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王一 摄
本报讯(记者 艾丹青 通讯员 柴田 罗佳旻)一双普通的白布女鞋,摆在市场上没有多少人会动心。但用丙烯上好底色,勾出图案和花边,就成了挑剔女生们追捧的稀罕物。昨天,杭州首场大学生创意市集在浙江理工大学开张。来自浙理工大学、中国美院、浙江传媒学院等8所高校的男生女生,在校园里摆出30多个摊位,个性十足的产品,把广场变成了创意达人的秀场。
买卖都不讨价还价
女生沈娜飞试来试去,最后相中了一双36码的淡蓝色花鞋。正要心满意足地买走,摊位老板姚晨却告诉她,这里摆的鞋不能拿走,看好样子预订,等几天后做好再交货。
沈娜飞很舍不得,交了5块定金,临走时连问几天时间才能做好。姚晨把小沈的尺码、颜色、花样和联系电话详细记在小本子上,同时递过来一张花里胡哨的卡通名片:手绘鞋,理工×区×号楼×室。一翻她手里的小本子,已经记了十几页。
姚晨在浙江理工大学读动画设计,她和同学花15块前从网上买来普通护士鞋,用丙烯颜料在鞋面、鞋帮上点染勾画,有了五颜六色的图案,鞋子就从灰姑娘变成了公主。可爱的,淑女的,民族的,妖艳的……路过的女生没有不停下来看看,再摆弄摆弄的。一双手绘鞋卖35块,价格也蛮实惠。姚晨算算,改造一双鞋要2小时,站了一个小时就有15个买家,“订单要排到下个星期了。”
“交换”——这是市集上最有想像力的一个摊位。摊主何龙翔的想法乍听起来很古怪:把自己的经历和他人分享。摊上摆着的几十幅照片分成“校园”和“城市”两类,是他跑遍了全国20多个城市拍摄的,记录着生活中的一个个瞬间。“我希望有人和我交换一下人生经历,用什么东西换照片都可以,条件是我们要和对方分享有关这个东西的经历或故事。”何龙翔说,生活就像旅行,每个人的旅行都不一样,我愿意丰富别人也丰富自己。
最特殊的摊位出现在浙江工商大学区域。除了秀创意,摊位前还摆着一个捐款箱。原来,学校一位老师的孩子患了白血病,正在北京治疗,费用却还无着落。学生们希望参加市集义卖,把赚来的钱全部捐给这个孩子。
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市集上交易速度奇快,买家卖家基本都不讨价还价。一方买的是感觉,一方卖的是idea(创意),没有统一价,也没有尔虞我诈的算计。一个男生看中了毛线狮子狗,问完价格立马掏出15块,夹着狗走人。一个女生说:“我们做这些东西很花时间的,其实卖多少钱真不在乎,就是觉得自己的想法被人接受了,很开心。”
创意市集我们缺什么?
作为杭城大学生的第一场创意市集,昨天的活动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不少学生说从来没有见识过这么集中的创意陈列。不过,他们也说,创意产品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小物件,而且很多东西想法不够精彩。
在学生邀请下,浙江理工大学教授李加林也出席了这一活动。李加林觉得,杭州打造文化创意产业需要有本土化的人才,创意市集其实就是一个缩影,即便是限于财力、物力和设计水平,学生做的东西略显幼稚,但毕竟迈出了第一步,“我常跟学生讲,你纸上设计的东西再好看,也要自己动手做一做,这样才知道设计制作有多‘难’。”
看到学生们动手制作的东西,李教授很惊讶,平时看去很安静、很乖的女生居然还有这本事。对于大学生搞创意市集,他非常鼓励,也很欣喜。不过,总体看下来,他有个印象很深:只是具备了创意市集的雏形,大多数还停留在简单创意上。
李加林去过不少国家,对创意市集不仅早有听闻,还实地参观过。他说,英国大学生的创意市集显然比我们精彩多了,既有生活常用品,也有一些正儿八经的东西。“衣食住行类的小东西不要说了,他们的创意甚至还用在了正式出版物上。”
另外,和国内其他城市比,我们的创意市集还显得更低龄,北京、广州等地的创意市集已经成为社会化的活动,不仅有大学生参与,一些走入社会设计爱好者甚至顶尖设计师也会光顾,摇身一变成为摊主。“社会化参与程度低,也限制了创意市集的波及面和影响力。”
新闻来源网址:http://hzdaily.hangzhou.com.cn/hzrb/html/2008-04/24/content_243071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