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理工

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 >> 媒体理工 >> 正文

中国纺织报:纺织产业发展高校何为?

发布时间:2006-11-22 作者与来源:中国纺织报  浏览次数:

  全国各纺织服装院校领导共议高校的行业使命

  由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主办、浙江理工大学承办的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四届二次常务理事会议暨高教分会年会于11月13日在杭州下沙高教园举办。来自全国各大纺织服装高校的党委书记、校长及二级学院负责人共7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针对本次会议提出了纺织高校教育的几点意见,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会长贾成文、名誉会长兼高教分会会长梁善分别做了工作报告。会议期间,代表们就纺织服装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路及“十一五”时期的发展规划等议题,进行了研讨和交流。

  高校科研应为“十一五”攻关打基础

  纺织服装高校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刻,如何使原纺织高校从单学科性向多学科性发展,从数量发展阶段转入质量发展阶段;如何适应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如何建设现代化的纺织高校?在这些方面,很多高校面临实际问题,有些在理论上还需要探讨。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兼高教分会会长梁善认为,理论研究始终是学会的重要工作之一,是学校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在制定“十一五”纺织发展规划过程中,杜钰洲会长要求教育学会重点抓好应用基础研究这项工作。教育学会通过召开高校的主管院长、校长、科研处长及部分工程中心主任座谈会和纺织院校纺织应用基础研究工作会议,听取多方建议后确定了九大纺织应用基础研究课题和重点承担单位,多数项目列入了协会“十一五”科技规划。与此同时,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与绍兴市共同组建了产学研联盟,这种模式也将使学校科研工作上升到新水平。

  加强落实应用性基础研究工作在今年10月19日于北京召开的中国纺织工业科学技术表彰大会上,从一等奖到优秀奖共有91项,而院校获得的奖项就有33项之多,占1/3强。但总体上讲,我国纺织科技的整体水平和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其原因既有经费投入不足和生产力与经济的发展水平问题,也有科技体制的因素等等,但自主创新意识薄弱是主因之一。因此,我们在技术创新、工艺创新、设备创新、产品构思、设计创新等诸多方面与发达国家存有差距。当届政府已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概念,去年颁发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又提出了“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要求。高校校长们表示,今后要创造性地开展科研工作,在落实国家纲要的同时,围绕纺织工业协会的“28+10”项目开展研究,重点将放在第11项智能纺织品的开发研究和第28项应用基础科学研究的突破。通过加强纺织应用性基础研究工作,对高校的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工作将产生深远影响。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贾成文会长在会上表示,教育学会也将在高教分会产学研工作委员会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机构,脚踏实地地搞好纺织服装产业的基础性研究和其他研发工作,为实现纺织强国做出贡献。据了解,各校将分别承担的纺织应用基础研究课题为:大分子组装改性共聚酯纤维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分子自组装技术在改性与功能纤维研制中的应用,多功能生物质纤维材料的集成及应用基础的研究,智能纺织品的研究开发,生产过程监测及管理系统,数字化智能模拟系统,三维人体测量数据系统及数据融合系统,纳米纤维材料的研究,印染及污水处理及回收利用等9大项。

  从规模向质量的转移势在必行高校如何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提高质量,也是发展中的一大问题。自1998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出现了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2005年高校招生规模已达504万人,在校生规模为2300万人,居世界第一。我国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一些普通高校,特别是原纺织部所属的几所高校,其办学规模基本上在万人以上,有的已超过两万人。在经过了五六年的高速发展后,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譬如,高等教育质量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方式、教学内容和施教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和改革;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亟待提高;高等教育投入增长滞缓于规模发展,致使办学条件不足、教育资源紧张,致使直接影响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等等。今年5月,国家提出根据高校当前的情况,有必要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这样有利于集中有限的财力,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有利于集中精力,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深化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有利于逐步解决当前高校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从而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各纺织服装院校的校长们一致认为,本着“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统筹好教育的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各校都应把重点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上。浙江理工大学校长裘松良说,学校将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自身的办学能力,合理确定办学规模,调整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加快紧缺型人才的培养,力争办出水平、办出特色。东华大学党委书记薛有义说,东华将以学生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办好我们的教育。天津工业大学党委李全生书记表示,学校一定要对社会、对受教育者负责任,要重视学生的信念教育、诚信教育,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直接的、具体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