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研究·样本】
蚕茧“桑拿”后涨价的秘密
一颗蚕茧在水蒸气里洗个“桑拿浴”后,就能让蚕丝更洁净,品质更好。
这项让丝绸企业笑得合不拢嘴的技术,得感谢一个人———浙江理工大学教授陈文兴。陈教授研究发现,丝胶蛋白在不同的温度和湿度作用下其分子结构会改变,生产企业把这一基础研究成果运用到蚕丝生产过程,依靠温度、湿度来调节蚕丝的品质。这花了整整十年。
让陈文兴深有体会的是,“对国家有影响的原创性科研项目,最初都是从基础研究开始的。”
当然,基础研究不是说说的,它需要我们为它付出:人、钱、时间。
【基础研究·人】
谁有好项目经费就给谁
事实上,浙江在2004年就开始了一项创新,一项领先的创新,这项创新惠及35岁以下的年轻博士。
在这个制度出台之前,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博士,要想申请科研经费,那真是难于上青天。而在浙江,限项申报制度取消了,谁都有报名权了。更重要的是,申报的评判指标只有一个———“项目的创新性。”“这促使我省基础研究队伍的年龄结构更合理。”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宣晓冬举了一组数据,2005年资助的420个项目中,35岁及以下的负责人占38.11%,是有史以来最高的。
虽然说在鼓励年轻人搞基础研究这块做得不错,但遗憾仍是难免:“虽然我们津津乐道于浙江籍的院士非常多,但真正返乡生根的却寥寥无几,而能在国内乃至国际上有影响的浙江科学家就更少了。”省科技厅一位负责人说。
“那些关注浙江发展重要科学问题的战略科学家,是我们引进的首选目标。”宣晓冬说,也就是那些涉足绿色、精密制造技术,能源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公共卫生与重要疾病防治等基础理论的科学家。而首选引进的意思是指,他们将优先获得科研经费。
【基础研究·钱】
搞研究,不能不谈钱
“今天,浙江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大关,可以说,搞基础研究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不再是天方夜谭。”省科技厅一位负责人说。
作为基础研究的“财神爷”,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主要工作是加大投入。“十五”期间,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约投入10300万元,支持了1740个项目,既出成果,也出人才。其间,申请专利232项,获国家级奖11项,省部级奖58项,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5911人。
“基础研究是个特别耗钱又费时的活,按现在的情况,交给企业来做是不现实的。”宣晓冬说,目前,对这一块的补贴主要来自财政支出,目前定的计划是每年追加几百万投入,整个十一五期间,投入总量力争达到2亿,虽然这投入还远远不及应用研究投入的一半,但“你可别小看了这几百万,虽然暂时还无法与应用研究的投入相提并论,但这是一个政府开始重视基础研究的信号。”
【基础研究·时间】
基础研究要有十年磨一剑的耐心
10年,并不是每个人都有陈教授这份多年才出成果的耐心。
浙江省在十一五期间,将狠抓新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新风气,倡导学术批评,引导科学工作者求真、务实的价值追求;期待一个好的氛围,引导科学工作者们愿意花时间去做基础研究工作。
(详见:http://dskb.hangzhou.com.cn/20050801/ca10580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