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门”两年间
大学教师互聘两年,50万元派了8000万元的用场
“下学期金融类课程这么多!还有我最想上的投资学。”昨天,暑假留守在校的杭州师范大学师范初教学院女生小张在校园网上惊喜地发现,新学期开学多了好几门金融类课程,让她更高兴的是,投资学的开课老师是浙江财经学院资深教授。
记者日前了解到,下沙高教园区第四学期教师互聘任务已经基本完成。9月份,14所学校将开出100多门精品课程,下沙大学城里将有3万多在校生可以打破本校界限,直接上外校教师教授的专业课程。
有人曾经算过一笔账,自2005年实施“教师互聘”工程以来,省教育厅投入约为50万元。而下沙高教园区内共有专任教师近万人,按1.5%比例计算,有1500名优秀教师、名师被两所以上学校“共享”。如果采取引进或自行培养,预计费用将超过8000万元,相当于50万顶了8000万。
故事一
高职班来了“日本姐姐”
“最后一节课,我们大家都有舍不得的感觉。她临走时说了一句‘再见’,整个班学生也齐声回了一句‘再见’。这种场景就算在专业课上也很少见。”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财会专业学生刘晓荷谈起上学期给她上课的吕老师,还是有着深深的怀念。
刘晓荷说的“吕老师”并非本校教师,而是浙江财经学院讲师吕岩。上学期,吕岩作为互聘项目教师,在杭职院开设了财务管理必修课。
一开始同学们没把外校来的吕老师放在眼里,班里的一个男生甚至来了个冷幽默:外来的和尚有啥了不起,我倒要看看她怎么念经!
几次课下来,全班50个同学服了。别看吕老师年龄不大,但讲课深入浅出,还很生动。课上,同学们聚精会神,“像小学生一样认真听”。下课了,吕岩走下讲台,跟同学们打成一片,无话不谈。学生们知道吕老师是从日本留学回来,就在课间“怂恿”她讲日语。
班里男生黄宏说,每周2次财务管理课成了大家最期盼课程,都想知道吕老师会带来什么精彩内容。相熟之后,吕岩和同学们成了很好的朋友,刘晓荷最先称呼她的“日本姐姐”绰号也逐渐在同学中间流行起来。
故事二
听专业老师讲服饰搭配
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教师苏洁上学期给浙江传媒学院学生开了“服装设计与造型”校际公选课,共8周32课时。全班100个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杂烩”班。
苏老师每周六赶到传媒学院,连上四节课,强度较大。但她坦言,强度大感觉并不深,而是感受到一种无形压力。“给本校本院学生上课,讲课内容只需紧扣专业要求,但给外校非专业学生讲设计造型,要掌握好度,深了学生听不懂,浅了又不过瘾。”苏洁说,和很多老师有着同样感受,互聘教师代表着本校形象,不仅要精心备课,还要讲出水平。
正因为如此,苏洁给自己的课程定位是:普及知识,加入流行信息和趋势内容,包括审美、欣赏、服饰搭配等。“学生很爱听,还常常来找我。”苏洁很欣慰地说,几乎每节课下课都会被学生围住,交流一些服装设计和衣饰方面的问题,“最长的一次和一个女生聊了半个多小时。”
苏洁发现,“互聘”并不是只有学生受益,老师也收获很大。讲课中,她有机会听到很多非专业学生的不同声音,看一件作品的角度和思考方式也不同,“他们代表着终端市场的需求,让我也及时得到反馈信息,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看问题角度。”
背景
教师互聘缓解了供求矛盾
下沙高教园区是目前省内最大的高教园区,区内14所高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20万人,教师近万人。从总量上看,园区拥有丰富的师资,但校际间存在师资不平衡现象,以杭职院为例,像浙财院吕岩老师这样既有海归背景,又有高水平研究和教学能力的金融类专业教师就很急缺。而要引进教师对各校来说不仅成本高,而且人才对接难度也大。在经费一定的前提下,如何实现教学资源尤其是师资共享成为迫切需要。
因此,2005年开始,高教园区开始实行教师互聘制度。为了管理便利,下沙高教园区教师互聘协调小组还建立了专门网站——下沙高教园区教师互聘信息管理平台。只需登录平台,在互聘检索信息栏上输入课程名的关键字,鼠标一点,院校提供的待聘教师开课人、聘任要求、可任课程及个人资料档案等内容一目了然。
互聘牵头人浙江财经学院院长王俊豪给记者提供了一组数字:三个学期下来,各高校报名参加互聘的教师有614人次,需求566人次,实际受聘323人次。这些互聘教师,70%以上拥有副教授(含)以上职称。
“要拿就拿出最拳头的专业。”200多门互聘课程都是各校最有优势的,涵盖文学、理学、工学、医学、法学等10大学科门类。为了保证课程优质,《下沙高教园区教师互聘互认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各高校输出教师必须是教授、副教授或教学效果特别优秀的讲师
互聘制度让下沙高教园区各校利用学科专业优势和特色,相互取长补短。按照王院长理解,教师互聘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高校师资结构性短缺的矛盾。
展望
未来大学城围墙将渐渐消失
早在2004年,下沙高教园区14所高校特色专业课程首次“破冰”,实现学生互选。去年,园区内七所学校学生可跨校辅修本科专业,符合条件还可获得辅修专业证书。曾有人断言,随着师资互聘的不断完善,下沙的高校将越来越聚拢成一体。
有人曾经算过一笔账,实施“教师互聘”工程,省教育厅投入为50万元。下沙高教园区内共有专任教师近万人,按1.5%比例计算,有1500名优秀教师、名师被两所以上学校“共享”。如果采取引进或自行培养,预计费用将超过8000万元,相当于50万元顶了8000万元。
省钱只是一个看得见的优势。杭州师范大学副校长丁东澜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下沙的14所高校,如果充分发挥资源共享,也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特色。“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等等,仅仅是高教园区资源辐射、共享的一个阶段。”
他表示,将来下沙的“资源共享”模式还将多元化,校际之间搭建更多“人才培养立交桥”,实现三层辐射:资源从本科院校辐射到专科、高职院校;本科生也可以掌握高职院校的职业技能,拿到技能证书;另一方面,高职、高专院校间也开展技能课程资源共享等等。
采访中,专家教师都认为,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和资源不断优化,开放与流通将成为主流格局模式。但在肯定师资互聘的前提下,个别教师也提出,互聘制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一位老师认为,外聘教师在学分给定、试卷审批等方面,适应本校尺度还需要时间,“不同学校制度不同,怎么做好对接协调还需要完善。”中国计量学院一位女生还提出,要是园区内高校教师实现“无障碍流动”就更好了,这样学生更能挑到中意的老师和感兴趣的课程。据透露,新学年开学初,省教育厅还将召开师资互聘的座谈会,对此进行专题研讨。
记者 艾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