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9日,对历史悠久的婺剧来说,是值得纪念的一天。这一天,金华市艺术研究所与浙江理工大学文化传播学院联合成立的“中国婺剧文化研究中心”在浙江理工大学正式揭牌。据悉,这是金华地方剧种婺剧首次走进高校,地方剧走进高校“象牙塔”也是我省地方剧艺术理论研究开先河之举。当天,金华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局长杨鸽声参加了揭牌仪式并讲了话。
(一)
婺剧走进高校,源于金华市艺术研究所今年暑期为300多本婺剧孤本的翻译和出版寻找合作人之举。据金华艺术研究所所长包华升介绍,在市政府的支持下,近几年金华市艺术研究所在编著《中国婺剧史》(已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过程中,先后发现了300多本手写婺剧孤本.“这些婺剧孤本是迄今发现最早用文字记录的婺剧剧目,它们都是珍贵的文物。这种手写剧本在全国地方剧种中很少见,一般是由当时演出剧团的总纲先生(既担当剧团主角,又负责剧目导演和舞台布置的人)吐露剧目内容,由剧团里有文化的人将剧目记录下来。我们认为发掘和整理这些婺剧孤本,可以起到丰富婺剧演出和创作的目的。”
“婺剧有着近500年的历史,它集高腔、昆曲、乱弹、徽戏、滩簧、时调六种声腔于一体,有大小剧目800多个,是我国保留声腔、拥有演出剧目最完整的地方剧种之一。经历如此悠久的历史,婺剧至今仍十分受金华观众的喜爱。目前,金华市有婺剧职业演出剧团100多个,平均每年每个剧团演出达500场左右。除了专业演出剧团,我市各县(市、区)坐唱班数量也相当多,其中仅浦江县就有坐唱班104个……婺剧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但是一直以来对它记载的文字并不多,有关婺剧的艺术理论研究更是少见。这次婺剧能够走进高校,我们希望能借助高校这一平台,使婺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保护,同时也提升婺剧艺术理论研究水平,并赋予其新时代的内涵,让婺剧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包华升说。
(二)
在12月19日“中国婺剧文化研究中心”成立揭牌仪式上,金华市艺术研究中心向浙江理工大学赠送了该所近几年编著的《中国婺剧史》、《中国婺剧脸谱》及《中国婺剧音乐》等书籍。考虑到包华升在婺剧研究方面颇有建树,浙江理工大学特地聘请包华升为浙江理工大学兼职教授,并向他颁发了聘书。当天下午,金华市艺术研究所还与浙江理工大学签订了婺剧文化研究合作协议,内容是:双方合作开展婺剧文化相关研究;开展婺剧文化学术活动;参加婺剧文化国际交流;组织婺剧文化项目申报;争取各级各类科学研究项目及成果报奖等。
12月19日下午,还在浙江理工大学举行了婺剧文化研究发展战略研讨会。我市有关人士与浙江理工大学有关教授、博士等共同探讨了婺剧发展现状,内容涉及婺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保护及传承,婺剧孤本的整理、出版工作,婺剧表现形式的创新和传承问题,开发婺剧衍生文化产品及筹划建立中国婺剧文化博物馆等。
“我们的目标是制定中国婺剧文化研究发展战略,开辟婺剧文化研究新领域,从而推动婺剧的发展,进一步保护婺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江理工大学文化传播学院院长、中国婺剧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宏说。