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陶瓷学院
关爱留守儿童
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学生在景德镇市鱼山镇展开了为期一星期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队员们用扎实的知识和满腔的热情服务于农村。支教组针对“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展开了支教工作。为了解留守儿童目前的生存、发展现状,全面掌握鱼山镇留守儿童情况,找准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
实践队调研组通过问卷、座谈、走访等形式,对鱼山镇及周边乡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了专题调研。并通过支教的形式培养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传授学习方法和训练其思维方式,以便于他们今后的学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践队员综合运用大学所学的知识,根据“留守儿童”学习的实际情况,教授他们奥运知识、英语趣味知识、美术基础知识,并鼓励其积极参与趣味体育活动。在教学中,支教组的同学认真备课,并大胆尝试了各种辅助教学方法,使支教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此次支教活动使得部分留守儿童逐步克服自闭等心理问题,有效强化了留守儿童们的集体意识,增强他们对各学习的兴趣爱好和意识,与此同时,也激发了他们迎奥运、爱祖国的热情。这也达到了我们此次社会实践活动的目标——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
河南信阳师范美术系
走近红旗渠
红旗渠是人民用生命同大自然搏斗的一次壮举,它源于中国农民最为实际的基本生存需求,是解放了的中国农民自身伟大力量的真实见证。它不仅仅是一条能灌溉沃野农田的渠,内中所凸现出来的精神光华。在红旗渠畔,青年洞前,党员志愿者们重温了入党誓词。神圣的誓言在红旗渠畔回荡,光荣的使命在青年志愿者的心田生根发芽。太行山作证!红旗渠作证!美术系的青年志愿者们一定会把“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传承下去,服务和谐新农村建设。
在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中,美术系的志愿者们一直带着画具深入田间地头,进行艺术采风,创作反映淳朴民风、优美自然风光以及讴歌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的作品。这里的大峡谷风光,美在原始,贵在自然,集雄、峻、奇、险于一体,汇幽、艳、灵、秀于一身,天梯宛转于峭壁之上,泉瀑喷涌于山涧之中,步随景移,处处入画。纯朴的乡民悠然自得的生活节奏,以及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显著成绩更是深深吸引了志愿者们。
美术系志愿者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体现自我特色,在红旗渠沿线进行艺术采风,寓情于山水,不仅大力弘扬了红旗渠精神,而且讴歌了和谐新农村建设的实践。
成都大学美术学院
两赴“桃花故里”寻桃文化
7月17日,成都大学美术学院赴龙泉驿区“桃文化旅游品牌策划与设计”社会实践服务队14名队员在分团委书记陈烈老师的带领下,开赴本次实践活动开展的第一站——龙泉驿桃花故里,开始了在山泉镇的桃文化调查、整理、收集工作。队员们身着统一的队服,在灼灼烈日下,深入田间地头、走访果农之家,开始了认真细致的资料收集工作,为接下来的设计方案作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
成都大学美术学院暑期社会服务队通过前几天在龙泉、洛带等地的“桃文化”实地调查和市场调查之后,美术学院社会实践队进入本次实践活动的第二阶段——“龙泉特色桃文化旅游品牌形象推广”的设计与制作阶段。
美术学院社会实践服务队的制作工作在美术学院社会实践工作室进行。设计制作分为三个项目小组,包括:龙泉旅游动画宣传短片制作组、桃文化旅游纪念品设计制作组和水蜜桃包装设计制作组。三个组的设计方案在经过前期的认真准备已经初步形成,目前都顺利通过专业老师的肯定,进入了设计制作阶段。
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
亲近畲族服饰文化
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赴丽水社会实践小分队畲族服饰研究小组来到丽水莲都区丽新畲族乡上塘畈村,与当地居民共同探讨畲族服饰文化。
上塘畈村妇女主任蓝阿姨向实践队员们展现了精美的男女畲族服装,详细介绍了彩带的编织过程和作用,同时结合畲族男女不同的穿着习惯,从头饰到服装花边的设计、色彩的排序等畲族服饰文化作了细致的讲解和剖析。服饰研究小组队员们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运用畲族服饰的基本元素,创作出了五套新的“凤凰装”三公主戏装效果图,合理地将畲族特色融入到服装设计中。该设计理念和服装效果图受到了畲族干部的高度肯定和赞扬,并希望能按照效果图做出实际可穿的服装。此外,蓝阿姨还拿出了她母亲珍藏的70年前的畲族土布绣花服装、自织麻布、“拦腰”和男式肚兜等,精致的绣花与工整的针脚让广大队员惊叹不已。
经过双方的交流与学习,实践队员们受益匪浅。与畲族文化近距离的接触,队员们积累了更多的创作素材和创作灵感。队员们纷纷表示要将畲族服饰文化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继续传承下去,在服装行业中深入发展,扩大畲族服饰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传承民间美术 发展农村文化
7月10日—20日,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挑选精兵强将,到兰溪诸葛村进行社会实践。实践团深入该村,以文字、图片、影像为媒介记录该村手工艺术品制作流程;发挥自身专业特长,把民间手工艺与课堂实践相结合,并与学院“大手牵小手”儿童美术夏令营合作,用民间艺术启迪儿童智慧并让这些来自民间的智慧更好地传承;联合浙江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研究基地开展相关课题的研究。
活动中大学生将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运用多种方式把现代技术带到农村,把民间艺术带到城市,让城市人关注农村,帮助农民“种文化”;让民间文化深入大学本科教育;让今天的大学生更好地了解我们民间文化的现状,并在“种文化”的具体过程中收获一分人生感悟,培养社会责任感。(韩洪刚文字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