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理工

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 >> 媒体理工 >> 正文

中国服饰报:十大服装名校:人才培养共同发力

发布时间:2007-08-11 作者与来源:中国服饰报  浏览次数:

观时装周 思教学改革

肖文陵(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服系主任)

近10年中,我们的设计师不少已经登上了国际时尚舞台,中国国际时装周正是培养这些设计师的摇篮。

对于院校而言,时装周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给我们。每一次的时装周,都是教师、学生学习的机会,可以亲自感受到中国时装发展的现状,那些新的变化,就是我们教学改革的方向。在时装周上举办的各种赛事,对于缺少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是难得的提高和交流的机会。

时装周的赛事发布对学生将来的就业也有着非常好的促进作用,除了通过各种大赛来证明自己的实力,众多品牌的参与也为他们提供了与就业单位接触的机会。而那些从院校走出去的成功设计师,通过这个平台把自己的经验、感受回馈给学校,通过这种相互间的交流碰撞,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实用依据,从而为中国培养更多更优秀的设计人才。

最后再次感谢时装周,也祝它在以后的日子中越办越好。

学生们可以在这里“推销”自己

王琪(北京服装学院院艺术与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

北京服装学院在时装周上发布了六届学生作品,还有教师作品的个人专场发布和多位教师的联合发布。我们对时装周充满了感激之情,在这里,学生有机会把自己推销给社会;在这里,学生可以看到更多的国际及国内的流行;在这里,我们院校的老师在接受业内人士最严格的检验……这一切都是源于时装周这个平台。

我们院校地处北京,对于参与时装周的活动来说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十年间时装周发生了很多变化,感触最深的就是它的功能更明确了,从早期的以设计师评奖为主转变为现在以品牌为核心,以设计师的培养为主导,兼顾国际标准和本土特色。

作为服装专业院校,我们通过时装周这一专业平台,一方面可以向业界推广我们作为服装专业人才库的优势,展示学院派在设计创作上的探索和实验精神;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与企业合作,通过时装周传播流行趋势、发表科研成果,推动产业创新。

与时装周一起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设计人才

钱麒儿(中国美术学院染织与服装设计系副主任)

中国国际时装周自1997年举办以来,为我国服装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为企业和社会推出了众多新一代年轻设计师。中国国际时装周中的赛事为许多院校学生提供了双重的技能实践与锻炼的机会。

可喜的是,中国国际时装周上举办的各类赛事越来越完善,在大赛的策划与组织等工作方面已日趋成熟,并已形成较大规模和影响力,我们期待中国国际时装周为众多院校师生提供更广泛的交流和展示平台,为我国的服装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设计人才。

时装周让我们看到服装教育的不足

邹奉元(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党总支书记)

中国国际时装周让我们看到了产业的希望,也看到了我们服装教育的不足,我们的老师和培养的学生都要去适应这种现状和变革,我们有责任为改变目前服装以量取胜、价格竞争的状况,实现服装产品自身的优势,甚至是品牌优势而努力。

在中国国际时装周创办十周年并取得丰硕成果之际,我们衷心感谢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为时装周作出的努力,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服装产业一定能够做强,中国的时尚和时装品牌一定能够走向世界。

跨越地域 积极参与

李柯玲(东华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

一转眼,时装周已经迎来了它10岁的生日,在这里我代表东华大学对它的生日表示祝贺。

10年来,中国国际时装周已经成为中国服装行业的一面旗帜,服装设计行业的一个重要品牌。这10年来,每年2次的秀场发布,为中国本土的设计师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发掘了大批的服装设计人才。很多著名的时装设计师都是从这个舞台上慢慢被大家所熟知从而登上更高的国际舞台的。此外,服装业界商贾云集在时装周,也带来了国际设计师品牌的积极参与,为时装周带来了更前沿的业内动态。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时装周在推动中国服装产业发展、造就人才上功不可没,是它把中国时装行业的整体水平带到了新的高度。

我们在上海,我想我们以后也要克服地域困难,多参与到时装周的活动当中去。

期望……

钱小农(大连工业大学服装学院艺术设计院院长)

我们大连工业大学会努力与时装周将开展更多方面有益人才培养的活动。不断完善我们的教学,为服装业不断输送新生力量。

让时装周成为设计艺术实践的平台

张贤根(武汉科技学院服装学院院长)

作为中国国际时装周表彰的中国十大服装院校,武汉科技学院将对时装周的期盼,已变成了一种校园文化。师生参加了时装周后,教师在教学上更加生动和注重实际表达,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设计作品也更加贴近市场与流行趋势了。时装周的巨大的激励与引导作用给学校极大的启示:让时装周成为设计艺术实践的平台,除了参加中国国际时装周,要创办武汉科技学院的时装周。

连续五年来,武汉科技学院将每年一度的毕业生作品展,创办成了交流设计理念、传播服饰文化、扩大学科社会影响力、增进与服装企业和兄弟院校交流的武汉科技学院时装周。每年的这一周,学生的设计作品发布会、论文答辩会、艺术讲座、作品展示、人才招聘会等各项活动此起彼伏,沉浸在服饰时尚文化氛围中的校园像过节一样。时装周对设计教学的影响和推动作用是巨大的,在推进高校服装专业的长足发展、促成产学研融合中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

尊重设计智慧,努力探索中国设计话语权的形式表达

李超德(苏州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我真诚地为中国国际时装周10年发展历程自豪和鼓舞。作为一名学者我见证和参与了它的许多活动,它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和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全国的服装设计师通过它,有了展示才华的舞台。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曾经在服装设计教育领域做过许多开拓性的工作。作为最早设立服装设计本科专业的院校之一,我院毕业生中已有8人10人次获得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评选颁发的“十佳服装设计师”称号。同时,为国内254所高校培养和输送了师资人才。时装周就好像一只万花筒,有人好似匆匆的过客,有人却成就了一番伟业。高校通过时装周检阅了办学成果,时装周为高校提供了最直接的流行资讯,促进了高校实践教学的针对性。

高校作为人才的聚集地,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和时装周有更为紧密的联系。特别是高校应该发挥自身理论研究的优势,着力探索中国服装设计话语权的表达,从理论高度解释设计语言民族化和流行文化的形式表达等深层问题。而中国国际时装周更应该成为中国服装设计话语权表达的窗口,我们必须形成共识,用民族文化自觉力整合高等学校理论教学研究和实践脱节、设计师盲目照搬国外流行和成为国外流行解释者的混乱局面。从而,为振兴中国服装设计事业而共同努力。

尊重设计智慧,努力探索中国设计话语权的形式表达,这是我对未来时装周的最迫切希望。

希望时装周的赛事越办越“立体”

苏永刚(四川美术学院设计系)

四川美院作为西南部的院校,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以此和时尚做更好的结合,也是多年来我们探索的方向之一。四川美术学院多年来与设计师协会保持着良好的合作,非常感谢其搭建的“时装周”这个良好的平台,我院的师生一直积极地参与其中,通过努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这个平台是一个可以将我们的探索和教学成果进行检验的平台,在这里,我们可以遇到同类院校,看到他们的作品,及时地发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相应地在教学上做出适当调整。

展望未来,作为院校方代表,我希望时装周的赛事可以越办越“立体”:首先,企业参与比赛的点评,因为接触一线市场的业内人士的看法可以作为院校理论知识的互补方面,通过比赛点评从而让从事教学工作者深入了解人才培养的方向。其次,能在评奖之后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和企业进行对接,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使广大院校师生能够更加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希望更多的企业能将诸如“新人奖”等赛事作为选拔人才的通道,建立直接的合作意向。让人才的创造力转化成成果是我们教书育人的主要目的,也是和时装周互动的最佳契合点。

希望学生零距离接触精品设计

李晓久(天津工业大学艺术与服装学院院长)

时装周的创办,为院校提供了时尚产业信息交流的平台,拉近了国内院校与国外服装及设计学院、服装企业、服饰品牌策划机构、新闻传媒之间的距离。

对于未来,我们希望也能有机会在时装周上展示学生毕业设计作品,有更多的模特专业学生入选时装周表演专场。希望时装周的大赛或大师优秀作品能举办院校巡回展,使更多服装专业学生能零距离接触服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