形艺术

也许外界对汪老师最了解的身份是浙江理工大学环境设计专业的教授和硕士研究生导师,但很多人并不知道汪梅教授除了是环境设计界的权威之外,她还是图案艺术领域的专家,多年来设计和研究积累从未离开过图形艺术。

汪梅教授对图案的热爱开始于浙江丝绸工学院纺织品设计专业的本科学习,每日沉浸在装饰图案、传统织锦和面料设计中的四年,为她奠定了扎实的图案造型、构图、手绘的基本功,也奠定了此后对图案艺术长达30多年的探索。

1992年,由于学校新专业发展的需要,汪梅老师前往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室内设计专业进修学习,开始了人生中第一次跨界转型。

她说实现从图案的二维到环境的三维跨越过程是很痛苦的,擅长处理微小纺织图案的她一下子要设计几米、几十米,甚至是数百米的环境空间,无论空间关系、尺度、比例对她来说都是考验。但选择迎难而上的她却在新的领域里做出与众不同的风格。

无论是室内专卖店、展示设计、办公空间、陈设设计还是环境设计,处处都融入她独有的空间视角和图案特色,空间布局和软装细节都充分展现了她专业且独到的审美意识。

2009年,汪梅教授前往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作访问学者,其间与Philip Matzigkeit老师一起教授建筑手绘课程,授课期间她绘画的教学示范作品中传递出中国风格的色彩获得大家的喜爱,同年她在美国JACKSON GALLERY举办了个人绘画作品展,获得了大量的好评。

从1990年浙江丝绸工学院留校任教以来,近27年的高校艺术教学可谓桃李满天下。她先后讲授染织、室内及陈设装饰艺术等方面的课程,如今成为浙江理工大学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学术骨干,执教、设计和研究生涯始终深深扎根于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沃土。汪梅老师一直在跨界,但从未离开过图形。她说:“艺术设计领域其实是相通的,对图形的喜爱始终如一,越发浓烈”。

汪老师将研究进行记录,先后出版了《中国唐代建筑及室内装饰纹样初探》与《人与自然的完美演绎——记景宁畲族住宅建筑的特色》等文章代表着她逐渐从传统文化切入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的过程。

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图形,它的魅力可以穿越千年

汪老师长期以来致力于设计艺术学历史和文化领域的研究工作,她关注到随着社会的发展,设计越来越走向民族,同时也越来越走向世界。

她认为设计的本质在于原创,脱离了原创性也就背离了设计的初衷。设计是吸取传统、吸取民族、吸取当代、吸取世界文化的行为,是再设计的过程。

自2004年开始,汪梅教授倾注大量的时间精力做浙江景宁畲族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畲族的彩带、人物、图腾、器物等文化元素都被她吸取到自己的设计中,她的设计不仅传承了民族的图案艺术精髓,更结合了空间构建的理念,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构图体系和设计理念。

就拿她的经典作品“畲山凤舞”来说,图案讲述的是畲族人民日常生活的故事,以畲族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婚嫁、织带、舞蹈等民族活动为描绘素材,采用中国传统室内藻井构图方式以及程式化的艺术处理,根据畲族服饰常用的靛蓝、藏青、玫红、土黄等色调,图案元素取材于畲族的凤凰、人物、纺车等灵感,有畲族文字排列而成的织带;有牡丹、菊花和凤凰穿插的图案;有衣着不同款式的畲族人物,规整的结构和丰富的层次象征着畲族农耕文化中多彩的肌理,在丝巾的方寸中尽显畲族文化的图形美和装饰美。

问及为何对图形如此爱的深沉,汪老师的回答说:“民族文化中最精髓、最有深度的装饰元素是纹样,因为它承载着更多的历史文化符号,它的魅力可以穿越千年,不仅中国是这样,世界各国的艺术也是如此,像法国和意大利的图案,依然是当今流行时尚借鉴最多的元素。”

虽然当代社会流行简约设计,崇尚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提出的“Less is more”,但我们真正能从设计中看到承载着历史和文明的痕迹,毫无疑问,还是要回归到图案艺术。

不做“中国爱马仕”,而要跟他们在同一个平台

很多人在第一眼看到汪梅教授设计的丝巾时,都会误认为是爱马仕的丝巾。因为无论从色彩、图案、设计,还是材料和工艺,汪梅的丝巾几乎都能媲美爱马仕丝巾。但是她坦言,“我并不想做‘中国的爱马仕’,而是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够自豪地和欧美文化在同一个平台上分享和交流,我们同样可以拿出让世界人民由衷地感叹中国的文化广度和深度的产品。”

“找回丢失的传统文化,传承民族文化的精髓,这比去做‘中国爱马仕’更重要。”汪梅说。

从事环境设计和研究多年,汪梅教授积累了大量解决实用问题的经验,这也使得她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中反复强调设计首先考虑落地问题,设计必须要经得起市场的验证。她深知要将自己所设计的图案艺术付诸于现实,还将面临技术、面料、成本、工艺等接踵而至的挑战,但她乐此不疲。

汪梅教授始终坚持,把民族文化融入设计中,用图形艺术表现设计产品。她认为,温暖的设计就是要服务于更多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

一直以来,她都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带有中国民族纹样的丝巾能与世界品牌在同一个展台上。她相信,富有中国民族文化气质和深度的设计,在世界舞台上毫不逊色,而且随着岁月的沉淀,它的魅力会愈加迷人。

新闻来源网址:http://hzdaily.hangzhou.com.cn/mrsb/2017/05/30/article_detail_3_20170530A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