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理工

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 >> 媒体理工 >> 正文

米哈伊尔:一个有着嘹亮眼神的画家

发布时间:2005-07-29 作者与来源:杭州日报  浏览次数:

“我那时八岁,大家喊我去看电影,而我在画画儿。大家催我,我的心都要碎了,因为电影是那么诱人。可是我在画画儿啊!”

“你大概是画一个什么特别的东西吧?”

“是从妈妈厨房里拿来的水罐儿。”

“这一定是非要在今天完成的家庭作业吧?”

“不是,我只是非常想画画儿。”

“那你做了怎样的选择?”

“留在家里画画儿。”

全名:米哈伊尔·叶夫根尼耶维奇·顾依达

名片上的字:乌克兰人民艺术家、乌克兰艺术科学院院士、教授

目前正在做的事情:浙江理工大学客座教授。

我们选择最简便的方式介绍米哈伊尔·顾依达,是因为可以把比较多的笔墨,用来描述画家本人。

一如他的开场白,回忆自己八岁时的一段场景,这是一个具备温情、生动有趣的人。他正在我们这座城市里穿行,眼神嘹亮,充满激情。

关于米哈伊尔·顾依达

见到米哈伊尔,是在一家画廊里。画廊主人举办了一个小型沙龙,主角是米哈伊尔和本城的一些油画家。米哈伊尔坐在沙发里,以微笑的姿势倾听大家的谈话。尽管他不懂中文。

米哈伊尔身材高大,挺拔,他的祖先是库班河哥萨克人,而“库班河哥萨克”一贯是被描述成生性热爱自由。

米哈伊尔的眼睛是黑色的,眼神嘹亮、清澈,没有杂质。当年,父亲把5岁的米哈伊尔放到马背上的时候,他也许没有想到,他的儿子长大之后,虽说是哥萨克,但没有成为战士,或者庄稼汉,而是一名鬼斧神工的画家。

米哈伊尔很节制。大家把伏特加喝得兴高采烈的时候,这个来自以喝烈性酒著称的国家的男人,却似乎永远只是在喝第一杯。

他经历过两个时代的交替。在那个庞大庄严的苏维埃,他出生,成长,并且接受严谨的艺术教育。然后,那个强大的国家分裂了。他像前苏联所有艺术家一样,处在一个长期封闭的空间里,对其他国家的艺术一无所知。然而,巨变又赋予他新的视角。

所以,米哈伊尔·顾依达是一个综合体。

他的血脉里流动着强悍的哥萨克血液,但艺术又注定他是温情的、细腻的。

他经历过一个时代的裂变,所以,他应该是尊尚传统,又是与时俱进的。

关于米哈伊尔·顾依达的画的几个片段

《骑兵团的第一个乐队》

这是一幅表现人民军队士兵饱满和高涨的革命热情的作品。士兵们赤着脚,忍受饥饿,但精神是振奋的。画家的妻子奥克桑娜回忆说:“他创作这幅画时充满了激情,整幅画连续采用颜色相近的颜料,几乎没有用画笔而是用刮刀完成的。”

画家的同时代人都经历了那场伟大而残酷的革命实验,并对此记忆犹新。这幅非同一般的作品现藏于莫斯科国立特列季亚科夫画廊。

《石园》(五联画)

米哈伊尔是一个非常好动的人,他喜爱旅行。喜爱发现新的世界、文化和国土,他到过世界上的许多国家。日本就是其中之一。

《石园》吸收了画家对日本艺术哲学的反应和画家本身的哲学观念,他的作品委婉地提醒有教养的欧洲人:现代派的创作方法和美学哲学起源于遥远的东方。

《中国组画》

近8年来,米哈伊尔的生活、创作与中国是密切相连的。中国画的简洁、含蓄,丰富的表现力、和谐的构图再辅以书法,让他非常着迷。他如饥似渴地研究中国文化,在他的作品中像诗人一样表达他的感受。

他的中国题材作品,在新的高度上完成了一次艺术与传统的轮回。

关于米哈伊尔·顾依达与杭州这座城市

米老师。

在浙江理工大学,上米哈伊尔课程的学生们都这么称呼他。

学生甲说,米老师是个特别纯真的人。

乙说,米老师的画,非常甜美。

丙说,米老师敢于现场作画。一般油画家(师)不肯也是不敢轻易这样做的。

受世界艺术潮流变化的影响,设计成了美术院校中主导的成分。油画处于一种边缘的状态,但油画仍是进行艺术创作的基础之一。

浙江理工大学原校长赵匀介绍,近年来,浙江省政府、教育厅对一些高校的油画等艺术专业较为关注。乌克兰、俄罗斯等国的油画艺术人才资源非常丰富,其作品代表了国际水平,而顾依达教授则是油画艺术界的翘楚。他和浙江理工大学的合作将是长期的,稳定的。

(杭州日报记者 潘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