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脊梁 ——《一个医生的救赎》的作者朱晓军教授访谈录
课堂上传授写作理论,深受学生欢迎,仅一年多,他带的实验班的5位学生就在“全球综合类期刊排行第八名、中国最畅销杂志之一”的《家庭》杂志上发稿高达8篇之多,在其他报刊发稿数十篇;他课余笔耕不辍,发表了一篇篇反映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报告文学,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他笔下的陈晓兰医生被评选为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人物。2007年,浙江理工大学的朱晓军教授荣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优秀报告文学奖。新华社报道说,朱晓军教授一举创造了全国高校在职教师和业余文学作家首获此殊荣的两项纪录,并称他为“两栖教授”;2008年,朱晓军教授又荣获徐迟报告文学荣誉奖。
日前,朱晓军教授的长篇报告文学《一个医生的救赎》一书作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的重点项目被隆重推出。值此之际,本报记者专程赶赴浙江理工大学,对朱晓军教授进行了独家专访。
奖项应该全归陈晓兰
记者:晓军教授,您从东北到浙江,从记者到作家,从编辑到教授,地域和角色的跨度可说是极大,那么,您是怎样看待这种变化的呢?
朱晓军教授:我们面临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和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我这几年的最大感受就是意外很多,我从东北到浙江是一个意外,从出版界进入高校也是一个意外,作为一位非常不善于言谈的编辑变成大学教师是一个意外,从特稿转向写报告文学是一个意外,三年获得四项重要的文学奖项更是意外……
我写的中篇报告文学《天使在作战》和《一家疯狂医院的最后疯狂》,以及这部长篇报告文学——《一个医生的救赎》,它们的原创都不是我,而是陈晓兰医生。我只不过是一个记录者,记录了以陈晓兰所代表的那些白衣天使与医疗腐败所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记录了那些上当受骗的患者的凄怆的泪水和悲愤的呐喊,同时也记录了医院在医改20年中所走过的曲折道路,记录了法制不健全、部分主管与监管部门的不作为,给中国病人所造成的悲剧……
我采访陈晓兰的时候,感到特别地震动,她是为数不多的敢于站出来挑战所在行业潜规划的医生。她那种强烈的责任感和朴素的感情——“医生不能骗病人”,让我感动不已。她历经11年的医疗打假生涯,两度下岗失业,可是她坚持下来了,先后40余次自费到北京检举揭发医疗领域所存在的问题,去反映基层医院的情况,她先后打掉9种被药监局注册的伪劣医疗器械,为病人减少的损失高达数十亿元。
完全可以这样说,我所获得的所有奖项都应该归于陈晓兰医生,没有她就没有我的这些报告文学。
不该再漠视学术腐败
记者:学术腐败的危害到底有多大?您又是怎样看待学术腐败呢?
朱晓军教授:谈到学术腐败,有些专家把他在学术上的地位,变成了个人的权力和权利,将他的话语权和牵制权兑换成金钱。如有的专家明明知道某种医疗器械是假冒伪劣的,是没有疗效的,甚至是对病人有害的,为了个人利益也放弃了良心和责任,使得假冒伪劣医疗器械进入医院,去戕害病人!
行业的腐败是一种平民化的腐败,使得每个人都染有腐败意识,以这个行业的腐败去反对其他行业的腐败,以自己的腐败去反对别人的腐败。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潜规划,每一种潜规划都是腐败的一种表现。可是,在许多人眼里金钱比真理更重要,利益比良心更重要。可是换个角度去想一想,我们在自己所在行业内是猎手,可一旦离开自己的行业就变成了猎物,这是多么可怕可悲的事情!
从某种意义来说,我是在跟陈晓兰医生一起作战。现在网上有很多人支持她、拥护她、敬佩她,可勇于跟她一起作战的还是极少数,她还势单力薄,在许多战役中都很被动,甚至尴尬和无奈。她有过一句非常实际的话:我们每个人不可能永远是官员、是专家、是医生,可是我们早晚都会成为病人!
所以我们不该再漠视学术腐败,我们不能再自欺欺人地认为,这些事与我们无关。我们不能认为打假是政府的事情,反腐败是党中央的事情。腐败已危及我们的生存安全,危及到我们的幸福和生活质量。
《国际歌》中唱道:“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要起来,同腐败斗争,这包括同自己意识深处的腐败意识做斗争。因为——
我们应该留给子孙文明和财富,而不是污染和腐败!
知识分子更要有良知
记者:您是怎么看待报告文学的现状与写作者的责任呢?
朱晓军教授:有一位学者说过,报告文学是作为社会良知的表现才备受人们推崇的。所以说,报告文学的作者更要有良知。报告文学的学者认为,报告文学是一种知识分子写作的一种形式。知识分子关注社会、国家的命运,应该超越生命之上。
比较遗憾的是随着现在文学的边缘化,报告文学也边缘化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报告文学中,经常看到一些所谓的广告文学、谎言文学,经常看到一些报告文学的作者,已经失去了知识分子的身份和知识分子应该有的东西。
记者:您如何看待行业之间的潜规则呢?
朱晓军教授: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身处高速发展的盛世,物质文明从没有达到今天这个高度,同时腐败程度也创下了历史新高,行行里面都存在腐败,比如医疗腐败、教育腐败等等。
我一直在思考的是,我们处在一个转型期,改革是必然的,可是我们的法律不健全,公民的法制观念淡薄,传统的道德被颠覆,新的道德体系还没建立起来。在这种境况下进行改革是很艰难的,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所谓对策就是潜规则,是执行政策的人为自己或他所在的利益集团牟利益。他们不仅把改革的受益者——人民大众的利益吞噬掉,更让人民大众多付出很多额外的改革成本。我们总强调法制社会,法制社会应该是一个责任社会。责任是什么?责任就是份内应该做的事情你必须做好,如果你没有做好就要被追究责任。我们社会最大的问题是某些该负责任的人不负责任,同时也没有人追究他们的责任。
报告文学是反腐败的战壕
记者:作为知识分子又该怎样去反腐败呢?
朱晓军教授:由于我们现在的法律不健全,法制意识淡薄,在现实生活中,不负责任的事情比比皆是,随处可见,而且追究责任的事情非常之少。人们往往心目中缺少责任意识,缺少是非观点,人们判别事物的标准往往是幸运还是倒霉。当人认为自己倒霉时,也就只好认了,不会去追究什么了。
其实我们这种不负责任和不追究责任的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纵容腐败。在我们的意识中往往注重权益,轻视责任,腐败的平民化就是责任的问题。现在很多人把他的责任变成了权益,通过这种变通达到腐败的目的。比如医生的责任本应就是救死扶伤,没有什么权利,而现在一些医生利用手中处方权、治疗权拿回扣,甚至有的医生通过他的责任变通,敲诈病人。
我们经常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可是鬼都是在阴暗时推磨。我写报告文学就是想唤醒人们的责任意识,让鬼推磨的机会少一些。我写报告文学可能不能伤及鬼,可是我要让鬼知道,在它推磨时,有一双眼睛在盯着他。
在腐败面前,一个报告文学的写作者,不能没有作为。报告文学的写作者应该是战士,而报告文学就是知识分子反腐败的战壕。
不应是一个人的救赎
——对话人民文学出版社资深编辑脚印
□本报记者 曲兴
记者:中国社科院近期发布的本年度蓝皮书显示:反映看病难、看病贵的占被调查对象的42%。这个比例很高,可以说,这是一个大家都关心的重要民生问题。在此时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一个医生的救赎》一书,有何意义?
脚印:其实医疗问题不是一个新话题。陈晓兰坚持与医疗腐败作斗争已经长达11年,揭露了不少医疗、医药、医疗器械方面的问题。本书讲述的故事可以说触目惊心。很多人都会问:为什么有这么多问题?这恰恰反映出我们上一轮医改的许多不足之处。对于医疗这个良心行业来说,它出现了腐败更是一件令人痛心和绝望的事情。
我们出版此书,一方面是让读者从一个医生的角度去看医疗的“潜规则”,知道医改是一个需要全民参与的事。同时,也向大家昭示,新的医疗改革是多么重要。
记者:救赎,更多的是针对自我的。而我们知道,此书讲的是一个医生给医院和医管部门“诊病”的历程,您是怎样理解这种“救赎”的?
脚印:我认为陈晓兰是一个极有责任心和社会良知的大夫。她把医疗行业看得非常神圣纯洁。她不允许贪婪、坑蒙拐骗在这个行业里,所以她挺身而出。她的救赎是对这个行业的救赎,同时也是在维护她作为一个医生的尊严。所以,柏杨先生赞扬她是一个有尊严的中国人。我们也期望此书的出版,能促进这个行业的“救赎”。同时我认为这本书也是在讲述一个有关人性和良知的故事。
记者:作为一个医生,陈晓兰11年的“救赎”历程千辛万苦,十分曲折,你认为她是否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脚印:不,我不认为她是一个悲剧性人物。我们在书中看到的是一个坚强勇敢、有韧性的女性。她在自己的行业面临巨大压力时,甚至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冒着被误解、孤立的境地,去为正义和良知而作战。让人感到欣慰的是,我们看到,无数有社会正义感和人性良知的各界人士,在不断地支持着她。同时,我相信在医疗行业,也有很多像她这样的医务人员,在坚守着职业道德,秉承着社会良知,这也正是我们的希望所在吧。
记者:你们编辑此书,期待什么样的读者?
脚印:此书的一些片段曾在《当代》等杂志刊发,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很多人称它是一部近年来最有力度的纪实作品。现在大家很关心自己的身体,我们也常常在畅销书榜上,看到讲身体健康的书。我认为关心自己和亲友身体的人,都需要此书。因为你要知道医疗中有哪些陷阱?哪些医疗器械可能有问题?哪些治疗可能是虚假治疗或过度治疗?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此书也是一本活生生的如何求医问药,怎样进医院的必备参考书。
◎相关阅读:
全国著名专家学者对朱晓军报告文学的热评
《天使在作战》充分体现了报告文学的战斗性,对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敢于秉笔直书,是近年来涌现的最具震撼力的作品之一。
——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获奖作品评语
一直以来,我为维护医疗卫生事业的神圣和光明在努力。我现在觉得充满力量,这是文学给予的,是作家的良心给予的。
——陈晓兰在颁奖晚会上如是说
真正的报告文学是来自时代前沿的、具有忧患意识和批判性的。报告文学是知识分子的写作方式,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脊梁,不论什么时候知识分子都不能丧失良知和操守。
——朱晓军获奖感言
朱晓军创作的报告文学以强烈的现实感和忧患意识,饱蘸激情地描写了上海女医生陈晓兰,为揭露本院乃至整个医疗领域触目惊心的医疗腐败所作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与牺牲,读来惊心动魄……
——木木 来源:《人民日报》
我在阅读在过程中,便时而义愤填膺,时而眼热鼻酸。作为一名老编辑,我深知发表痛陈时弊的报告文学需要胆识和勇气。
——崔道怡 来源:《文艺报》
连续四届的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评委会主任张锲说,在当前报告文学的“战斗性”有所削弱的情况下,朱晓军的出现显得尤其可贵。
——柴会群 来源:《南方周末》
朱晓军以其厚实的社会责任心描写了一个为了中国的医疗事业而不断抗争的女性,揭露了中国医疗腐败内幕,使之暴露于阳光之下,无所遁形。这不仅是作家对人们生命的责任感,更是对整个社会有一种高度的责任感。
——龚举善 来源:《中外报告文学论略》
朱晓军的报告文学是质朴的,质朴的精神让我们感觉到的是一种回归,回归到报告文学最原初的意义上来……这种回归不是简单地重复,更不是倒退,而是在这十几年报告文学在文体上逐渐成熟的积累上,意识到在成熟过程中我们也丢失了报告文学的精神气质。
——贺绍俊 来源:《文艺争鸣》
朱晓军的报告文学可以说具备了报告文学的刚性品格和内在社会人文精神。像这样敢于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潜流中,给英雄以很大的支持,给腐败以无情的揭露的作品,必然会产生强烈的社会冲击力量。
——李炳银 来源:《文艺报》
朱晓军用平实流畅的文字向我们讲述一个悲剧意味浓重的感人故事,没有华丽的修饰辞藻,也没有慷慨激昂的“画外音”,作者太相信陈晓兰身上的无私无畏的人格魅力和一身正气的道德力量。他在把这份精神宝藏展现给读者的时候,虚张声势的烘托只能消弭真实的穿透力,只需沉静忠实地讲述,陈晓兰的形象便能在人们的心灵里鼓荡。
——吴双 来源:《中国文情报告》
温家宝总理在两会答记者问的时候曾经提到,我最痛心的是没有解决好老百姓的教育、住房和看病难的问题。所以朱晓军的报告文学的内容本身有很高的关注度,它牵涉到的内容跟我们普通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杨晓升 来源:《北京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