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理工

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 >> 媒体理工 >> 正文

人民网:为留守儿童送上最贴心的影像--记浙江理工大学志愿者赴德阳留守儿童托管中心支教系列活动

发布时间:2007-08-06 作者与来源:人民网  浏览次数:

浙江理工大学祝莺莺 裘婷玉 朱吉

暑假,对父母不在身旁的留守孩子而言是漫长而孤单的,也是他们最需要关心和帮助的时候。今年7月,一群来自浙江杭州的大学生千里迢迢赶到了四川德阳,让5位留守儿童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与父母"见面"。与此同时,以关爱留守儿童为主题的支教系列活动在德阳"留守儿童托管中心"拉开了帷幕。

一部"DV"传递亲情

这是来自浙江理工大学"曙光在行动"社团的志愿者,"为社会奉献爱心"是社团成员凝聚在一起的唯一原因。在社团成立初期便与四川省德阳市的23名贫困小学生结成了对子,资助他们完成学业。暑假前夕,社团负责人在从德阳团市委得知在当地有9万多名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有很多都在浙江打工。"他们的父母为浙江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在社团负责人的带动下,社团成员纷纷响应,学院和学校团委也非常支持学生们的想法。经过几轮的面试筛选,一支由29人组成的以关爱德阳留守儿童为主题的志愿者队伍就此成型。

志愿者们在前期的调研中发现,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会造成留守儿童的各种心理问题。"要是能让留守儿童与父母见上面就好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让他们兴奋不已。几经周折志愿者们联系上了5位在杭州富阳、余姚打工的留守儿童父母,他们很快带着借来的"DV"机赶到了家长们的工作所在地。知道了大学生们此行的目的,家长们特意换上了干净的衣服在工作地等待。一位名叫熊远兵的家长显得有点兴奋地说,他已经出来打工3年了,女儿熊春燕现在老家读小学3年级,每年他们只能见上一面。他跟女儿的感情很好,对着DV镜头,熊远兵显得有些激动,反反复复说着一句话:"爸爸没文化,只能出来打工赚钱,为的是能让你好好学习。"

志愿者们花了半天的时间拍摄了家长们工作、生活的场景,之后便动身赶往德阳。在经历了40个小时的长途跋涉到达了目的地。一听说志愿者把爸爸"带"回来了,15岁的李黎急忙坐车来到志愿者们所住的孝泉中学。带着几分好奇和激动,李黎双手微微抖着,打开DV机,见爸爸李显平正在炒菜。"肉都没得哦?"李黎目不转睛,把画面拉得很近。她说,爸爸今年过年不会回家,自己有些伤感:"爸爸在家的时候都是她和妈妈给爸爸洗衣服,现在爸爸自己洗衣服,不知道洗得干净不?我好想再给爸爸洗洗衣服。"看完李显平工作和生活的场景后,志愿者又将镜头对准李黎。面对镜头,李黎有些腼腆,"好像真的要见爸爸了,真不知道说啥子。"她顿了顿,开口说道,"爸爸,我考了年级29名,地理没考好。看到你这么辛苦,我觉得好对不起你哦!我再也不上网了,争取考个好高中,以后到杭州来读大学。爸爸,你一个人在外要保重身体哦,我和妈妈在家都很好!"孩子在这一刻似乎一下子成熟了很多。

在这之后的几天,志愿者们一一走访了另外4个留守儿童的家庭,为他们送去亲人的影像。绵竹市齐天镇桑元村的罗吉青给大家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小吉青是一个很懂事的孩子,因为妈妈生病,爸爸在浙江打工,家中的大小事务都由她一个人承担。她告诉志愿者们,她很久没有见到爸爸了,十分想念爸爸。当听说志愿者带来的DV短片可以满足她的愿望时,她高兴地笑了,迫不及待地拉着志愿者要看"爸爸的生活"。看着爸爸在外打工那艰苦的环境,小吉青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一向害羞的她哭着对镜头说:"爸爸你在外面要开心一点,不要为我们担心。我们在家里很开心,爸爸你在外面要吃好点,你回来一定要白白胖胖。"女孩一再哭着强调在外打工的爸爸要开心,要注意身体。在志愿者的劝说和安慰下,女孩说自己一定会表现出坚强的一面好让爸爸安心的生活和工作。录完DV,小吉青就开始打扫屋子了。打水、扫地、倒垃圾,井井有条,小吉青知道,爸爸外出打工很辛苦,自己要刻苦学习,更要分担家务。志愿者们离开时,都感觉到自己有一种使命感,希望尽自己微薄却真诚的力量,尽可能唤起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对他们家庭的关注。回到浙江后也会第一时间将这部亲情"DV"送去给孩子们的父母看。

一个托管中心让留守儿童"幸福留守"

今年暑假,为了从实际出发,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德阳团市委和市教育局在当地首次建立的"留守儿童托管中心",对163名留守儿童进行集中托管教育。志愿者们在那里扮演了"小老师"的角色。他们认为除了课业辅导外,拓展孩子们的素质,培养健康的心态更为重要。于是志愿者们又根据自己的特长在托管中心建立起了一个个课外兴趣小组,而选课和上课的模式则参照了大学里的"选修课"。志愿者们一共开设了计算机、跆拳道、武术、健美操、音乐、天文、地理、心理等各种孩子们感兴趣的课。其中跆拳道课最受孩子们欢迎,报名相当火爆。志愿者们只好随机淘汰了一批学生,但让他们感动的是学生们都很理解,被调剂到其他班上课的孩子在小小的失落之后,又很快高兴起来说:"我们相信志愿者哥哥姐姐上的课一定是多姿多彩的,每一堂课都是很棒的!"

志愿者们还提出把教育的课堂放在学校之外,希望通过实践活动来拓宽学生们的眼界,磨练他们的意志。在学校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志愿者们带领孩子们步行8公里去蔬菜瓜果基地参观学习。90%以上的留守儿童从来没有一次性步行这么远的路程。这一次特殊的经历让他们很有感触。蔬菜基地的先进技术也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

一次主题班会袒露留守儿童心声

15天的支教生活过得很快,志愿者们与163名留守儿童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除了给孩子们上课之外,志愿者们平时总是寻找机会和孩子们深入接触做好朋友。课余总能看到志愿者们带着孩子们晨跑,坐在食堂里一起吃饭,围在草坪上一同唱歌、谈心。孩子们说:"有些烦恼,不敢跟老师说,爷爷奶奶不理解,就可以跟志愿者哥哥姐姐们说,他们还会替我们保守秘密呢!" 在志愿者们的筹划下,各个兴趣班开始排演节目,一次主题班会和联欢晚会将作为最后的告别。主题班会在一首"我想有个家"的大合唱中拉开了帷幕。自己合着音乐,同学们的脸上都洋溢着渴望与感动。稚嫩的声音回响在教室的每一个角落。深深的感动荡漾在每一个在场的人心中。孩子们说,平时爸爸妈妈不在家,自己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了困难,受到了委屈,想哭的时候,就会唱这首歌,它是所有留守儿童对家的温暖和爱的渴望。班会上,志愿者们说希望孩子们能把这个团体当作自己的一个家,一个充满团结、互助、向上、温暖的家。受到感染的孩子们又体现出自强、自立的一面。他们表演了自编自导的小品《留守儿童的心声》引起了共鸣。之后的联欢晚会,孩子们将半个月来所学到的才艺进行了展示,舞蹈、唱歌、跆拳道……现场一片欢声笑语,留守儿童们沉浸在快乐之中。

就在大家都在为离别伤感的时候,一个好消息让所有人再次激动起来。由于志愿者们的行动得到了德阳、杭州两地的媒体关注,媒体募集了读者的善款捐助7位留守儿童路费去杭州见父母。7月26日上午,在四川省德阳团市委老师和实践队员的陪护下,7位留守儿童经过44个小时的旅途到达了浙江理工大学。当天,接到通知的留守儿童家长陆续从浙江各地赶到学校,见到了令他们最牵肠挂肚的孩子。亲人相聚的激动场景使志愿者们感动得红了眼眶。在志愿者的带领下,孩子和家长第一次参观了大学校园。"努力学习,考上杭州的大学"成了孩子们新的愿望。这个暑假,感动在延续,快乐也在延续。志愿者们说15天的志愿服务让他们真正体会到了付出的快乐,希望这次的真情行动能唤起社会对留守儿童、对留守儿童家庭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人民网浙江视窗 2007年8月0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